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外文出版社荣誉英文主编大卫·弗格森在莫高窟藏经洞外拍摄。中新社记者 李亚龙 摄
莫高窟是本次参访活动的首站。作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莫高窟共有735座洞窟、2000多尊造像、4.5万平方米壁画,被誉为“墙壁上的博物馆”“沙漠中的美术馆”。
“挑高的洞窟藻井壁画令我感到震撼,其中一幅历经千年还保留着鲜亮的蓝色颜料。”西班牙汉学家、格拉纳达大学哲学语言系教授雷林科对洞窟中的壁画表示赞叹。她说,自己23年前到访过莫高窟,但未能仔细欣赏,而现在莫高窟文物得到更有效保护,有讲解员提供专业的中英文讲解,还能够目睹此前未开放的洞窟,让自己对莫高窟和敦煌文化有了更深认识。
俄罗斯汉学家、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语言学院东方学系主任易福成说:“我第一次来敦煌时就想看莫高窟佛像,可惜由于修缮不对外开放,我回国后在网上搜索了许多壁画照片,已经觉得非常漂亮,但亲眼目睹实物的感觉完全不同,通过它们可以看到古时人们在此修行生活的样子。”
进入一个个幽暗洞窟,访客仿佛开启时光隧道,回到了驼铃悠悠、梵音袅袅的古丝绸之路,重温文明对话和交流往事。
已到访中国30多次的埃及前伊萨姆·沙拉夫表示,自己十分热爱中国文化,尤其钟情中国传统音乐和绘画。参访中,他认真倾听对每幅壁画历史背景和风格特点的解读,不时驻足欣赏精美的佛像和壁画细节。
9月5日,埃及前伊萨姆·沙拉夫(左一)在敦煌莫高窟参观。中新社记者 李亚龙 摄
敦煌曾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不同文化在此汇聚交融。对于今天如何延续敦煌多元文化,促进文明交流,易福成认为,文化交流不能只吃饭喝茶,增加深度十分重要,应从文化背景、历史来源、文明遗产等角度开展深入、全面的交流,这也是此次敦煌之行的意义所在。他表示,回国后将在中国国情课上向自己的学生介绍敦煌莫高窟。
大卫·弗格森认为,要通过人与人的交往,讲述关于中国的好故事。
由中国外文局国际传播发展中心举办的首届兰花奖“走读中国·走进甘肃”参访活动5日至7日在敦煌进行,由英国、西班牙、俄罗斯、埃及等国知华友华人士组成的海外参访团在此参观考察。除莫高窟外,参访团还将参观敦煌文博会展馆、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河风情线、敦煌书局等,随后赴北京参加首届兰花奖颁奖仪式。
相关新闻:十五国海外汉学家访敦煌:带着“十万个为什么”而来
自动播放近日,来自15个国家的15位海外汉学家,带着对莫高窟这座文明宝库的种种好奇,来到甘肃敦煌,与敦煌研究院各部门负责人一起交流,了解莫高窟的“前世今生”。
来自不同国家的汉学家们纷纷提出自己对莫高窟最感兴趣的问题,来自克罗地亚的白伊维对壁画中的希腊画很感兴趣;来自刚果(布)的艾佳则问到敦煌的“煌”,带火字旁,是否有特殊的寓意等,敦煌研究院各部门的负责人也生动详细地进行了解答。(记者 高莹 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