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聚焦>疫情资讯 >内容

"逃出大英博物馆"爆火 导演述敦煌文物"回家"幕后故事_甘肃

2023-09-07 17:25:09来源:
导读 原标题:《敦煌遗书》导演“吉叔”:敦煌文物“逃离大英博物馆” 是共情更是呼唤近日,短视频《敦煌遗书》火爆网络。历时6个月,横穿欧亚...

原标题:《敦煌遗书》导演“吉叔”:敦煌文物“逃离大英博物馆” 是共情更是呼唤

近日,短视频《敦煌遗书》火爆网络。历时6个月,横穿欧亚大陆,创作团队将大英博物馆里的敦煌文物“带回家”。9月5日《敦煌遗书》导演郭吉勇做客《面谈》,讲述短视频中敦煌文物“逃离大英博物馆”的幕后故事。

《面谈》连线截图

《面谈》连线截图

“文物拟人化”搭建短片整体思路,曾想尝试纪录片

记者:什么样的情况下,您决定拍摄《敦煌遗书》这部短片?

郭吉勇:有一次,我去敦煌出差,认识了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院的编舞老师苏瑞璇。苏老师给我讲述了“敦煌文物流失海外”的故事。我们聊到了道士王圆箓、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等人物。斯坦因曾多次到中国西部,在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至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间的第二次中国探险活动中,他深入河西走廊,最大的“收获”是骗盗走了大批敦煌遗书……听完后,我被这个故事深深震撼了。我没有想到,当时列强从我们国家带走了这么多的文化瑰宝。在被这个故事震撼的同时,我也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曾经有过这样一段历史。后来,我就决定要拍摄这部短片。

记者:《敦煌遗书》整体设计思路是怎样的?

郭吉勇:这个短片讲述的故事非常复杂,故事中出现的历史时间、人物形象等很多。所以,我们想尝试能不能用“文物拟人化”的手段,让大家感受到短片背后的故事和想传达的情绪。

记者:《敦煌遗书》的设计思路有过多个版本吗?为何最终定的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

郭吉勇:最初,我们想拍摄的版本很复杂。比如,采取纪录片的形式,采访与敦煌相关的一些人物,再去大英博物馆拍一些实体的画面等。但经过讨论,我们发现,这样的话,作品时长大概需要10到15分钟。然后,我们又开始思考,是否可以把片子时长压缩。一方面,我们想让大家有更身临其境的感受;另一方面,我们也想把这个故事塑造得更艺术化。后来,经过头脑风暴,又经过了很多次修改,最后定了现在的版本。

22人团队呈现最优效果,演员中有博主和专业学者

记者:创作《敦煌遗书》,您搭建了一个什么样的团队?团队成员之间如何分工的?

郭吉勇:我们一共有22个人共同完成《敦煌遗书》。外景团队16个人,内部负责特效的工作人员有4~6名。这部影片的特效镜头不多但非常难做,尤其是场景变换,需要来回两头去拍摄、补细节等,才能确保最终呈现出好的效果。

记者:片中几位演员是如何挑选的?

郭吉勇:短片中,妞妞妞与舞蹈老师精妙还原了莫高窟中的绝美舞姿,在沙漠中齐舞的画面更是高燃震撼。妞妞妞是一个非常擅长仿妆的优秀博主。她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神仙的仿妆做得非常好,她自己也会舞蹈。所以,当时我提议,请她把仿妆、舞蹈特色都发挥出来。另外几位演员,其中一位是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院的苏老师,苏老师多年研究敦煌学和敦煌舞蹈。苏老师负责整个舞蹈的编排,他带着他们学校的学生一起参与了这部短片的拍摄。

走进大英博物馆时心情沉重,通过视频让大家了解历史

记者:当您到大英博物馆里看到那些文物的时候,心情有变化吗?对创作有影响吗?

郭吉勇:当我到达大英博物馆,真真切切看到那些文物时,心情真的很沉重。去之前,我在网上看到大家说“没有一个人会笑着走出大英博物馆”。当时的我,无法切身体会到这句话。但是,当我真正走进大英博物馆,走到33号中国馆的时候,我真的感觉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沉重。为什么这些珍贵的中国宝藏都在这里?我有一种难以言表的、很复杂的心情。我真的只想多停留一会,更仔细地去看一看它们,记住它们的样子。

记者:这部作品,您在向观众传达着什么?

郭吉勇:《敦煌遗书》这部作品,我更多的是希望告诉新时代的青年们,我们有这么一段历史。我把那些藏于大洋彼岸的敦煌艺术展示给大家看,希望通过视频的传播,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同时,我们也在表达一种情愫——期盼着这些流失在外的宝贵文物能够早日回归祖国。

起飞前5小时仍在拍摄,短片燃烧起国人心中的“火”

记者:整个创作过程中,有特别艰难或者特别值得铭记的故事吗?

郭吉勇:我们团队在英国待了7天,几乎天天去大英博物馆。最后一天,还有5小时飞机就要起飞了,我们掐着点又去了一趟大英博物馆。

在英国时,最困难的是制作的精度要求很高,需要前方更精细的拍摄。如果想要复刻大英博物馆的场景,我们就需要进行建模,贴材质。为此,我们反反复复去了大英博物馆很多次。白天,我们去扫描和拍摄每一个细节;晚上,把照片、视频传给在国内的特效团队。然后,我再和特效团队确认能不能做出这样的场景。如果他们提出某一块没拍到、建模还缺一点,第二天,我们会再去博物馆。每天都是这样,反反复复地调整、修改,只为复刻场馆里的真实场景。

在敦煌拍摄时特别困难。太阳很大、天气干燥,每天都要晒脱一层皮,晚上回去休息的时候还会流鼻血,整个人好像被晒成了鱼干。拍摄时,人要跟着机器走。在沙漠里,人走起来非常艰难,几乎走不动,而且穿鞋走路的难度比赤脚走路的难度还要大。但赤脚走路,沙子特别烫,踩上去后又会泄力。这种情况下,我们还需要拍摄各种运动镜头。因为不具备把机械臂、摇臂等大型设备搬去沙漠的能力,我们能够使用的只有无人机等一些简单的设备,所以很多的运动镜头拍摄是非常困难的。

记者:您如何看待这部短片的火爆?

郭吉勇:其实,筹划这部片子的时候,我们也没想到,它在发布后,在网络上会有这么大的反响。但我相信每一个中国人内心都有一团“火”。我们为何制作这部短片,是因为觉得我们中国这么好的文物怎么可以一直摆在别人家里,而我们却不知道它曾经的故事。

如果要分析短片火爆的原因,我觉得可能有一部分原因是点燃了观众心里的那团“火”,大家的共情一起燃烧了起来。有一位老师给我留言,问我能否将这部短片放在课堂上,给他的学生们观看。收到这条留言,我很感动,因为我创作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年轻人去看、去想、去思考。

让青年人去了解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记者:如何通过流失海外的文物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您做了哪些思考?

郭吉勇:其实,不管是文物还是非遗,背后更多的是文化。我们这几年一直提倡的是挖掘文物背后的文化底蕴。我们现在能不能通过更加新颖的形式让新一代的青年人去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我觉得这是很重要且值得思考的问题,一直以来我们也致力于做这件事。我们想用特殊的手段技法,用一种新颖的形式让大家去探索传统文化的底蕴。

记者:网友说这部短片“是关于文物归国的期待”,您怎么看?

郭吉勇:“文物归国”也是我的期待。其实,我以前出国会去各种博物馆,经常会在一些博物馆看到中国文物。大英博物馆是海外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我非常期待越来越多流失海外的文物能够归国,我相信这是大家共同的期待。

海报:张莉

海报:张莉

(长江日报记者 陈静茹)

(长江日报)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