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前后从广东来回山东,完整地体验了一下“南方”的高速公路。之前的十年基本都在在北方的高速公路自驾,堵车其实是很少的事情,更多的是,十分钟,甚至半个小时在路上见不到一辆车。两相比较一下,“堵车”似乎也是个值得思考的现象,跟朋友开玩笑说,在北方中国(东北和西北)开高速没有办法练习车技,定速巡航是非常实用的功能,但是在南方,定速巡航这个功能基本是多余的。
2024年春节前的一场寒潮让作为交通要道的湖南、湖北出现了大堵车,“堵车”成为社交媒体上的高频词。我自己体验高速大堵车还是在2023年春节后,从山东到广东,为了避开堵车,春节假期结束第一天出发,过了苏北后,还是堵在了路上,服务区根本进不去,下了高速走国道,还是堵,本来七八个小时的车程,用了十四五个小时,跟同学约的晚饭也改成了宵夜。
事实上,高速“堵”也是中国社会剧烈变迁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映照。
高速上有两大“杀手”
关于高速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高速行车安全还不太像市内,汽车剐了蹭了,修理一下就可以了,高速上一旦出问题可能关系到人身安全。今年从南昌到珠海不到1000公里的路上,见到了七八起,比我过去十年见过的都多。高速行车安全其实是个系统问题,“人-车-路”是一个整体。关于哪个车型更能防撞,在高速上,其实个伪命题,至少是个不完整的问题。安全不只是依靠车自身的安全系数。
就我观察,高速上有两大“杀手”,一个是龟速车,在超车道上要么按照80匀速行驶,不管别人怎么提醒,闪灯或者鸣笛都不为所动,如果是两车道,遇到两三个乌龟车,高速就成了“停车场”,高速堵车并不意味着有车辆停下来了,而是有些低速车压在前面,后面的车会不得不减速,最后就停下来了,就像血管的梗阻一样。另一个是“泥鳅”车,姑且这么称呼吧,在车流中就像泥鳅一样钻来钻去,尤其是右侧“贴身”超车,准把右侧车辆吓一跳,如果本能地刹车,难免会造成追尾。最近十年,私家车大量涌现,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消费国,与之相关的是,大量“新司机”一起上高速,其中一些司机对高速行车的规则不甚了解,以为慢就安全,其实高速最大的不安全是不知道周围的司机的意图,尤其是一些司机转向不打灯,实线变道等等。
高速行车规则和“驾驶文明”还是要靠实践,虽然答案科目有这一项,但是纸面的东西还是靠实践来落实。“文明驾驶”不只是伦理道德层面的,而是关系到高速公路上所有人的安全问题。在堵车的时候,一些车从应急出道呼啸而过,其危险性是肉眼可见的。高速安全总归还是要靠人来维系,自动驾驶或许能够部分解决意图或者规则的问题,但是,自动驾驶未必能判断人的意图,除非所有车辆都在同一个系统。此外,导航系统也能提供一些帮助,今年某导航软件似乎在朝这个方向努力,行车过程中会出现前车“急刹”或者后车有急速行驶的提醒,高速行车,绝大多数司机都要借助导航,导航系统的发展和升级对安全出行应该是大有裨益的。
“大堵车”可以避免吗?
高速“大堵车”,经历过的都知道有多难过,大堵车其实与假期高速免费通行是有关系的。开车的时候问孩子,为什么高速免费会堵车呢?女儿说,因为大家都想占便宜。孩子不假思索的答案还是一针见血的。其实,免费往往是最昂贵的。高速免费让私家车聚拢在了高速上,每年都有“刚刚”在免费结束前几秒下高速的幸运儿,这何尝不揭示了高速免费期间大堵车的部分原因?去年五一假期,从深圳到佛山开了将近12个小时,免费的背后是巨大的时间成本。不可否认,中国已经进入了汽车社会,私家车成为最主要的出行方式,尤其是汽车厂商的价格战,大幅度降低了购车成本,加上一些政策性鼓励,中国已经成为最大的汽车市场。私家车涌现,公共交通逐渐被边缘化,市内的公交车乘客越来越少。高速免费进一步降低了自驾的成本,而大巴车基本退隐,很少见到城市之间的大巴车。高速免费带来的福利是可见的,平均下来,一公里的高速费在5毛钱左右,与多数燃油车的油费相当,如果是电动车的话,高速免费的确是近乎“免费”旅行。
高速免费看起来是让利于民,但是成本也是巨大的,一个是时间成本,出行时间动辄翻倍,在高速上“度假”也是常见的,从高速路两边的垃圾就可以想象在此之前发生的“大堵车”的场景。时间的成本可能不能用金钱精确衡量,但是设想一下,本来只有七八天的假期,在路上多堵了一两天,因为堵在高速上,劳心费力,还需要一两天休整,由此造成的是整体福利的减少。设想一下,几亿人堵在高速路上,会造成多大的经济损失呢?比如说春节天时间,大多数人也就是两头堵,其余时间并没有享受到免费的好处。
另一个是各种各样的交通,并不是说因为有就不能开车了,而是说的几率大幅度增加。节假日免费,有些人呼吁,免费不要集中在几天,可以按车分,比如每年一辆车可以享受多少里程免费,免费的里程与车辆或者司机的驾驶成绩挂钩,这个建议不乏合理之处。如果把免费的机会或者里程放在平时,节假日期间倒是可以提高高速收费,从而将大量出行的人导入公共交通,铁路、大巴车可以在节假日增加运力。高速让利于民的话,其实可以在平时降低费用,节假日的时候提高收费,这样通过价格可以平衡不同时间的高速使用者的数量,越是节假日,越免费,“大堵车”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对于网上批判的“一年两箱油”车,其实可以找到比较软性的方式缓解,毕竟汽车在当下中国社会还有一些“炫耀性消费”的含义。
从高速“堵”看区域经济
高速“堵”也是中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指标。堵车基本是围绕一个区域经济中心形成。就个人有限的体验,长三角的堵车的北部边界在盐城,过了盐城,车流就大幅度减少了,珠三角的辐射主要是江西、湖南、广西等,高速免费期间的大堵车,基本反映了区域经济社会的边界。借用学术语言来说,互动决定了边界,互动越频繁,就越成为一个整体,“堵车”共同体也是区域经济社会共同体的外在表现。另外,一个地区或者城市车牌的多样性也反映了经济社会的活力,经济社会比较落后的地区,车牌基本是本地的,在各个城市可是进行“营销”的竞争中,外地车牌其实是一个城市开放性和吸引力的重要指标。
在高速上还有个有趣的现象,电动汽车并没有那么多,即便有,也很少是跨省区的电动车。电动车更多的是市内或者省内的通勤车,长途自驾首选还是燃油车,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不是限制了电动车的渗透率?此外,汽车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发展水平,虽然各种豪车也经常看见,但是那属于“幸存者偏差”,以粗略的观察来看,大多数车应该是在15万元以下,有人说,B级车是老百姓的天花板,也不无道理。不管营销或者宣传怎么说,消费者的钱袋子是现实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汽车类型的结构是不是社会财富分布结构的另外一个体现?
私家车普及和高速“堵”,代表着中国从乡土社会向城市社会大转型的一个侧面,这个转型不仅仅是百年的周期。“城市中国”的治理和发展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课题,乡土中国的很多观念或许并不是思想资源,而可能是羁绊。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经验和考验具有世界历史意义,以我有限的自驾旅行的体会来说,在车轮上观察和思考的中国是多样的和流动的,中国是具有世界历史方法的含义的。当然,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命题,还需要继续行走和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