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儿子班上有个同学,因为被父母逼着天天在家做试卷,完全没有自由,患上抑郁症,需要休学一年,不由得一阵唏嘘。
我曾经也是“鸡娃大军”中的一员。
总是在网上打印各种练习题给孩子做,孩子每天做作业都要做到晚上10点。
那段时间孩子什么都没学到,早上不愿意去学校,放学不愿意回家,还总是容易发脾气,厌学又厌家。
我一阵后怕,眼看孩子已经出现抑郁的症状,我痛定思痛,赶紧停止一切“鸡娃”行动,加入“摆烂妈妈”的阵营。
好在,当我“摆烂”后,孩子终于一点点变好,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都极少让我 操心。
我很庆幸找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把它总结为以下4点,希望对宝爸宝妈们有所帮助。
看电影《我和我的父辈》时,有个片段让我印象深刻。
徐峥教孩子做作业,几道简单的数学题,花费很长时间,孩子一直学不会。
但他不让孩子休息,而是使出浑身解数逼孩子不停学,结果孩子越来越糊涂,徐峥自己也被逼到崩溃边缘。
大部分人看到这个场景会心疼父亲,觉得是孩子太笨。
其实,真正可怜的是孩子,他被逼迫着,不情愿地反复做一件事情,已经麻木。
早前看过一段视频:一位妈妈在书店里买了五六本练习册,买完后对孩子说:“你马上过生日,这是妈妈送你的生日礼物。”
看到孩子眼里的拒绝,她又说:“你不要不开心,妈妈都是为你好,多做题才能考高分。”
孩子慢慢地低下头,不说话。
有人说,父母和孩子之间最大的误区就是,父母自以为是的对孩子好,孩子被动接受却无所适从。
打着为孩子好的幌子,包办孩子的一切,在孩子的四周竖起围墙,让孩子的世界里只剩下学习的父母,只会在这场拉锯战中让孩子逐渐失去自我。
如果不想成为上面那种父母,我邻居的教育方法值得学习。
她家小孩今年考上市重点高中,我才发现,她真的是一位很有松弛感的妈妈。
从不让孩子补习,也极少陪孩子做家庭作业,孩子有不懂的问题,她会让孩子自己查阅资料翻字典。
孩子有学习压力,她会及时给予安慰,让孩子做做家务,或者放假让孩子出去玩两天,短暂离开学习,清空大脑。
因此,她家孩子非常自律,从来不让她操心。
教育学家李玫瑾曾说:“别做看守型的父母,适当地放手才能让孩子学会独立自主。”
深以为然。
父母如果不能剪断和孩子之间扭曲的“脐带”,就不要妄想孩子能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跪着的父母,教不出站着的孩子,有分寸的教育,才能让孩子向上开花。
夸奖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超级育儿师》节目中一个男孩的变化,可以告诉你。
男孩的妈妈之前对他特别严厉,不论他做什么,都得不到妈妈的肯定,导致他越来越胆小懦弱。
后来在育儿师的建议下,这位妈妈学会夸奖男孩。
有一次,男孩写完练字本上的字,拿给妈妈看,妈妈表扬他独立完成,没有错别字。
男孩抬起头,眼里有了亮光。
之前男孩之所以写作业磨蹭,都是因为害怕被妈妈责骂,被表扬后男孩每次都主动写作业,写得又快又好,自信了不少。
孩子比父母想象中要聪明、努力很多。
如果父母认为孩子没能达到自己的要求,不妨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也许就会发现,是自己的教育方式有些问题。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说:“一句真诚的赞美可以让我多活两个月。”
虽然带有幽默夸张的成分,但也恰恰说明夸赞的可贵,更何况是父母对孩子的夸赞。
可能很多人会说,我的孩子除了调皮捣蛋,一无是处,无从夸起。
那只是你没用心观察。
比如说,孩子写作业拖拉是每个父母头疼的问题,但孩子拿上本子写第一个字的时候一定不是拖拉的,这个时候就是父母夸奖的机会;
孩子多写一个字;多念一句诗;多安静一会儿,都是值得父母夸赞的事情。
有时哪怕是一种态度,一个眼神,即使不说话,都能让孩子感受到被表扬,而在内心生起雀跃自信的光芒。
赞扬,就如晨起的雨露滋润着孩子的内心,作为父母,请一定不要吝啬对孩子的夸赞。
在很多父母看来,游戏、玩乐最容易分散孩子精力,对孩子学习没任何好处。
但事实并非如此。
心理学家约翰蒙尼曾用小猴子做过一项关于玩耍的实验,实验证明,自由玩耍能够有效缓解孩子的焦虑感,让他们摆脱压力,顺利平静下来。
然而,现在的教育模式却在慢慢剥夺孩子玩耍的能力。
例如,有些学校为了“鸡娃”,连课间十分钟的自由活动时间也要占有,让孩子在学校完全失去自由。
之前在网上也看过一段视频,一位小女孩控诉自己的爸爸:
我已经做完了所有的事情才玩的,还被说;明明知道九点钟必须睡觉,还说不要玩太久;
孩子在学校已经得不到一丝喘息的机会,若回到家里,父母还拼命施加压力,不停地对孩子耳提面命,告诉他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即使孩子做出回应,要么是口服心不服地接受批评,要么是明目张胆地反抗。
任何人都是需要劳逸结合的,对孩子来说,游戏就是自己放松的方式。
美国学者劳伦斯曾做过一项统计:
学习氛围浓厚的幼儿园出来的孩子,很多在工作生活中变得平庸且伴有情绪障碍;而从陪伴、游戏为主的幼儿园出来的孩子,学习更积极且情绪稳定。
游戏和玩耍,能治愈孩子心灵的创伤。
《游戏力》一书中也指出:对孩子而言,游戏就是工作。孩子非常热爱这份工作,很少想要休假。游戏更是孩子交朋友、体验生活以及探索学习的主要途径。
当孩子完成一天的学习后,让孩子做做游戏,缓解一天学习的压力,孩子才能用更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明天的学习,才能变得更优秀。
把玩的空间还给孩子,孩子才能更好地学。
英国曾经有一项研究进行了长达70多年的纪实追踪,记录每个孩子的成长轨迹,试图以此来找到孩子们优秀背后的原因。
其结果是,大部分普通家庭的孩子,一生平庸,但还是有那么一小部分人摆脱平庸的帽子,完成了人生逆袭。
记录表明,这一小部分孩子的成功关键在于,他们的父母都在不同程度地做一件事: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
有被记录者曾说:
“我小时候学习不好,但我的父母没有压着我非要认真学习课本,而是让我喜欢什么,就去做什么,所以我才能发挥我的特长,现在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
父母之爱子女则为之计深远,然而,现在很多人把这句话用力过猛。
他们想改变孩子的人生,想要孩子能够冲破牢笼,成功逆袭,总是不停地鞭策,丝毫不考虑孩子的内心感受,和孩子渐行渐远。
电视剧《小欢喜》中的吴一凡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他的妈妈成天只关心他的学习成绩,还总拿他和别人作比较,总贬低他。
事实上他已经很努力在学习,他妈妈却总看不见他的好。
最后他和妈妈大吵一架,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他妈妈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开始支持他想做的事情,母子之间才消除了隔阂。
学习固然重要,但孩子的内心也很脆弱,父母要学会关注孩子的内心,及时发现问题,积极补救,而不是自以为是的认为了解孩子的一切。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一步走错将会终生遗憾,教育并不能只看眼前,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陪伴孩子走得更远。
《小王子》里有这样一句话:
“如果你想让人们造一艘船,不要雇人去收集木头,不要发号施令,也不要分配任务,而是去激发他们对海洋的渴望。”
培养孩子也是一样的道理,父母只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指路人,而不是发号施令的控制者。
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孩子内在的动力,一个优秀的孩子一定不是强迫出来的。
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懂得这个道理。
作者简介:慢漫,富书专栏作者,写作之路慢慢而漫漫,是一辈子的事儿,文章:爸妈精读,富书重磅推出新书《屏蔽力》,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注:本文章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