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聚焦>宏观 >内容

对话四位女妇瘤医师:我的卵巢癌诊疗人生

2023-03-28 17:10:58来源:
导读 原标题:对话四位女妇瘤医师:我的卵巢癌诊疗人生 出品 | ...

原标题:对话四位女妇瘤医师:我的卵巢癌诊疗人生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吴施楠

编辑 | 袁月

70%的患者一旦发现就是晚期;70%的患者都会复发;70%的患者活不过5年。

“3个70%”是贴在卵巢癌身上多年的标签。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卵巢癌患者5年生存率在2003年至2015年的10余年间仅提高0.4%,几乎无明显改善。被称作“妇癌之王”,卵巢癌当之无愧。

但无论瘤种多么凶险,总有这样一群人前赴后继,为了让患者拥有更长的生存期、减少复发率而努力。他们就是妇瘤医师。近日,搜狐健康对话4位女妇瘤医师,听她们聊成长、谈经历,说卵巢癌诊疗新趋势。

首先是女人,然后才是病人

女人更懂女人,这句话用在女性妇瘤医师和妇瘤患者身上再合适不过。“一个医生最重要的是永远对病人报以同情、爱护和责任感。”这是北京协和医院妇科肿瘤中心主任医师潘凌亚教授始终坚持的职业信条。

到今年,潘凌亚教授从事妇瘤专科已经整整28个年头。在此之前,有着12年妇产科的执业经历。在妇产科,她看到的更多是女性因为怀孕、分娩,甚至流产、无法生育而遭受的痛苦。

图为潘凌亚教授(左二)与同事探讨患者病情

“我从内心非常同情女性妇瘤患者,虽然风险很大,但我会设身处地的为她们考虑治疗肿瘤的同时保留生育功能。”同为女性,潘凌亚教授总是先把病人当成女人,然后才是病人。因为她知道,妇科肿瘤让女性面临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永久丧失生育功能,这是相当残酷的。而医生能做的,就是理解。

云南省肿瘤医院妇科科主任、主任医师杨宏英教授也有同样的体会。“我也是一名女性,是一种信念感在支撑着我做妇科肿瘤。有些女性囿于家庭和疾病,很辛苦,得病后家庭地位也大不如前,看着可怜。我希望能保住她们的生命和生育功能,维系家庭和工作。”

图为杨宏英教授(左二)为患者进行检查

在“医生”这个角色之外,她们也是女性。成为医生的这条路上,必然经历过选择,也曾左右为难。

“在临床上,我觉得医生是不分男女的,在自己的领域内做出成绩,都值得敬佩。只不过作为女医生,又是女儿,又是母亲,还是妻子,所以从传统角度来讲,相对来说比男医生要考虑的多一些。”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微创中心负责人纪妹教授看来,成为女医生并不意味着对家庭一定有所忽视,而是要掌握平衡。“平衡好了,才能够达到自己人生中的完美。”

但有选择必然有放弃。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肿瘤大科副主任沈源明教授就放弃了生二胎、三胎的念头。“当别人陪着孩子成长,我的孩子从一年级就是全寄宿制学习。”有得必有失,把患者治好的那一刻,沈源明觉得“一切都值了”“很有成就感”。

治疗手段不断突破,卵巢癌进入全程化管理时代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创新治疗手段和治疗方案的应用,卵巢癌已经进⼊了“手术+化疗+维持治疗”的全程管理时代。而基于基因检测的靶向药物治疗的应用,越来越多的卵巢癌患者能够科学规范延长生命,甚至跨越五年生存期。

尽可能根治性切除肿瘤是卵巢癌临床治疗的首要考虑。纪妹教授告诉搜狐健康,手术是恶性肿瘤治疗的一个基石,是妇科医生必备的一个技能。如果能达到无肿瘤残留切除,对病人生命延长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这需要医生更胆大更心细。目前,手术机器人在妇科微创手术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纪妹教授团队已经做了将近2500例卵巢癌微创切除手术,位于全国前列。

图为纪妹教授(左三)就患者病情与同事进行讨论

在手术方面,潘凌亚教授对自己有着极其严格要求、精益求精。已经年过60岁的她,每周进行的恶性肿瘤手术数量仍然超过8台。在其看来,手术是体现一个医生是否高度自律、是否有责任感的最佳途径。“无论病人富贵还是贫穷,远近与亲疏,能把每一台手术都认认真真、特别负责任的完成,这对一个医生是很难的。”

彻底的手术和规范的化疗给维持治疗带来了更多可能。实际上,卵巢癌维持治疗在国内广泛应用的时间并不算长,只有5-6年的历史。以PARP抑制剂为代表的靶向药物维持治疗面世,并从2018年进入中国后,让大量晚期卵巢癌病人实现了长生存,尤其是具有BRCA突变或是HRD阳性的患者获益尤为显著。最新的SOLO-1随访数据显示,67%接受维持治疗的一线基因突变患者7年后仍然存活。

由于研究发现BRCA1、BRCA2基因突变会一定程度上提高卵巢癌患病风险,基因检测在卵巢癌诊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方面,患者的直系女性亲属有了筛查遗传风险的工具;另一方面,患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针对靶点的维持治疗方案,来延缓复发。杨宏英教授认为,随着未来前沿研究的发展,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创新药物给更多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除了药物和治疗手段的不断突破外,提高卵巢癌基层治疗水平对于整体生存率的提高也有着重要意义。有多年基层医院工作经历的杨宏英教授对此感触颇深。“过往云南有些地方病人不了解肿瘤治疗,觉得得了肿瘤治也没用,就放弃治疗了。”

想提高卵巢癌生存率,这块短板必须要补齐。基于此,杨宏英教授多年来带领团队下基层义诊,为肿瘤防治做宣传,希望以此推动和改变落后地区对妇科肿瘤“不可治”的陈旧观念。

发现难,早筛局限于高风险人群

对于肿瘤来讲,早发现、早治疗意味着更长的生存期和更高的生活质量。但卵巢癌的早发现却并不容易。

沈源明教授告诉搜狐健康,目前对于散发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定期做B超等方法,并不能很好的达到早期发现的目的。这也是大多数卵巢癌患者一发现即晚期的重要原因。

图为沈源明教授(左一)与同事探讨诊疗方案

“卵巢癌发病在盆腔深处,早期的病人往往没有临床症状,很多国家都做过卵巢癌筛查方案,最后都没有成功。我有个患者3个月前体检还是一切正常,但3个月后感觉到不舒服来就诊时,已经是晚期了。”沈源明介绍说,目前,主要针对有遗传家族史的高风险人群,推荐可以通过一些定期查体、基因检测等手段来达到筛查的目的。

一方面,对于携带BRCA基因突变的病人,要进行后续疾病的全称管理。另一方面,对于其子代,建议在成年以后进行基因检测,以明确是否存在BRCA1或BRCA2基因突变,并在专业医生评估下可以选择在35岁或40岁左右做预防性的输卵管及卵巢切除。如果是有林奇综合征的家族史,每年都要进行肠镜的检查。

“得了卵巢癌不可怕,复发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从发病开始就得不到规范化治疗,就放弃了。”沈源明教授强调,随着更多靶向药物的出现,精准治疗会给卵巢癌的治疗带来更多希望。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