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
“做生意,盈利是必须的,永辉力争2023年盈利的方向是明确的,只有盈利才能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永辉超市CEO李松峰曾如是说。
然理想丰满现实残酷。2024年1月30日,永辉超市公告称,2023年归母净利减亏14.2亿元至-13.4亿元,扣非净利减亏6亿元至-19.7亿元。双双大幅减亏可喜可贺,却依然没实现盈利。
要知道,这已是企业连亏的第三个年头了。据此预亏推算,2021年-2023年归母净利累亏超80亿元。
二级市场上,有投资者甚至吐槽“市值都快不够亏了”。截至2月21日,永辉超市收于2.56元,年内累计下跌约10%,相较2020年2月20日的8.99元,累跌70%,市值不足240亿元。
关键时刻,2月19日,永辉超市又公告称,任职超22年的老将彭华生辞任副总裁。
闭店、卖资、老将辞职...... 不禁感慨,李松峰还能实现永辉可持续发展吗?离扭亏还有多远?
01
降本增效足够拼 3年亏超80亿
LAOCAI
对于业绩减亏,永辉表示公司管理层持续推进门店优化调整,关闭了部分长期亏损门店以及不断优化内部管理流程、推行新型考核制度等措施激发员工活力实现降本增效。
查阅2023年各报告期财报,不难发现“降本增效”“关店”是贯穿关键词。如截至2023上半年末,已开业门店合计1008家,低于上年同期的1060家,三季报中,永辉亦表示主动门店优化,淘汰部分亏损店、门店数量下降。
同期,研发费同比减少24.4%至2.775亿元;销售费减少6.78%至111亿元,财务费减少13.1%至10.08亿元,营业成本减少14.29%至486.6亿元,仅管理费微增0.02%至14.26亿元。
综合加持下,当期归母净利同比增长105.9%至5229万元,扣非净利增长41.%至-3.749亿元,毛利率增长1.69个百分点至21.63%,净利率增长1.42个百分点至-0.03%。
拉长维度看,这已是近年来数一数二的成绩单了。2021年-2022年毛利率为18.71%、19.68%;净利率为-4.94%、-3.33%。
遗憾的是,种种努力并未帮助永辉彻底走出亏损泥潭,加受股价下跌影响,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对年底持有的长期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并计提了减值准备。根据初步测算,2023年度预计将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及其他长期资产减值约5.3亿元。
而据申万宏源研报,仅2023年第四季永辉归母净利就亏损13.92亿元,以一个季度之力将全年净利再拉亏损泥潭,自然有些扎眼。
要知道,2021年-2022年永辉超市归母净利-39.44亿元、-27.63亿元。由此2023年能否盈利至关重要。
若算上2023年预亏的13.4亿元,永辉短短3年累亏将达80.47亿元。而2015年-2020年,归母净利为6.053亿元、12.42亿元、18.17亿元、14.8亿元、15.亿元、17.94亿元,累计85.023亿元。换言之,公司近三年已几乎将此前6年积累的利润亏损殆尽。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2019年其高峰时期门店数达到1440家,此后持续缩减。截至2024年2月4日,仅剩门店1002家。
4年间累计关店438家,依然难改亏态,难免让外界嘀咕还有多少扭亏空间?永辉基本面到底怎么了?该如何自我救赎?
不算苛问。2021年-2023年前三季,企业营收分别为910.6亿元、900.9亿元、620.9亿元,对应增速-2.29%、-1.07%以及-12.44%。核心盈利能力究竟改善多少?后续减亏能否延续呢?
02
资金链紧绷 新业态交“学费”
LAOCAI
《孙子兵法》云,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商战同样如此,想不败常青必须持续强大自我。
2001年,张轩松、张轩宁兄弟创立了永辉超市。彼时,一般超市仅20%左右为生鲜区,永辉做到了50%。恰逢“农改超”开始在全国范围落地,乘着政策东风永辉走上高速发展路。
2010年登陆资本市场,成为上交所首家民营超市企业,在全国拥有156家门店,2011年末时突破200家。
据中金公司2011年研报,永辉组建了一支1300人的“专业买手”团队,其中生鲜采购超700人,生鲜研发中心及时掌握全国各地生鲜价格、生产周期等资讯,确保产品最优采购、适销对路;直接采购和规模优势降低成本,例如全国统采约占20%,直采约占76%,部分商品价格甚至低于农贸市场;超市中生鲜及加工类商品占比15%,高于同业20%-30%水平,继而有效引流;经营管理效率高,商品损耗率只有0.27%,存货周转天数29.7天。
凭此套模式,公司逐渐成长为行业翘楚:2017年净利攀至18.17亿元,市值2018年1月迎来高峰。
然而,好市场从不缺分食者。2017年盒马鲜生诞生,随后每日优鲜、叮咚买菜、钱大妈、美团买菜等生鲜电商及社区团购逐渐崛起,通过低价补贴策略杀入永辉腹地。
为守住江湖地位,公司不得不“烧钱”应对。2018年销售费、管理费、财务费分别同比增长36.78%、68.84%、278.25%,全年归母净利首次下滑18.25%,扣非净利下滑49.56%。
客观而言,永辉超市不缺战略调整、战术打法改变,以与时俱进。如2017年推出对标盒马的超级物种,2018年推出对标钱大妈等社区生鲜的永辉mini,并喊出“家门口的永辉、新鲜的永辉”口号,2021年又推出对标沃尔玛、山姆会员店的永辉民生仓储会员等等。
除了模式业态创新,还开启新一轮规模扩张。据财联社,2019年永辉mini狂开店573家。据北京商报报道,仅2019年12月,永辉超市一个月时间全国开了46家店,筹建储备门店达233家。
此外,永辉先后入股了四川本地最大零售商之一的红旗连锁和万达商管。
行业分析师郭兴表示,这被外界看做为扩张做准备。但转型升级从不是轻松话题。往往需如履薄冰、如烹小鲜、循序渐进,最忌盲目乐观冒进。现在回望永辉上述试水,看似繁华风光的背后,过于激进的扩张已积蓄了诸多隐忧。
2020年底,永辉mini因“战略调整”关店至156家。据财联社数据,2020年10月-2021年3月期间合计关闭336家mini店,损失预计2.54亿元,仓储会员店则在财报中不见身影,超级物种也大都以闭店收场......
毫无疑问,永辉探索新业态以溃败告终,不仅带来大幅亏损,负债率也攀升,2017年-2023年前三季分别为37.91%、50.96%、60.93%、63.69%、84.47%、87.68%、86.54%。
截至2023年9月末,永辉超市短期借款47.63亿元,一年内到期的应付账款99.23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18.7亿元,而账面货币资金仅67.95亿元,远不能覆盖同期短债。
据choice数据,当期流动比率以及速动比率均较2022年同期有所下滑且均低于1,分别为0.78以及0.51,资金链压力不可不察。
一顿操作猛如虎,最终反加剧了业绩压力、财务风险,转型试错“学费”是否太大了些?该有哪些错付误判反思?
03
卖资自救、高管频辞职为哪般
LAOCAI
著名公司革新家郭士纳在《谁说大象不能起舞》一书提到:“任何一家公司成功实现改革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就是,公开承认自己所面临的危机。”
2020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上,时任永辉超市董秘张经仪曾针对mini店的失败直言“大家做事喜欢拍脑袋,最后发现拍脑袋错了,我们也会拍脑袋,但我们敢于认错,在错的很远之前及时纠正,做到同样的错误不犯两次。这叫做不贰过、不远复。”
次年1月,永辉公告称聘任李松峰担任首席技术官(CTO)、副总裁,同年8月其升任CEO。
据任职公告显示,李松峰此前曾在京东集团任高级总监。深度参与京东移动互联网转型、中台化建设、技术对外赋能,还曾因突出能力及杰出贡献,入选京东JD Pilot未来领物计划。擅长在业务变革中构建适合企业发展的数字化能力。
基于此,外界对其不乏期许。希望这个新掌舵者能更好建立技术驱动运营的组织体系,迈向科技永辉。
李松峰也不负众望,定下“一个以生鲜为基础,以客户为中心的全渠道数字化零售平台”目标,2022年、2023年分别投入7亿元和6.7亿元,推动永辉超市科技能力和全渠道数字化经营能力建设。
2023上半年,公司线上业务营收79.2亿元,同比增长4.4%,占比全渠道主营收入的18.7%,较2020年同期的45.61亿元、占比9.71%有显著提升。
只是从前述总体业绩看,永辉盈利能力显著改善多少要打个问号。而持续亏损、现金流压力也拷问后续培育的投入力度。
2023年12月13日晚,永辉公告称大连御锦贸易拟向永辉超市现金购买其持有的大连万达商管1.43%股份,转让价为45.3亿元。表示此举为“盘活公司资产,复合公司缩小投资规模战略”。值得一提的是,该笔转让的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为39.18亿元,即永辉一进一出赚了6.12亿元。
此外,还将所持红旗连锁部分股权转让,作价7.99亿元。
一番卖资,回笼资金、缓解债务压力的同时,也为“科技永辉”转型争取了时间。但也意味着,留给李松峰的腾挪空间、自证时间也并不多了。
回到开文彭华生的辞任,其2001年8月入职永辉超市,从一名前台做起,一步步走上管理层,妥妥的元老级人物、一线实战经验丰富。2022年财报显示,彭华生税前报酬总额为291.92万元,仅次于公司董事、CEO李松峰。其原定任职日期为2021年12月20日至2024年12月22日。换言之本次属于提前离任。
而彭华生也非2024年首位离任高管。开年以来,永辉董秘、监事会、财务总监等职位均出现变动。
关键较劲时刻,最验战略定力、上下向心力。高管层频频变动,是危机前兆还是脱变前奏呢?
04
变革进行时、创劲与理性
LAOCAI
当然,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新人会有新气象,不变也不行了。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1495亿元,同比增长7.2%。其中限额以上零售业单位中百货店、便利店、专业店、品牌专卖店零售额分别同比增长8.8%、7.5%、4.9%、4.5%;网上零售额1542亿元,同比增长11%,皆呈向好趋势。
与之鲜明对比的是,超市零售额同比下滑0.4%。此消彼长间,高鑫零售(大润发、欧尚)、人人乐等同样难熬。以2023年前三季为例,前者收入357.7亿元、同比下滑11.93%;归母净利-3.59亿元、下滑420.29%。后者收入22.23亿元、下滑26.87%;归母净利-4.781亿元,下滑14.79%。
转型已成为行业共识,高鑫零售、人人乐、沃尔玛、山姆、家乐福等先后向数字化进军,不过就目前看,鲜有可借鉴的成功案例,实体超市“关店潮”仍在持续。
难能可贵的是,永辉从没放弃摸索进化。回望2023年,一些成绩闪光点同样需要一表。
如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加强爆款商品打造及源头供应链建设。生鲜方面,推出辽宁丹东“99红颜”草莓、18mm+大果径高原蓝莓等地标差异化商品。加速推出辉妈到家“辉厨”、“辉宴”系列预制菜。
食品与用品方面,加强口味创新及健康、抗菌类商品的创新开发,推出玄武岩弱碱性矿泉水、榴莲奶盖沙琪玛、抗菌筷、抗菌纺织品等。
供应链方面,遵循六项阳光准则,2023上半年自有品牌供应链共引入了60多家具备种植基地、创新研发的源头供应商。其中形成战略合作供应商34家,订单种植、产线包销供应商13家,逐步构建“双向奔赴”的供应链合作生态。
营销方面,通过爆品推广、展会展销、终端形象建设、跨界联动、达人探店等方式积极探索品牌营销创新,通过品牌节、新品发布会、品牌快闪等互动活动,增进用户关系,2023年上半年品牌累计曝光量8600W+。
......
尤值一提的是,永辉还加入了诸多新元素,如正品折扣店、永辉食堂、定制门店等。永辉超市负责人曾表示,“折扣店是当前市场环境下零售行业的大趋势,不仅可以加快永辉商品的汰换效率,打破营销环境与日常环境下的高低价差异,同时也能够进一步丰富商品的种类,为消费者带来更多高性价比的选择。”食堂、定制门店亦有同理。
张轩宁曾坦言“永辉如果没有创新业务,哪一天用户不喜欢了,就会非常危险”。
的确,冰激凌效应告诉我们,行业寒冬更凸显龙头指引价值。勇于闯出新路、练好内力创功者,往往能率先吃到吃透行业复苏红利。
若从此看,仍有诸多牌码、大幅减亏的永辉超市或也行至黎明前的黑夜。经历了关店卖资、业务调整、高管动荡等刮骨疗伤,最艰难时刻或已经过去,外界不妨再多些耐心信心。
但需指出的是,黎明前的黑夜也最刺骨,能否熬到破晓还看破局效率、上下一体心。创劲固然重要,但对永辉来说保持战略理性、发力方向精准更是核心,前述永辉mini、超级物种等都是血淋淋例子。如何避免再次误判错付,是现下永辉不得不警惕的情况。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2024春天已到,李松峰的“科技永辉”、可持续发展故事会怎么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