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另外1组的父母,则经常用批判式的语气,点评孩子的一切,从学习上的“你真是太笨了,连这么简单的数学题都不会”再到生活中的“你真是太蠢了,连叠被子都做不好”。
两组不同相处模式下的家庭持续了1个月后,孩子的情绪、心理都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状态。
如做什么都被父母否定的孩子在情绪方面出现了不耐、暴躁,与人交谈时总喜欢低着头,十分不自信的模样。连学习成绩也出现了下滑,有的孩子甚至出现的厌学心理。
反观经常被父母表扬的孩子,整个人看起来神采奕奕,不管是生活上还是学习方面,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觉得我可以”、“我想试试”,既阳光自信,又十分勇于挑战。
最终,卡罗尔·德韦克得出了结论,如果希望孩子变得更优秀,父母应给予积极、正面的回应、肯定,而不是采用“批判式”教育。
从事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研究多年的李玫瑾教授指出:“毁掉孩子的办法并不难,长期使用语言暴力,发泄负面情绪就能达到。”
1、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
家庭暴力问题专家默里·施特劳斯对美国800多名2至4岁的孩子进行智力测试时发现,没有经历语言暴力的孩子比经常遭受语言暴力的孩子的大脑体积更大,且脑内黑暗区域也相对少很多。
而神经学专家们也对默里·施特劳斯提出的孩子大脑缺少的部分进行补充,那就是这些将导致孩子的智力发育受到影响,也就是没那么聪明,且同理心、情商等方面也会受到负面影响。
2、陷入“暗示效应”
知名心理医生苏珊·沃德根据以往的病例指出:“孩子非常相信父母对自己的评价,并愿意改变自己的观念,向父母的评价靠拢。”而这便是心理学的“暗示效应”。
如苏珊·沃德说起自己治疗过的1名13岁女孩,因从小妈妈就经常对她说“你脑子不好使”、“你比别人笨,要加倍努力”等,使得她无论做什么事情,第一反应就是“我真笨”、“我比别人差”,养成自卑又不敢主动做事的性格。
2、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
密歇根大学心理学教授伊森·克罗斯经过长期观察、研究后证实,父母辱骂、批判孩子时,孩子的紧张、焦虑情绪会影响到身体各个器官,进而出现神经衰弱、消化不良、焦虑症等,甚至发展为抑郁症。
也就是说,语言暴力对孩子身体的伤害不亚于肢体暴力,同样会对身体健康造成明显伤害。如不少都曾报道,孩子只是被父母大声呵斥,便引发休克等严重反应。
长期被父母以“刀子嘴,豆腐心”的语言暴力对待的孩子,因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意,不仅与父母不亲近,也不懂得如何爱自己爱别人,情商与交际能力比较差。所以,父母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不会耽误他成为优秀的人,就应给予孩子最好、最合适的沟通方式!
首先,保持足够的耐心,给予充足的包容。
医学家大卫·柯珀菲尔说起自己与儿子的相处时,某次儿子拿牛奶瓶时因手滑令玻璃瓶摔在了地上,弄得满地都是牛奶与玻璃渣。
但她并没有责怪孩子,而是耐心告诉他:“你能自己拿牛奶,妈妈很高兴。不过下次你可以用毛巾包住瓶子,这样就不会手滑了。”
儿子看到妈妈并没有责怪,反而还能肯定他的举动,此后不仅懂得拿毛巾或纸巾垫着,还积极帮助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不得不说,大卫·柯珀菲尔与孩子相处时,不仅给予足够的耐心与包容,也懂得通过鼓励、肯定,让孩子更积极、主动做事。
毕竟,孩子心智发育未成熟,积累的经验、知识也有限,他们也是在不断试错中得到成长。所以,父母应给予足够的包容、理解,耐心教导他。
其次,不要以批判的眼光对待孩子。
“我家孩子就是蠢笨”、“一点小事都做不好,我怎么会养出这么失败的孩子”,当父母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孩子时,不仅无法看到孩子的闪光点,也会不自觉否定孩子的一切。
《孩子的潜能》一书中提到:“父母不能因为没有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就以为它们不存在。”
也就是说,只要父母细心观察,以欣赏的眼光看待,那么必然发现自家孩子也有过人之处。或许是画画方面的天赋、运动能力较强等,只要发现这些优势,就能更好地确定培养孩子的方向。
再次,保持良好沟通,充分了解孩子。
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父母若是不了解孩子,便不用谈教育。”而如何了解孩子,除了平日里细心观察外,那就是要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
当孩子能主动与父母谈起自己的情绪、心理变化,不仅是更利于了解孩子的内心、发育情况,选择更正确、合理的教育方式,还能利于维持亲密无间的亲子关系,更好地开展教育。
最后,控制自己的情绪。
如果父母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那么气话、吼骂便会出现,孩子也就需要为父母的负面情绪“买单”。这也是李玫瑾教授在诸多讲座中特意向家长们的强调:“控制不住情绪的家长,只能养育出负能量的孩子。”
枕边育儿寄语:
心理学家胡慎之认为:“语言暴力对孩子身心伤害比肢体暴力更加严重、深远。”也就是说,父母平日里如果对孩子恶语相向、事事否定,对孩子的身心伤害可能会伴随一生。所以,教育孩子时,注意自己的言行、态度等尤为重要!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