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聚焦>数码 >内容

南宋张炎的词作,读来为何会有一股画意?只因他使用了这一技巧

2023-04-16 17:40:53来源:
导读宋代的很多词人多才多艺,他们既精通音律,谱写出了一首首绝妙好词,同时他们又是书法家、画家,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传世名作。如北宋文化圈名...

宋代的很多词人多才多艺,他们既精通音律,谱写出了一首首绝妙好词,同时他们又是书法家、画家,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传世名作。如北宋文化圈名人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这四人被认为是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因而也有“苏黄米蔡”之称。

宋代文坛巨擘苏轼,他的诗词散文自然不用多说,他的书法也是自成一家,在绘画方面的造诣也是很高的,创作了传世名画《枯木怪石图》《潇湘竹石图》。大书法家米芾在《画史》中如是评论苏轼的绘画技艺:“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诗词散文,都堪称一流,他的书法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形成自己“中宫敛结,长笔四展”的独特风格,他的书法作品《松风阁诗帖》《李白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等都是传世名帖。

无独有偶,南宋文化圈也有四人,因为文化艺术方面的成就,被人冠以“宋末家”之美誉,他们是周密、张炎、王沂孙和蒋捷,这四人不仅词写得好,而且擅长书法、绘画。

张炎更是这四人中的佼佼者,张炎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他不光会填词,还会谱曲,注重歌词的原创度,他也是南宋著名的文化沙龙“西湖诗社”的重要成员。



张炎其人

张炎,生于宋理宗淳佑八年(公元1248年),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祖籍凤翔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寓居杭州。

张炎家世渊源,他的六世祖是南宋初年的爱国将领张俊,因功勋卓著,被高宗封为清河郡王。他的曾祖父张镃,是南宋中期的风云人物,在诗词方面很有造诣,与陆游、姜夔等圈内人士交流频繁。

张炎祖父张濡,宋末时镇守独松关,官居浙西安抚司参议官。张炎的父亲张枢,为宣词令,精通音律,善作词曲,曾组织发起文化沙龙“吟社”,与词人周密、杨瓒等人诗酒唱和,成为文坛佳话。

张炎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士大夫家庭,他从小就聆听过父亲以及父辈词友的教导,这对他以后的词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这种文化程度高,文学底蕴浓厚,家学渊源的环境熏陶下,张炎具备了很高的文学素养,并继承了良好的家风。



青年时期,张炎过着富贵优游的生活,要么在风和日丽的好天气邀约同伴湖山游赏,要么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西湖边举办文化沙龙,要么闲居家中吟诗作画,张炎在入元前的生活场景大抵如此。

由宋入元,张炎家道中落,生活一度陷入困境。他曾谋求过仕途之路,可是一路下来,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岗位。一番番失意之后,张炎回归故里,除偶尔拜访一下曾经的朋友之外,其余时间都从事词学研究和创作。1320年,张炎去世,终年73岁,却为后世留下了一阕阕歌词和八卷词论专著《词源》。

张炎一生创作的296首词收入词集《山中白云词》,张炎的词长于咏物,寄寓自己的身世情怀,在艺术表现上力主“清空”,是格律派词人中的代表,与宋末著名词人蒋捷、王沂孙、周密并称“宋末家”,后世把他和北宋词人姜夔并称为“姜张”。

张炎不仅以词作名世,在他的词集中,还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他精于书画。



绘画艺术家张炎

张炎在正史中没有传记,宋元人的笔记、词话中对他的记录也很少。但是张炎的词集《山中白云词》流传了下来,《山中白云词》中有张炎的词作302首,在张炎的词集中,能不能找到词人作画的信息呢?

为了一探究竟,最好的办法就是翻阅张炎的词集,从中找到答案。通过张炎词作和介绍词作的小序,我们可以得知:他不光是一位丹青高手,而且深谙绘画理论,还懂得鉴赏点评别人的绘画作品。

在《浣溪沙·昨夜蓝田采玉游》这首词前有这样一段序言:“写墨水仙二纸张寄曾心传,并题其上。”序言大意是说,张炎画成《墨水仙》两幅送给朋友曾心传,而且还在画作上题上了这首词。曾心传,原名曾遇,字心传,工于山水花鸟,是张炎的朋友,南宋有名气的书画家。



在词作《浪淘沙·回首欲婆娑》中,有小序“余画墨水仙,并题其上”。从词中小序得知,词人还是画了一幅《墨水仙》,并将这首《浪淘沙》词题在画中。

在《临江仙·剪剪春冰出完壑》一词的序言中,张炎写道:“甲寅秋寓吴,作墨水仙,为处梅吟边清玩。时余年六十有七,看花雾中,不过戏作笔墨,观者出门一笑可也。”

在这段序言中,张炎不光写明作画时的缘由、作画地点、作画时间(甲寅年秋,1314年秋季)、词人的年龄,还说明这幅《墨水仙》是一一幅闲情雅致之作。也可见词人善于描摹花卉,对画水仙是情有独钟。



在《华胥引·温泉浴罢》一词的序言中,张炎写道:“钱舜举幅纸画牡丹、梨花。牡丹名洗妆红,为赋一曲,并题二花。”

钱舜举就是钱选,字舜举,湖州人,南宋末至元初的著名画家,善画人物、山水、花鸟,元初与赵孟頫等称为“吴兴八俊”。从这条小序可以看出,张炎与当时的著名画家钱选关系不错,经常有书画方面的交流。钱选画下牡丹和梨花的画作后,张炎曾作曲一首,并写下此词,称赞钱选的画作。

在《清平乐·黑云飞起》一词中, 有序言“题处梅家藏所南翁画兰”。处梅是作者的朋友,所南翁是宋代著名画家郑思肖,郑思肖号所南,创作的诗画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郑思肖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

由序言可知,张炎在处梅家有幸看到了郑思肖的一幅兰花画作,品鉴之余写下这首词。在这首词作中张炎不仅对郑思肖的兰花画作做了点评“魂返灵根无二纸”,而且提出了兰花的绘画技巧“香心淡染清华”、“似花还似非花”。这也可以看成是张炎提出的兰花绘画技法。



在《蝶恋花·济楚衣裳眉目秀》一词中,有序言“题未色褚仲良”,这是张炎给朋友褚仲良画完肖像之后,来不及给画作上色,就写下了这首词作,也可以看出张炎对这幅白描人物肖像是很满意的。

还有如词作《小重山·淡色分山晓气浮》中,小序为“题晓竹图”;《如梦令·不是潇湘风雨》中,有小序“题渔乐图”;《浪淘沙·香雾湿云鬟》中,小序为“做墨水仙寄张伯雨”;《清平乐·平沙流水》词中小序是“题平沙落雁图”;此外还有如“题宾月图”、“题陈汝朝百鹭画卷”、“题陆壶天水墨兰石”等小序。

从这些词题和小序中可以看出,张炎确实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丹青高手,他的绘画创作体裁多样:有晓晨的竹子、的场面、平沙落雁的画面,百鹭画卷,还可以看出张炎绘画涉及的领域有植物、人物、山水、还有劳作场面等。



中国古代绘画讲究书画一体、书画同源,从张炎词作小序还能看出,他喜欢在画作中题词,书画同源这一点在张炎的词与画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张炎还把绘画的一些技法和理论融入到他的词作中,使得他的词具有绘画美,流传下来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但他的书画作品至今无迹可寻,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张炎画作虽然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有流传下来,但可以肯定地说他是一位丹青高手,他常常运用画家的独特眼光去观察捕捉大自然的万事万物,再融合绘画的技巧,谱写成了一首首绝妙好词。



一、构思巧妙,布局精美

中国古代绘画讲究技法,在布局的的时候,要做到构思精巧,会用到远近结合、点面组合搭配、虚实相间的多种方法。张炎在填词的时候很好地运用了这些技法,做到了布局巧妙,构思精巧。如这首咏物词《解连环·孤雁》: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却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诗词需要用文字来体物写景,并达到抒情的目的,绘画则是借助纸墨、颜料等工具。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以真实景物来作为描摹的对象,诗词也可以通过其中优美文字和所表达的意境,让人得到美的享受,张炎的这首词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开篇三句“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词人运用了远近结合的技法。傍晚的楚江,水天相接,一片茫茫,一只孤雁由远处飞来,进入词人的视野,画面也定格在这只离群的大雁身上。

“自顾影、却下寒塘”,这两句犹如缓缓拉近的电影镜头一样,视角也由远及近,写这只孤雁徘徊在江边,顾影自怜。

然后词人又把镜头切换到远处——“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江边衰败的枯草在寒风中摇曳,清冷干净的沙洲一望无垠,楚江静静地向远处流去,流向目光所及的尽头。



在以上的布局中,词人还将绘画中点面结合的技法融进词中:“点”就是这只离群的大雁,孤雁置于幽旷的空间,大的环境中只有这一只孤雁,更加衬托出雁的孤独凄凉。

画面布局的重点聚焦在这只离群的孤雁身上,这是词人匠心独运的地方,所以从整体布局来看,孤雁就成了整幅画面的中心焦点。围绕着孤雁,词人又描绘了其他景物:楚江、沙洲、衰草、暮雨、画帘。

词人把众多零乱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再融进词中,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则是这样的三幅画面:第一幅画面是徘徊于楚江边的孤雁;第二幅画面是雁的伙伴们在远方芦花丛中歇息;第三幅画面是在融融的春日里,与寄人篱下的双燕相见的场景。

中国山水画在构图的时候会用到虚实结合的技法,像山石、树木、花鸟虫鱼之类的一般用实笔去勾勒,而江河、云霞、天空、河流则用虚笔,也就是“留白”的技法,不以笔墨渲染。这样反而会使整个画面、章法协调精美,留有想象的空间,反衬出美的艺术境界。



张炎在词中将完美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技法:“楚江空晚”这一句用白描的手法展现了暮色中幽旷的江面。一个“空”字写出了环境的凄清,这是典型的“留白”,为接下来的描绘做了伏笔,虚实结合的技法给整首词的伤感氛围做好了铺垫。

“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是词人对沙洲和衰草没有做过多的描写,只用了“净”和“枯”二个非常凝练的字,就形象地衬托出雁的形单影只,渲染出环境的凄凉。这又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凄凄的沙洲和衰败的草丛,江水漫无边际地向天边流去,似乎没有尽头。

张炎举重若轻,轻描淡写,寥寥几笔就把整幅大的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没有丝毫刻意雕饰的痕迹,由此也能看出张炎拥有深厚的绘画功底。

张炎描写孤雁,不是简单地对它的外貌形态进行刻画,而是将重点放在神态的描绘上,如“怅”、“惊”、“料”这三个表示神态动作的词语,张炎用清淡的笔调,把离群孤雁的神态惟妙惟肖地刻画了出来。



下阕采用了化实为虚的方式,将词人的绘画功力展露无遗。在漫长的迁徙旅途中,孤雁的哀鸣声回荡在萧萧暮雨中,若是能在玉门关与往日离失的伴侣再度相逢,该是多么惊喜的事情呀!

词人不是从正面写孤雁是多么想和伙伴相聚,而是暗想伙伴们现在应该在芦花丛中歇息:快到春天的时候,就应该改变路程了,这几句又是化实写为虚写,把视角转向更遥远的地方。

这样一来整首词虚中有实,虚实相生,词人诗画结合的艺术感染力也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全词以淡雅空灵的笔调,运用绘画艺术的几种布局方法,把一只离群的孤雁形象刻画得生动逼真,词作具有很高的艺术效果,读来有一种极度的舒适感。

难怪元初文学家孔齐在《至正直记》中写道:“张叔夏孤雁词,有云‘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人皆称之曰‘张孤雁’。"张炎因为这首写孤雁的词又得到一个雅号“张孤雁”,这确实是一件实至名归的事情。



二、词中有画,画中有词

张炎在词学论著《词源》中也说道:“所咏瞭然在目,且不流滞于物,方能全章精粹。”所以他的词往往能做到景、情、画的交融,意境高远,他深厚的艺术功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如《湘月》这首词:

行行且止,把乾坤收入,篷窗深里。星散白鸥三四点,数笔横塘秋意。岸觜冲波,篱根受叶,野径通村市。疏风迎面,湿衣原是空翠。
堪叹敲雪门荒,争棋墅冷,苦竹鸣山鬼。纵使如今犹有晋,无复清游如此。落日沙黄,远天云淡,弄影芦花外。几时归去,剪取一半烟水。

这首词前面有一段序言:“余载书往来山中,每以事夺,不能尽兴。戊子冬晚,与徐平野、王中仙曳舟溪上。天空水寒,古意萧飒。中仙有词雅丽;平野作《晋雪图》,亦清逸可观。余述此调,盖白石《念奴娇》鬲指声也。”



山,是浙江绍兴附近的古代官道。词作写的是在戊子年(公元1288年)冬季的一个夜晚,词人与好朋友徐平野、王沂孙(号中仙)在山的小溪的小舟上,聊天叙旧的故事,中途他们还共同欣赏了徐平野的画作《晋雪图》。

王沂孙为此填词一首,而张炎为了助兴,写下了这首《湘月》词。词作上阕主要写景,字字勾勒,句句入画,处处弥漫着词人对山上所见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下阕转入抒情,在对冬晚泛舟畅游的深长感慨中,融景、情、画于一体,意境高远。

张炎在小序中交代,他曾多次往来山中,往往因事情纷繁,失去畅游机会,总觉得未能尽兴。而这一次他和朋友正好相聚,也有闲情逸致,所以一道乘舟游赏山阴古道。这一次和词人共同出游的一个是王沂孙,一个是画家徐平野。



世说新语·言语》中记载了一则东晋名士王子敬的故事,说的是王子敬在冬日经过山,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于是说道:“从山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

这次张炎与朋友泛舟山阴古道溪流之中,才真正领略到晋代王子敬所说的意境。张炎词中所描绘的山中的冬日景色,比王子敬的叙述要更加具体,更加生动。

上阕句句写景,开篇三句先交代他们一行泛舟溪上的事情。接下来写从舟中向外望去,所看到的山水风景。词人从高远处着笔,只见稀稀落落的三四只白鸥,在水面上徘徊。张炎丹青妙笔,只用疏疏几笔便描绘出一幅《山阴古道冬意图》。



接下来三句,词人用细腻的笔法,描绘出眼前平远的景色:溪流中激起的水波,篱笆下枯黄的落叶,通向集市的乡间小路。

然后,词人笔锋一转,写在舟中感受,夜晚寒凉,微风中的水汽沾湿了衣裳。纵观《湘月》上阕的意境,既是写景,又是写意画,亦景亦画,浑然一体。张炎词长于写景状物,在这首词中得到了极致的体现。

词人就像一位丹青高手,惬意地挥毫泼墨,一幅《山阴古道冬意图》就完成了,换句话说,词作呈现出的是一幅清雅逸致的山水画卷。



下阕即因《晋雪图》而生思古之幽情。词人在舟中欣赏朋友的画作《晋雪图》,从画作题目可知,图画内容是东晋名士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的故事。

开头三句用了两个东晋名士的典故:一个是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的典故;另一个是淝水之战前夕,谢安与侄子谢玄在建康别墅中下围棋的典故。

山阴古道,曾是东晋名士经常聚会清游的地方,但经过战乱之后,现在一切都变了,所以词人发出饱含强烈感情的长叹“纵使如今犹有晋,无复清游如此”。

接下来五句,词人以景写情,表达思归之意:落日的余晖把沙滩染成金黄的颜色,淡淡的云影在远处的天空中飘荡。透过芦花的间隙,可以看见它们的影子在闪烁。



眼前的美景是如此让词人和朋友流连,所以词人不禁又发出赞叹:什么时候能把这一江烟水,剪去一半归去呢。

词人巧妙化用典故,将典故中所表达的情感与当下和朋友泛舟的情感联系起来,升华了词作的意境。这个典故说的是东晋索靖的故事,索靖观赏顾恺之的画作时,被顾恺之出神入化的作品深深吸引,他不由得发出赞叹“恨不带并州快剪刀来,剪松江半幅纹练归去”。

此词上阕句句写景,亦句句写画,下阕则因《晋雪图》而抒发强烈的家国情感,借晋说宋,寄托了词人深深的感慨。整首词写景状物浑然天成,融入了词人强烈的感情,境界高远。尤其最后二句,张炎把景、情、画三者融合在一起,全面地展示了词人在创作方面的艺术造诣,读来回味无穷。



三、形神兼备,意境高远

张炎的词融入了真实感情,他用心去做一件事情,不管是他作词,还是绘画,往往能做到形神兼备,融情于景,意境高远,体现了深厚的艺术功力,如这首咏物词《绮罗香·红叶》:

万里飞霜,千林落木,寒艳不招春妒。枫冷吴江,独客又吟愁句。正船舣、流水孤村,似花绕、斜阳归路。甚荒沟、一片凄凉,载情不去载愁去。
长安谁问倦旅?羞见衰颜借酒,飘零如许。漫倚新装,不入洛阳花谱。为回风、起舞尊前,尽化作、断霞千缕。记阴阴、绿遍江南,夜窗听暗雨。

红叶就是枫叶,整首词用了拟人的手法,既是写叶,也是写人,寄托遥深。深秋时节,秋风萧瑟,落叶飘飘,只有枫叶还在飞霜中凌寒而立,树叶的颜色在寒冬里更加红艳。



盛时难再,令人感慨,身为异乡之客的张炎在船上目睹枫叶叶飞舞的场景,红红的枫叶像花一样随风起舞,随即又飘落在词人所乘的船头、江中。

由宋入元,张炎也经历了身世的变化,他从一位在西湖畔吟风弄月的优游公子沦落为失意文人,飘零江湖,生活也一度陷入困境,在作品中往往流露出对故国和故友的思念之情。

一个“倦”字和一个“衰”字,准确而细腻地刻画出词人飘零异乡的愁苦和困顿,这是词人的自我展示,“飘零如许”既是红叶的归宿,其实也是词人此刻心境、命运的写照。



“漫倚新妆,不入洛阳花谱”,红叶虽然把自己打扮得美,却不能入花谱,就如同词人一样,才华横溢却丝毫不能与那个环境相融合。窗边听雨的虚写之景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给整幅画面增添了朦胧美,也写出了词人飘零江湖的悲凉、凄苦心境。

整首词围绕红叶,写景状物浑然天,准确地把握了物象又不被物所束缚,上阕从红叶写到人,下阕又从人写到红叶,写红叶形神兼备,如工笔细描,以红叶拟人,意境高远。全词又扣紧题目,人物合一,融入了词人自身的真情实感和身世之悲,意境非常高远。

这首枫叶词就是张炎的代表作品。清代词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评论张炎的这首词时说道:“情词兼之,即景抒情,备写其身世盛衰之感,非徒以剪红刻翠为工也。”这句话是很有见地的,可以说得上是对张炎词作艺术精准而贴切的评价。



小话诗词

绘画不是对客观事物的简单描摹,中国画讲究传神、注重写意。就如张炎在评论画作时说的“似花还似非花”,中国传统绘画中说的神似,就是这个道理。

画家首先对所要描绘的事物进行长时间的观察,拿捏好其外在的特点之后,再抛开外在物象的束缚,融入主观的感受进行再创造。诗词也是一样,不满足于形似,追求神似。

张炎以其深厚的词学功底和绘画功底蜚声词坛,以词的形式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优美动人的画面,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因为他本身也是一位优秀的画家,他以画家特有的细腻,艺术家的灵感,将绘画技法融进词作中,所以他的词作中就具有了绘画美。

品读张炎的词,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那既是一首首优美的词作,也是一幅幅优美的画卷。如果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唐代诗人王维是诗画结合艺术的典范的话,那么宋代词人张炎是可以媲美王维的,因为她将“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艺术推向了极致。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