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聚焦>宏观 >内容

有人带我去吃了一种很新的长沙...

2024-02-20 11:28:53来源:
导读去过长沙的人大概都会告诉你,这座城市的精髓在夜里。“没见过凌晨三点的解放西,将会是你一生的遗憾”。各大平台上旅游博主们拍着胸脯,保...

图片

去过长沙的人大概都会告诉你,这座城市的精髓在夜里。

“没见过凌晨三点的解放西,将会是你一生的遗憾”。各大平台上旅游博主们拍着胸脯,保证长沙午夜的独一无二:“长沙人早上7点才回家睡觉”。在他们的定义里,长沙是一座娱乐之城,“来长沙,就是融入体验网红文化。”

然而如果你有一个朋友叫陈晓卿,或许会对长沙拥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风味星球

745

在腾讯最新美食纪录片《我的美食向导》里,陈晓卿和他的朋友们,探寻出了一个更加立体的长沙:“这座城市,风味既矛盾又统一。任大猛叫它是双子座的长沙。意思是说,我们往往被它表面的,热闹和美味吸引,却无暇顾及它厚重的过往。”

从嗦粉店招牌上微妙的斜杠“粉/面”,到看似平凡的甜咸包子馅儿,辣椒炒肉背后三层复杂的思路,甚至浏阳蒸菜的名字... 每一个细节,都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只有同时吃透这些密码,长沙的灵魂,才能真正被打开。

图片

第一次来长沙时,我没有任何向导。

“你先睡,闹铃到11点半出发,不到凌晨四点不要回酒店。先去东瓜山夜市,再散步去解放西,一定会被长沙震撼到!”去过长沙的朋友,给了我各种参考建议。

于是深夜11点半,我沿湘江河畔出发。闭店的商场,寥寥的行人…初次与午夜的长沙见面,这里如每座城市一样安静,只有一家仍在排队的茶颜悦色,释放着“此处有异”的信号。

图片

2022年起,长沙开始成为朋友圈频繁出现的旅行目的地。#长沙文和友高峰期排队5万人 #长沙多店辣椒酱被买空 #长沙橘子洲景区已近最大承载量 #常年占据微博热搜榜首。旅游app的年终数据上,年轻人最喜欢的前三座城市,长沙也必然上榜。

为什么都去长沙?从没去过长沙的我,好奇心仿佛关不上的潘多拉盒子。

午夜12点,人流在进入白沙路后突然变多。“长沙东瓜山”的灯光牌,指明了夜市的方向。橘绿色交错的门牌灯光,各种小摊卖着你想得到的一切宵夜,麻辣烫,蒸饺,炒饭,炒面,穿梭于身边的全是打扮个性的年轻男女,手捧着肉肠,紫苏桃子,不亦乐乎。

等再到解放西,车鸣声,霓虹灯,广告牌,喇叭声,摆摊的吆喝,兴奋的交流,声声叠叠,交错不息。抬头,鲜红亮黄的巨型广告牌,用巨大的字体宣告着“通宵营业”;路边,算命唱歌画画飞镖玩鸟彩票奶茶烤串,仿佛成长到现在的每一个不可以,都在这个时间变成了正常。

图片

铁帘紧锁的地铁口,年轻的灵魂在这里围出了两个“舞台”,甚至贴心地放了塑料板凳供人歇脚。“谁想唱歌自己上来,伴奏应该都能找到,不上来的话,我就先唱两首”,一个男孩站在,没有怯场,也没有炫耀。整个广场仿佛熟人的ktv聚会,谁想表达自我,就可以随时实现。舞台的隔壁,18块一杯的“微醺鸡尾酒”小摊,老板在自制的简易吧台上印着“日饮夜饮前程似锦,朝醉夕醉长命百岁”。横批“人生苦短倒满倒满”。

在长沙,青春似乎就是一件护身符,因为年轻,你想做什么都可以。人生第一次,在年轻精神的烘托下,我也都忘记了碳水和糖分的不健康魔咒,午夜过后买了杯奶茶,喝着奶茶哼着歌。

图片

没有向导的长沙之旅,我感受到的是朋友所说的“午夜震撼”。长沙仿佛年轻人不曾拥有过的那个“不扫兴父母”,它的火与食物无关,而是这座城市对年轻灵魂的无限接纳。

图片

有了陈晓卿和他的美食向导带队,长沙的故事,就变得微妙而愈发有趣了起来。他们从株洲和浏阳出发,从不辣到辣,从面食到米食,回到长沙后得出一个有意思的观察:年轻娱乐化不过只是长沙的A面;这里还有富有深意的B面,值得探索。

“我一直以为长沙的早餐就是米粉…但任大猛告诉我,在过去很长时间里,吃面反倒更有面子。” 早起的陈晓卿,被朋友任大猛带去了老荣华斋。这座天心阁脚下接近百岁的老店,见证了米粉与面粉在本地的杂糅相交。

图片

百年以前,伴随着粤汉铁路和长武铁路的分别竣工,以及湘江码头往来不断的船运能力,更多的面粉和糖来到本地。湖南本是鱼米之乡,面、糖乃稀罕物。突然加强的供给,使得吃面取代了米粉,成为日常饮食的潮流。由糖、面和大油一起制作的盐菜糖包,也随之成为只属于长沙的味觉创意:干盐菜在猪油里蒸熟,放上五倍的白糖,甜与鲜强强联手,干盐菜早已化为细沙,糖油一接触舌尖,甜味便以极限速度传递到大脑;

更奢侈的人家,盐菜糖包和肉包各取一个,抠掉包子底,两个相互扣紧,让细沙般的糖馅儿流进肉包里,肉汁儿淌进糖馅儿中,本地俗称“双包按”。大喜大悲,大甜大咸,将人间一切美好都按在这一口中。控糖控油的今天,这一抹滋味可能会被称之为罪恶;但在物资相对匮乏的时代,这样的滋味简直天上人间。后来因为抗战,大陆交通运输中断,米粉才取代回糖面的地位,重新走回人们的心头。

图片

很少有人知道这一段故事。绝大多数人只是不假思索的相信,嗦粉是长沙人唯一的热爱;餐牌上的“粉/面”,不过是照顾爱吃面食的外地游客;各种包子也只是普通,甚至好奇心都提不起来,任由盐菜糖包、双包按和脑髓卷被边缘化,成为被彻底遗忘的时代记忆。

对城市的认知,藏在与这个食物有关的每一个细节里。某个滋味为什么能流传至今,答案的背后,甚至可以揭开一座城市掩藏的秘密。

“在浏阳,湘方言排第一,然后就是赣方言和客家话…像浏阳蒸菜,湘语和赣语都是cāi,但我们其实是叫cuǐ,这种约定俗成的发音背后,就在告诉我们,浏阳的蒸菜其实是由广东那边的客家人带来的。”

语言学教授陈山青,在本地著名浏阳土菜馆“田小狗的饭店”里,跟陈晓卿分享着食物语言背后的秘密。这家店的特色,就是对火候的掌握,比如招牌盐菜扣肉,土猪肉先炸后蒸,配上微洒辣椒的盐菜,在高温蒸汽的持续受热中,脂肪溶化,被盐菜吸收,用筷子撵开,能看见你侬我侬的香辣鲜糯,让陈晓卿忍不住一夸再夸,直接吃下三碗米饭。

图片

“衡量一道菜是否优秀,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下饭‘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甚至有人说,一切不下饭的菜都是耍流氓”,陈晓卿为自己没忍住好滋味,吃了很多碗饭这件事,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但不得不说,下饭的确在某个层面,也揭露了湖南饮食曾经的地位。

“湘军崛起之前,湖南本土的饮食其实比较乏善可陈。因为它一直是很落后,很边缘的地区。”陈晓卿的另一位向导,历史学者谭伯牛解释道。相似的观点,也能在向导曹雨的《中国食辣史》里找到对应:无论是腌渍辣椒还是清炒辣椒,在曹雨看来,中国人食辣的初衷,只是为了自己吃下更多能量。那时没有人知道,汗流浃背的辣痛,可以间接多巴胺的分泌,促使湘人性格里更具有行动力的那一面闪光。也不知道,辣会在之后的一百年里,愈演愈烈,成为长沙革命性格的标志存在。

图片

回想首次来到长沙,与朋友排队三小时吃本地的网红品牌笨萝卜,最后辣到相互吐舌头,彼此加油打气,最后面红耳赤的相视一笑,排队买奶茶解辣,我突然明白换一个思路,探寻一座城市,能够给吃饭带来的是怎样的乐趣。

“一起吃辣,一起汗流浃背,一起仪态尽失的情况下,你就会感受到一种,同甘共苦的一种共情,这种共情就是,人的一个基础的纽带,更是一个社交行为。”《我的美食向导》里,饮食人类学家曹雨用辣的物理和情感价值,完美的解释了那顿饭给我们的感受,也解释了这座城市为什么在过去的百年里,总能吸引全国各地的年轻人前来扎根生活。

图片

长沙的确是这一代年轻人心中“不扫兴的爸妈”。在长沙,年轻的灵魂可以没有压力地找到栖息和可能;但这并不独属于这个时代的长沙。百年以前,当陈宝箴决定创办时务学堂,当黄兴决定成立华兴,当谭嗣同决定创建南学会,当毛泽东决定参与新民学会,这个城市的对于年轻灵魂接纳和包容的根基已然搭建。

“可不可以这么说,实际上进入二十世纪的前后,湖南或者是湖湘这块地方几乎成了,中国思想最活跃的一个中心”,节目里,陈晓卿跟谭伯牛共同探讨。

“绝对没有问题…那个时候的中国人很有朝气,(他们坚信) 将来的一个新国家一个新世界,需要年轻人去建设,所以年轻人(可以在这里)干好自己的事情,”

百年之后,长沙依旧是长沙。它坚定地相信着年轻人的力量,于是,也就吸引到了全国各地的年轻人,前来此风味潮流的十字路口生活,勇敢地探索着自己下一个去处。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