您的位置:首页>聚焦>科技 >内容

儿童精神科爆满背后,是连课间十分钟自由都没有的孩子

2023-11-03 17:21:26来源:
导读 原标题:儿童精神科爆满背后,是连课间十分钟自由都没有的孩子 ...

原标题:儿童精神科爆满背后,是连课间十分钟自由都没有的孩子

◎智谷趋势(ID:zgtrend) | 赵楠
编辑 | 夏虫

“开学一个月,儿童精神科爆满!”

太令人喟叹了,2022年中国出生人口仅有956万,出生率下降,产科惨淡,中国人好像“生不出”孩子了。

但更可惜的,莫过于我们现在仅有的孩子也不健康了。

就像六七十年代的父母总是劝导现在的年轻人“知足吧,我们那个年代能吃上饭就不错了”。现在的长辈们更不理解了——

条件这么好,“小小的孩子有什么好抑郁的!”

被挤爆的儿童精神科

开学一个多月,医院里有一个科室被“挤爆了”——

即便到了半夜,“北大六院”儿童精神科一楼门诊室依旧灯火通明。

“不可想象的忙碌”,一位医生这样描述北大六院的儿科门诊现状,“正常情况下,如果从中午开始出诊,大概在四点半结束,但现在要加班到晚上十一二点”。

诡异的一幕出现了,“连轴转”几乎成为儿童精神科的一种常态。

一位发帖的网友表示,自己的孩子一上学身体就不舒服,头晕腹泻。

结果,去医院一查,各方面指标都正常,医生让去精神科看看,是不是心理因素,去了才知道,自己年仅十四岁的女儿患上了重度抑郁!

这并不是个例,点开足足有674万次浏览的“青少年抑郁症”话题,不少家长或痛心疾首,或报团取暖。一扇扇关上的门,已经胜过千言万语。

数据也在验证这一点:抑郁的小孩子越来越多了。

今年10月10日,好心情联合中国品协会精神卫生分会共同发布了《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报告显示小学生的抑郁风险检出率为10%,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抑郁风险检出率则高达30%和40%!

抑郁风险检出率,指的是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人数,占参与总检测人数的比例。

十有三四,这个比例,不可谓不高。

近几年,我们看到太多让人心痛的新闻:

北京大学医学部儿童发展中心发布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有约10万青少年死于。这相当于每分钟就有2个青少年死于,还有8个未遂。

“开学一两周后,有些孩子真的没有办法去上学了,这时候家长们才不得不放弃幻想,面对现实,必须带孩子去医院了。”

或许“爆满的精神科”,是一个好信号,说明家长起码主动去了解孩子的精神状况,不要酿成悲剧。

但更多的家长和老一辈内心依旧纳闷“现在的孩子吃得好睡得好玩得好,怎么还给整抑郁了呢?““上学还给上抑郁了,以后进了社会怎么办呀!”

大行其道的“课间圈养”

“吃得好 睡得好 玩的好”,简直是当代儿童的伪命题!

“吃得饱”,无人可以否认,但“吃得好”仍有待考究,毕竟不到一年,老鼠已经上过两次热搜了。

睡得好?现在的孩子真的睡不好。

“早晨6点半出去,晚上十点钟到家,还不算他回来做作业,你说这睡眠时间还够不够?几乎都是这样的,正是他成长的黄金年代,最好的时间。”

所以我在网上冲浪的时候,遇到的小学生是这样睡的。

照片里,一个小学生在深夜独自昏睡在公交车上,广告牌的昏暗灯光笼罩着小学生疲惫的脸庞。

太可怜了!连下班回家的打工人网友也忍不住感叹:“现在小孩压力都这么大了吗?”

还有网友看到小学生的大书包,不禁联想到自己今天在公交车上听到“咚”的一声巨响——本以为是爆炸了,结果一看是小学生的书包掉地上了...

能睡在公交座位上已经不错了,还有小学生直接在扶梯角落“半卧而睡”的,在地铁上“席地而睡”的,一向被网友们群起而攻之的地铁熊孩子,现在“噤若寒蝉”了。

想必此情此景,再“厌童”的年轻人,心底恐怕也会油然生出一种不忍。

打工人网友评:但愿“真能”学习不吃苦,生活就吃苦。

而说到“玩得好”,这是最大的伪命题。

近年来,一股大趋势悄然统治了全国各大中小学,那就是“取消课间十分钟”。

从北京到江苏,从山城重庆到云南,全国各地概莫能外。

原本课间就只有10分钟,上一节课老师拖堂两分钟,下一节课老师提前两分钟,孩子连厕所都来不及上,更别谈玩了。

更别提有些严格点的地方,课间上个厕所都要举手排队,一列接水,一列上厕所,两支队伍构成了课间的所有自由活动。

据说,教师们把这一行为称之为“课间圈养”。

以至于家长们都感受到了不对劲——“孩子拉屎都是憋到放学”。青少年正值发育的关键时刻,难以想象这样长此以往会对身体造成多大危害。

今天,“课间圈养”还引起了官方媒体的关注,新华时评表示:“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

至于用什么约束天性好动的孩子们最管用?集体荣誉感是一招妙棋。

有山东烟台的网友就爆料,这里的中小学实行“执勤生扣分制度”,给孩子们直接“打分”,不管是跑跳打闹,还是大声说话,通通给班集体扣分。

更有甚者,直接广播批评通知,将个人行为跟班集体挂钩。

也难怪有些学生苦中作乐,将其戏谑为“上学如坐lao”。

“从小就996上学,除了上学,就是作业,再加上课后和周末各种培训班,每天在这三件事里做无限的循环。难道就是为了毕业后又996上班?”

至于为什么“取消课间十分钟”,央视在2021年做过一项报道,主要有原因:

1.一些老师图省心,要求学生课间保持安静;

2.最初是因为空气不好,学校让学生减少外出,后来成了惯性;

3.家长认为是学校担心学生自由活动有安全隐患。

但看来看去,问题似乎都不出在孩子自己身上。

谁能窥进幼小敏感的心灵

学校对于孩子来说更像是一个不断充气的温室,高压下,随时有爆炸的危险。

那回到家呢?毕竟“家是温暖的港湾”。但事情显然并非那么简单。

一则难得聚焦中国孩子跟父母关系的中国综艺《少年说》,曾经在几年前出圈,它是我们观察中国家庭关系的一个极佳切口。

这则综艺,是参考日本的《屋顶告白大会》,做了适合国情的翻拍。

那中国孩子们的苦恼有哪些呢?

比如人高马大的初中男生,还要努力争取自己吃东西的选择权,痛苦地向母亲发出“我再也不想吃苹果和鸡蛋了”的呐喊。

比如有学霸闺蜜的女孩,人家爸妈还没说什么呢,就天天被自己妈妈顶脑门上质问,“你成绩这么差,为什么她会跟你做朋友?”

而孩子所有的反抗,凝练到一句话,就是“孩子不是只有比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为什么你不看一下呢?”

饶是这样合情合理的卑微诉求,也被妈妈的长篇大论和各种教育理念一股脑驳回了——

先是做足姿态表示自己没有错,占据了教育的绝对高地,然后一同输出“你没有领悟到重点”“要跟人家比好的学习习惯和好的学习方法”,以及最后一句绝杀:

“要是不打击你,你可能就有点飘。”

看了这些,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青少年抑郁症的话题越发普及,质疑孩子的家长队伍也对应壮大——

当一个小孩因为抑郁而头晕呕吐,被家长带去医院检查却什么问题都没有,家长便怒斥其“不想上课了就给我装病”时;

当一个小孩确诊了抑郁,医生建议不要给孩子太多压力,家长却反问:“小孩能得什么抑郁?我们为他付出了那么多,他懂不懂啊?”时;

一位心理医生发出了旁观者的感慨,“我目睹太多的家庭生病了”。

换句话说,每一个生病的孩子背后,都是一对“生病”的父母。

而早早催熟的孩子,也越发“成人化”。

一个网友分享自己在电梯里和一个初一小妹妹聊天,全程只感受到了现在小孩的压力:

才上初一就已经在考虑重高(重点高中)的事了,最近发愁的事情是得不到三好学生,甚至还分享了自己的未来规划。

这下好了,打工人不用担心和现在的小孩有代沟了——来!给你一瓶哇哈哈,我来一瓶啤酒,坐下来,咱一起聊聊人生,聊聊规划。

网上还有一位小姨感慨自己的外甥压力太大,才初二每天就只睡五六个小时。就是这样懂事的孩子,有一天居然问她:

“姨娘,如果我没有成绩,你觉得谁会看得起我?”

每个早熟的孩子背后,都是对家长焦虑的现实折射。

陪父母“演戏”孩子们,对于他们的期待了解得入木三分,以至于小小年纪就兢兢业业地按照父母给的“剧本”来成长发展。

都说鸡娃的尽头是“抑郁”,但被大环境赶着走的家长们,自己也无奈地被裹挟着往前挤。毕竟,只有某一部分生态病了,才在孩子这个最脆弱的环节上体现了出来。

于是有人总结,问题还是出在“我们的教育病了”,大家不会培养普通人,“要么精英,要么抑郁”。

而孩子们的社会化程度低,加上大多都是小家庭模式和独生子女,宣泄情绪和寻求帮助的途径少之又少,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理解不了自己,不免就走向了一个又一个极端。

但对于家长而言,尽管无奈,尽管焦虑,尽管都在大环境驱使下被赶着往前走,他们还是可以在孩子面前努力调整心态。

毕竟不管谁苛责孩子都行,为人父母,终究要对自家孩子说上一句:

永远记得天无绝人之路。

参考资料:

《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

《青少年抑郁登热搜,是孩子病了还是社会病了?》张宇琦于焕焕 八点健闻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