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济南仁丰纱厂购置的日产坂本织布机
“洋货”一般泛指外国进口的货物。本文所指胶济铁路沿线的洋货主要包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本国生产、倾销到山东的商品,如日常生活用品、机器制造设备等;外商在山东青岛、济南等城市投资设厂生产的商品,几乎遍及所有产业部门。洋货利用西方对华殖民政策迅速扩张的同时,也着中国民族企业走上了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抵制洋货,力图振兴民族经济的道路。
1936年津浦铁路订购德国克虏伯机车影集扉页说明
产品输出阶段的洋货
近代以来,洋货先后通过烟台、青岛来到山东,并逐渐散布到内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越来越多的进口机制产品在沿海和内地行销,使传统手工行业中凡是生产品可以被洋货替代的,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排挤。
棉布是山东进口最早的洋货之一,初期尚无法与价格低廉、坚实耐用的土布竞争,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常常采取降价销售的办法。8年,棉纱进口超过了棉布,成为位居第一的进口商品。进口洋铁成本比土铁低一半,铁匠锻打原料几乎都是清一色的进口废铁,土铁在沿海地区几乎已被洋铁完全挤出了市场。进口煤油为销往内地售价削减了一半,大大低于豆油,开始大量进入城乡社会消费领域,许多地区世代相传的豆油灯也逐渐被煤油灯所取代。胶东地区“自洋火盛行,人乐其便,外货畅销,日甚一日”,火镰遂为洋火取代。
山东沿海城镇“土货所入者,不及洋货十分之一,而洋货销路之广,较土货倍徒焉。今试游览市面,见各商号所罗列者,何一非洋货,无论各洋行、各细货行,购者、卸者含洋货外无他种。即从前绝不贩运之家,如粮店,今则普面居其半矣;如蜡铺,今则洋烛居其三分之一矣;如药行,今则药水居十之三四矣”。济南市面不再是清一色的土货。大的店铺有俄国货、英国货,杂货铺中则充满了日本的纸张和食糖,还有火柴、煤油、锅、壶、钟表等洋货。济南外资商业,从机器到日常生活用品几乎无所不包,西药、五金、化学颜料、保险、照相、钟表业等,成为外商到来后逐渐兴起的新行业。城市的消费方式对乡村有着“示范效应”,随着商路网向内地的延伸和贩运费用的降低,洋货更是逐渐渗透到城乡市场的各个角落,购用洋货渐成风气,一些畅销的洋货逐步成为当时人们广泛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品。
在洋货进口方面,德日英美等国洋行分别控制着机械、五金、电气设备、棉纺织品、火柴、煤油等洋货的进口和经销。德国洋行依靠同本国殖民政府的特殊关系,包揽了政府各项工程设施所需材料和设备的进口,并且掌握着青岛市场上进口机电产品和化工产品的经销。美国的美孚石油公司、英国的亚细亚石油公司在青岛设立了经理处,并于1907年建起了大型储油库。为了争得销路,日本企业大都采用与中国民间文化习俗有关的商标标识,比如金鸡、双鹿、飞燕等,这类商标标识迎合了中国消费者的心理,为日货在内地的行销提供了条件。
青岛造船厂150吨起重机
资本输出阶段的洋货
胶州湾被德国武力侵占后,清政府与之被迫签订《胶澳租借条约》,青岛随之成为开放口岸,虽然比烟台晚开埠近40年,但却赶上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华资本输出阶段,加上胶济铁路为其打开了通向山东腹地的通道,迅即成为山东最大的对外商贸口岸。
外商资本在山东的投资,最早集中在烟台,从事船舶修理和缫丝生产。德占胶澳后,进口了几乎全套的工业装备,通过建港口、修铁路、开矿山,攫取山东的物产资源。德国成立的山东矿务公司不仅资金规模和开采量居全国前列,其机械化程度是当时国内机械化煤矿之一。此外,胶澳殖民政府鼓励德国企业在青岛投资设厂,造船厂、铁路机车工厂、发电厂、屠宰厂相继建成投产,大型工业设备也随之引进到青岛。比如船厂码头使用了150吨电动起重机,四方机车厂进口各类机器设备200余台,电灯房装备2台170千瓦蒸汽发电机和1台410千瓦发电机,屠宰厂配备了高架传送铁轨等自动化设备。除了官办企业,德国商人也在青岛投资开办了德华缫丝公司、青岛啤酒酿造公司等企业,使用了全套进口的工业生产线。
1914年日军占领青岛后,大批日商相继涌入青岛发展,并由青岛沿胶济铁路向内地渗透,开设了大批工业企业和商贸机构。1916年内外棉公司在青岛开设分厂,翌年2月投产,成为日本纺织业打入华北的前锋。1906年,“日本麦酒”“札幌麦酒”及“大阪麦酒”三家啤酒公司合资开办了“大日本麦酒株式会社”,亦称“太阳啤酒公司”。1914年日本战胜德国,随后太阳酒业接手原德国青岛啤酒公司,并将青岛啤酒商标替换为太阳啤酒。1917年,在青岛开办日资工厂掀起。这一年,日商在台东、沧口开办了批企业,其中建成投产的有铃木丝厂、向井化成公司骨粉厂、信昌洋行肥皂厂、大连制冰厂、青岛罐诘株式会社、东洋油脂工场青岛支店;次年投产的有青岛制粉株式会社、内外棉株式会社青岛工场、青岛盐业株式会社、大仓蛋粉厂、山东兴业株式会社等;已经开工建设的有山东火柴公司、青岛燐寸株式会社、大星洋行蛋粉厂、三井油房、东洋油房、山东化学工业会社等。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日商资本在山东开设的工厂几乎遍及所有产业部门。日商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设备,仅青州一地,1930年日商缫丝厂的缫丝机总数已达1332台。而华商机器缫丝厂的缫丝机却只有760台,丝产量也只有日商丝厂的一半,很难与之竞争。
坊子炭矿的卷扬机
洋货与民族工业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量涌入的外国机制产品冲击着中国传统手工业。伴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运动的高涨,出现了华商资本兴办实业、投资设厂的热潮。
民间从仿制西洋简单机械起步,逐渐在青岛、济南、潍县等城市形成了批量生产机械整机,并能零星制造少量金属加工机器和动力机器的行业规模,到1930年代,部分铁工厂甚至已具备制造柴油机、发电机、蒸汽机和金属切削机床设备的能力,但始终未能形成为工业化提供坚实基础的机器制造体系,大部分民族工业企业仍需进口外国机器设备扩大生产规模和提升工艺水平,才得以在与洋商洋货的竞争中获得发展。
1913年,丛良弼等人在济南创立了山东第一家大型火柴工厂——振业火柴公司。公司成立后,由日本购进先进的排杆机、卸杆机、理杆机、整杆机、油盘、药盘等全套生产设备。火柴厂聘用天津丹华火柴厂张厚庵为总教习,主持火柴生产,并聘用日本技师为指导。当时国内多数厂家只能生产黄磷火柴,而振业火柴厂则能生产蜘蛛牌硫化磷火柴,日产40大箱,计57.6万包。1913年,济南兴华造胰公司创立,成为最早由华商兴办的新式烛皂工厂,从德国购进了全套设备,包括云片机、压胰机、打条机、切皂机及动力机器,技术也由德国技师担任指导。1918年,张采丞在官扎营西头购买地皮筹建华庆面粉厂,招集股本30万元建起了厂房和仓库,购买了美国脑大克厂制造的面粉机。1922年,济南裕兴颜料厂陆续购进日制8马力发动机、冷冻机、英制化学反射炉等机器设备,扩大生产规模,改进技术工艺,使年生产能力达到1万箱。1931年冬,潍县华丰机器厂从青岛聘请技师,以德国设计、英国制造的15马力狄塞耳式柴油机为样机,自行试制柴油机。1932年秋,第一台15马力卧式单缸低速柴油机试制成功,试用效果不次于英国产品。1935年,济南仁丰纱厂从三井洋行订购丰田式细纱机6台共2784锭,从新井洋行订购阪本式织布机240台,另从三菱洋行订购和歌山染机、漂染机28台及全套印染辅助设备。1936年,随着新增设备的陆续投产,仁丰纱厂已成为能够纺纱、织布、印染的全能企业。
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市场需求和资本结构的共同作用下,山东新兴工业体系初步形成,由棉纺织、丝纺织、农产品加工、化工、机械制造五个行业构成,主要集中在济南、青岛、烟台、潍县等少数开埠城市,其他制造业只有个别企业,而没有形成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