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聚焦>科技 >内容

“妈妈,我不想去亲戚家住”,孩子说出这句话,背后或有3点隐情

2023-11-03 17:21:19来源:
导读原标题:“妈妈,我不想去亲戚家住”,孩子说出这句话,背后或有3点隐情大家好,我是奶豆爸爸~在育儿群里,听到一个故事,深有感触。讲故事...

原标题:“妈妈,我不想去亲戚家住”,孩子说出这句话,背后或有3点隐情

大家好,我是奶豆爸爸~

在育儿群里,听到一个故事,深有感触。

讲故事的是一位妈妈,姓陈,两口子是开小饭馆的,平常比较忙,所以每逢生意火爆的时候,就会把孩子送到亲戚家暂住一段时间。

但前段时间放假,正是忙的不可开交的时候,10岁的儿子突然跟她说:“妈,这次我不想去小姨家住了”。

起初陈妈妈并没有多想,只是说不想去就别去了。

但没成想,放假第一天顾客就特别多,根本顾不上孩子,想着放在家里,又有点不放心,让孩子待在店里,陈妈妈又觉得环境不好,影响孩子写作业和成长,一来二去,就琢磨着还是把娃送到亲戚家住比较靠谱。

不过当陈妈妈告诉孩子这个决定之后,她才从儿子口中听到了很多之前从未察觉过的事情,也让她陷入到了深深的自责之中。

原来,孩子在这几年被送到小姨家住的过程中,生活的并不快乐。

当然,这也并不是说小姨和姨夫对孩子不好,而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压抑感”。

比如,在自己家里,可以随心所欲,想睡到几点也无所谓,但到了亲戚家,就得按照他们的习惯生活。

再比如,在自己家里,只要吃饱了就不会硬撑,哪怕剩下也可以,但是到了亲戚家,剩一口饭菜都会畏畏缩缩。

再加上孩子的姨夫平常不苟言笑,孩子从小看到了就往人后躲,所以每次去小姨家,都感觉压力山大,有时候甚至大气都不敢喘一下。

也正因为这些,陈妈妈的儿子在这几年时光里,曾“策划”过好几次逃跑,但每次都因为害怕,又折返了回去。

其实,可能很多家长听到这个故事的第一时间,都会非常心疼这个孩子,与此同时,也会瞬间勾起自己小时候的回忆。

对于80、90年代的人,在小时候去亲戚家暂住,可能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在这其中,也有很多人因此向父母表达过抗拒。所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聊这件可能会被家长忽略却很常见的“养育方式”吧。

可能对于很多儿时有过去亲戚家暂住经历的孩子而言,都想问问父母:为啥你要把我送到亲戚家住。

其实,如果我们深入了解时代背景的话,那么这个问题就不难回答。

首先,中国人是有“家族亲人情结”的,觉得这个世界上除了父母之外,能够依赖的就是自己的兄弟姐妹了。

也正因为几千年以来心理上对于亲戚的依赖程度,导致在遇到任何问题的时候,都会第一时间向其寻求帮助。

其次,在过去很长时间里,只要同处于一个家族,那么亲戚之间的生活水平,几乎处于同一个起跑线。

简单来说,就是大家过得都很不容易,那么亲戚的作用性就凸显出来了,不管谁家有事,都会八方支援,互帮互助共同把日子过好。

所以有了这种相处模式,当自己家里有什么事情要解决,不方便带孩子的时候,肯定会第一时间把孩子交给亲戚来帮忙带。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这种“养育方式”,某种程度上能缓解家庭内部的一些压力,但与此同时,也会存在一些弊端。

尤其是当孩子说“不想去亲戚家”住的时候,家长就更要提高警惕了,因为在这句话的背后,可能是在给你传递一些信号。

在很多家长看来,把孩子送到亲戚家,其实是非常放心的,毕竟对方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存在,再怎么也不会短孩子吃喝,甚至会把自家孩子照顾的很好的。

但事实上,孩子的成长并非是“吃好穿暖”那么简单,因为不同的养育方式,会给孩子带来各种冲击。

那么孩子要是主动要求不去亲戚家住,到底有什么隐情呢?

第一,孩子感受到了不自在。

从一个环境,进入到另一个环境,就算是成年人,也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更何况是孩子。

孩子本身在主动融入和适应能力上,就不如成年人,所以一旦打破了原本的生活和学习习惯,那么孩子就会感受到不自在。

比较典型的就是,有的孩子休息日喜欢赖床,但去到亲戚家,就必须跟着亲戚家的时间坐标来生活,一来二去,就感觉不怎么自在。

第二,孩子承受到了某些压力

去亲戚家住,孩子是否会感受到某些无法解决的压力呢?

答案是,很大程度上都会。

这是因为不同的价值观所导致的,而孩子又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有时候就算有压力,也无法向更高的权威提出挑战和质疑,只能压抑在自己内心深处。

就比如之前在网上看到的一个事情。

有个女孩因为小时候家里日子过得比较紧巴巴的,父母需要外出打工,每逢这个时候,就会被送到姑姑和姑父家暂住。

但是每次去姑姑家,她都会感受到一种无力的窒息感。

原因很简单,她从小不吃香菜,但舅舅家却每顿饭菜必有香菜,不但如此,还会教育这个女孩说:“现在吃东西都挑三拣四的,等以后在外面上学,你咋办呀”?

这个女孩说,刚开始她没办法,只能吃一点,但就算这样,也会遭受姑姑语言上的压力,比如经常听到“你不好好吃饭,把你养瘦了,都没法跟你妈交代”。

说者可能无心,但听者就会很尴尬,也会感觉到自己的周围时刻都会有一种巨大的压力圈,一旦自己做的不对,压力就会顷刻而至,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

第三,孩子可能遭遇了忽视

亲戚再亲,也不如亲爹亲妈亲。

这可能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一个道理,不过在很多家长看来,再怎样,那也是我的兄弟姐妹,就算对待我的孩子不如他的孩子,那也差不了多少。

其实,从事实来看,这种在我们很多家长看来的“差不了多少”,可能也会给孩子带来一系列的伤害和打击。

因为从现实层面考虑,对于个人而言,很多东西都是有优先选择权的,每个家长都希望把最好的带给自己的孩子,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那一个,所以在这种心理动机下,哪怕亲戚的三观再正,也会有疏漏的地方。

也正是因为这些,孩子难免会遭受到一些忽视,从而不想去亲戚家,而是想要留在爸爸妈妈身边。

很多家长可能有时候为了让自己轻松几天,会选择把孩子送到亲戚家。

但在我看来,如果没有什么必要的事情,就最好把孩子留在自己身边吧。

因为一方面来说,亲子关系是否稳固,考验的就是亲子之间的依恋关系,而依恋关系的形成,不单单指的是父母和孩子,只要是抚养者的角色,都可能会跟孩子建立依恋关系。

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如果你想和孩子之间有很亲密的关系的话,还是不要错过孩子任何一个成长过程。

另一方面,老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自己家再不好,那也会让孩子感受到十足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想怎么来怎么来。

但去了亲戚家,就相当于进入一个全新的陌生环境,那么这个时候,就不是生活法则,而是“生存法则”。

因为在亲戚家要生活,要得到认可和关注,就需要孩子去适应、接受、融入,甚至是讨好。

所以很多孩子在长时间的这种环境中,很容易学会察言观色,最终形成讨好型人格。

所以说,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最好把孩子留在自己身边,无论亲戚有多好,也没有自己照顾孩子更加靠谱,更何况,童年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

正如心理学家阿德勒说的那样:

如果作为家长的我们,有一种行为,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伤害,那么我们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去这样做。

最后也希望每个家长,不要拿孩子当做亲情的“试金石”,毕竟成长的机会只有一次,别因为我们的养育错误,让孩子装满痛苦和恐惧。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