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周亦川
编辑 | 袁月
近期我国多研究机构在《柳叶刀》联合发文称,“长新冠”患者体内存在多种特征性蛋白标记物,有利于加强对“长新冠”发病机制的理解以及提早预防。
新冠感染发病后长时间持续出现症状,被称为“长新冠”。我国有研究称,55%的住院患者发病两年后仍受到症状困扰,包括认知障碍、嗅味觉改变等等,带来长期卫生经济负担。
本研究通过蛋白质组学方法,对发病两年的住院患者开展调查。研究共包含181名“长新冠”患者,平均年龄57岁,发现他们体内免疫球蛋白以及一些炎症相关蛋白均有下调,也看到了补体与凝血系统过度激活相关的蛋白异常;与神经功能相关的7种蛋白持续偏高或偏低,可能与“脑雾”症状相关;其他包括心肌病、胆固醇代谢等多种功能相关的蛋白差异。
基于这些蛋白差异,课题组建立了诊断人工模型并测试,仅有1例错误诊断,准确率达99.86%。
文章总结指出,本研究提供了更准确的“长新冠”标记物,不仅有助于提高诊断率,也可根据每种蛋白差异预测相关功能损伤程度,推进相关病理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有利于针对性预防“长新冠”相关器官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