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们喜欢划重点的老师”
11月28日晚上,在学生的掌声中结束了本学期的课程,我在讲台上给大家鞠了一躬。坦率地说,那一刻我感受到莫名的放松与愉快。
原本班上有不少同学因为大三实习请假了,但是我提前在课程群通知大家这是本学期最后一次课程,安排为期末复习课,请同学们能到课堂尽量到。本来请假了的同学可以不用到课堂,结果出乎我意料地是,教室竟然陆陆续续几乎坐满了,难道他们是不想错过期末复习课,而带着实习后的疲惫身躯来到了课堂?有些同学甚至可能刚从实习现场赶回来,因为即使在讲到他们非常重视的答案问题时,我观察到一些学生似乎都已经累得睁不开眼了,但他们还在很努力地听,因为心疼他们我又加快了进度。
其实,在结课前一周,我只是在课堂上随口问了一句:最后一次课大家有什么想法?结果大家竟然异口同声地说:划重点!这引起了我的注意,为了回应学生的诉求,最后一次课调整了原本的教学进度,真的安排为期末复习课,我带着他们一起梳理和回顾教材的重要知识点,结果学生们似乎挺高兴的,他们脸上似乎写着“我们喜欢划重点的老师“。
那么,究竟是答案导向的学习重要,还是以弄懂知识创造过程的学习更重要呢?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为了卷绩点,为了更好的”前程“,他们当然认为眼前的答案更加重要,考虑不了那么远了。但其实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说,这种以记忆背诵知识点为主的答案导向的学习只不过是延续了中学时代的学习模式,其实学生遗憾地错过了大学期间更为重要的在思维层次上的训练与成长。
其实,已经创造出来的理论知识本身,记忆和了解它们只是最基础的第一步,而更加复杂、更加深入、也更加具有挑战性的学习应该是进一步去追问,而这个追问过程就可以学习理论创新的方,这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如果不去历史地考察理论创造过程中是为了回应什么问题,不去深究理论产生的实践土壤,不去追问理论创造的过程,那么我们如何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呢?尤其是对于青年大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最富有创造力的成长时期,如果大量的学生普遍将过多的精力放在死记硬背的内卷式学习上面,那真是我们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巨大损失与遗憾。
参加工作之后的教学实践再次提醒我,如果从学生成长的角度看,无论是在组织读书会、督促学生进行经典阅读的过程中,还是在自身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重点引导学生去关注:经典作家的理论究竟是怎么从实践的土壤中创造出来的,是为了回应当时的什么问题,这个理论是怎么有机地结合实践而被生产出来的,经典作家批判了什么样的观点,又提出了什么样的创新性观点,作者又是如何一步步展开论证这个核心论点的。我相信,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地实践,就有可能引导学生通过经典阅读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从而获得真正有利于学生自身的成长。同时,还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还必须结合历史与实践才能够更好的理解理论本身,只有基于现实的材料、只有回到具体的历史背景、历史事件中去才能深刻理解理论,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否则就会读成空洞且枯燥的教条感。
如果从青年教师自身成长的角度来看,在教学科研过程中也应该坚定地践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在科研方面,应该说我深刻意识到了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性,并且尝试践行”理论来源于实践“的科研写作方式。在成为一名青年教师之前,在导师们的培养和引导之下:一方面,我认识到必须努力地在自己力所能及地范围内去阅读经典著作,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我也努力地去做且践行较多地是,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每次都是尝试基于田野调查、基于现实问题进行思考与写作,琢磨怎么从实践中提出问题、怎么解释现实问题、怎么提出可能的创新性观点。
在教学方面,我也越来越意识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一定要破除空洞的教条主义,要力所能及地给学生讲清楚理论的来龙去脉,这既要求教师必须对理论本身很熟悉,还必须对理论所产生的历史与实践也要相当地熟悉。总之,我们都要努力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坚定践行者!
•本期作者:张欢 中南民族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