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元对日元一度击穿152,继续在贬值的路上狂奔。
这也急坏了日本高层,日本财政大臣警告说:“当局可能采取‘果断措施’。”就跟我们这几年一样,靠喇叭告诉市场:我会随时出手干预,做空的后果自负。
按理说,一个国家央行加息,本国的货币由于利差收窄应该升值才对,为什么日本十多年来第一次加息却带来了相反的结果?
原因就出在日本央行留了一手——继续购买国债,这一手暴露出日本央行的“犹豫”和“不确定”!!
虽然他把短期利率从负0.1%调到了0~0.1%,把YCC取消了,看起来是加息了。可是他的这番操作市场早就预想到了。
市场唯一没有想到的是日本竟然还继续购买国债去压低日本的长期利率。
这就意味着日本“加息了等于没加息”。
要明白这句话的意思需要明白两个前提:
前提一:长期利率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最明显的。
比如,银行贷款3个月利率年化10%,很高,但只要5年期、10年期贷款利率年化不高,那么对于做实体经济的企业和居民影响就没有那么大。
前提二:通常,央行操纵利率都是摆弄短期利率,靠市场套利机制去影响长期利率。
这有点儿像我们平时抖动绳子产生波浪一样。绳子的一段是短期利率,绳子的另一端是长期利率,市场的套利机制是机械振动。
如果央行用大石头压住绳子(买国债压低长期利率)的另一端,那么无论他在一端如何用力抖动(加息)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日元继续贬值,也正是因为日本央行没用劲抖动绳子,还用劲压住绳子的另一端,才让市场嗅到了日本央行的“超鸽派”气味。
就像2022年美国刚开始加息那样,市场认为你根本“硬不起来”,所以,不怕你,继续按照宽松的货币政策思路继续交易,股票该做多继续做多,日元该做空继续做空。
难道,日本央行不知道自己不强硬,日元就会疲软吗?
知道!
知道,为什么还这样做?
有人说日本央行不敢那么强硬是顾虑日本财政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他们的逻辑是,如果日本央行加息加的太多,天量的国债(占GDP的250%)就需要支付很多的利息,这会让日本的财政部门很头疼,日本国债就会崩。如果日本国债崩了,财政部门头疼减少支出,就有可能让日本刚刚好起来的经济又被打回原形。
总之,就是日本财政和日本央行只能有一个正常化?!
这个逻辑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我却不敢苟同。
如果以为日本央行不加息,日本国债就没事儿了,那就大错特错。
从2022年10月开始,日本的国债市场就已经没多少人玩了,有些时候一天都只有日本央行自己在玩。资本按照市场化逻辑拿脚投票,可你却偏偏自己赔钱掀桌子,谁还敢跟你玩?!
没有流动性的市场,没有真实的价格,这才叫崩了。
日本央行不敢强硬,又有意压低长期借贷利率,恰恰是顾虑实体经济有没有真的复苏,真的走出通缩。
毫不客气地说,日元贬值,是日本用降低政府信誉(日本国债)换取确定性的经济复苏,是在为日本的企业和居民而“犹豫”!
这可以从加息前日本央行行长植田和男多次重复的一句话感受到,他说:“(之所以对待加息犹豫),我们一直在等待和期待看到由于工资上涨而推动的通胀......”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央行最优先考虑的问题不是日元贬不贬值,而是日本实体经济到底复苏的怎么样。
反观我们,人民币也在贬值,可我们缺的恰恰是一种政策上的谨慎,缺的是从经济、从福利考虑问题的坚决。
利差动摇汇率,经济决定汇率。
当然,日元的有意贬值并非可以一直持续。
相反,如果日元贬值的特别厉害,那么日本年内的第二次超预期加息就会很快到来,不得不防。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日元如果继续贬值,日本进口的商品价格就会更贵,传导至日本国内就会助涨日本的通胀。
原本今年日本加息一锤定音的关键是日本央行注意到日本国内工资上涨了,并且比去年上涨的幅度还要大——国内民众已经接收到了通胀的信号。
如果日元继续贬值,即便大宗商品价格不怎么上涨,进入到日本国内的商品也会实际上涨价,日本仍然会重现类似于2022年的输入性通胀压力。
这会让日本的通胀更上一层楼。
届时,日本根本不可能无视他,还让市场觉着自己软弱——比第一次加息幅度猛烈的手段就会出现。
现在市场就已经给出了日本再度加息的三个剧本:
剧本一:看看通胀到底会不会失控继续往上涨,等到10月,美联储降息的行动信号也更清晰了,届时决定是不是继续加息。
剧本二:日元贬值助涨了日本的通胀,通胀有些超出预期,那么7月日本就开始第二轮加息。
剧本三:通账好不容易起来了,怎么也不能随意浇灭,一手干预日元,一手继续保持宽松(“鹰”不起来的姿态),等2025年再来一波加息。
目前,上述三个剧本发生的可能性依次降低。
影响可能性的最大变数就在日元汇率。
目前日元贬值的势头有些猛,大概率会把日本通胀拱上去,若日本央行7月也不行动,而是10月再行动,那么日本年内的第二轮加息幅度只会更大。
第一次没让全球颤抖,第二次那可就保不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