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聚焦>房产 >内容

大学老师回乡被催婚:老家的婚恋观正在消磨对亲情的期待

2024-02-17 10:00:41来源:
导读《隐入尘烟》剧照文|刘弢,现任教于某高校这几年,“返乡体”文学的热度逐渐有所降低,我也不再关注这类事情。可能是因为好几年没回家,最...

《隐入尘烟》剧照

《隐入尘烟》剧照

文|刘弢,现任教于某高校

这几年,“返乡体”文学的热度逐渐有所降低,我也不再关注这类事情。可能是因为好几年没回家,最近几天的返乡经历,一下子把我对故乡的美好回忆击得粉碎。鲁迅《故乡》的开头说:“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我心有戚戚焉。

我在一所大学任教,平日里忙得焦头烂额,回家途中还在想着备课、申项目的事,今年也曾动过过年不回家的念头,但随即被亲情的记忆所牵扯,遂乘坐绿皮火车踏上了返乡的路,巧遇冰冻天气,本该当天到达目的地的车,愣是延误了一天。好在离年三十还有几天,也就没有那么焦急,但路上的辛苦可想而知。

在北方农村,男性超过三十岁不结婚,家里的老人便会被视为失败者,不论他家孩子是做什么工作的,都比不上村里二婚甚至三婚、四婚的人。顺便说一句,在我们村,二婚或者三婚、四婚带娃的女人都很抢手,只要能结婚,就是本事。我用尽所学,也无法理解这是怎样一种成功。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正统”观念,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使我对亲情的期待,降至历史新低。

图源:极昼工作室

图源:极昼工作室

我是家里的次子,大哥早已完婚,且儿女双全,我常年在外求学,居无定所,之前若不是有个学生的头衔护身,恐怕父母早已承受不住。今年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一年,原以为家里人不会那么急着让我结婚,可我低估了村里人给父母造成的舆论压力。

先是一些大娘婶子之类的人来找我妈聊天,言语间夹杂着试探、不屑、不平、不信等复杂情感,旁敲侧击打听何时结婚,对方情况,自己收入等等。虽然我早有心理准备,应对也相对自如,但我没想到的是,父母看似替我着想的背后,是临近崩溃的边缘。这些人走后,父母开始向我施压,告诉我,我不结婚,他们的任务就没有完成,心里特别累。我理解,但目前刚刚走上工作岗位,面临着各种压力,一时半会儿没有时间精力结婚。

他们的担忧,更多的是一种习以为常的控制欲;他们的期盼,夹杂着难以言说的痛苦。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自己忍辱负重一生,都是为了子女,子女是他们所有的寄托。长辈所说的你不结婚家长心累,这种观念有丰富内涵,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家长替你操心,担心你自己一个人生活孤独无依,因此心累;另一方面,他们觉得你没结婚就意味着他们需要继续为你准备结婚用的财物,因此心累;最后,想着自己越来越老,子女也越来越老,将来生个孩子谁来照顾?子女老了孩子还没结婚,那怎么行?

作为我们村极少数之一的博士,原以为我是父母眼中的光,现在看来,这只不过是我自己的一厢情愿,我所有的努力,在他们眼里,都抵不过结婚这件事来的实际。这种落差感,恰恰来自最亲近的人的反馈。我努力尝试用我所学过的知识来寻找这种反馈的合理性,但结果还是徒劳。这么多年的读书生涯,教会了我要有独立人格,要敢于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也满以为,自己已经足够强大,可以不必顾及别人的感受,遵从自己的内心。然而,当父母以亲情、孝道等“正统”观念来催促你结婚时,此前所有的坚强,都变得不堪一击。

大年三十晚上,本该吃团圆饭的时刻,我们家显得无比冷清,母亲含泪做了几个菜,最后却没吃几口,我在一种深深的自责中,低头沉默。临近零点,村里的烟花格外刺眼。

我一直避免思考“原生家庭”的问题,因为在我印象中,我家的争吵、消极悲观情绪从来没有消失过。在这种情况下,我对婚姻的态度变得很矛盾:一方面想早点独立出去,另一方面却又担心日后也遇到同样的问题。父母口口声声说“都是为了你”,“要不是为了你……”,这种亲情让我感到罪恶,使我无法安心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但仔细想想,催婚时,父母并没有他们说的那么爱我,他们不那么关心我的处境,也不会站在我的角度考虑问题。当然,作为子女,应当理解父辈曾经的付出,可是我依旧无法理解,父母这辈,有的人自己的日子过得一塌糊涂,却还在亲手毁掉子女的生活,这是怎样一种畸形的亲情。或许这种想法过于自私,可是,如果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仓促成婚,那么自私就会变成自戕。毕竟,无论爱情还是亲情,扭曲的爱只有扭曲的人才喜欢,讨好和退让的尽头是嫌弃,关爱和尊重的尽头是成就。

再如,你不想上旱厕,就是看不起父母;你不想与本不熟悉的同村长辈客套,就是不懂事。但是,当条件允许的时候,为什么不提升一下生活质量?为什么一定要忍受雨雪天气带来的不便?为什么一定要维持那种虚伪的关系?他们从不会去想这些问题,仿佛那种想法中蕴藏着某种危险。

《我选择了不结婚》剧照

《我选择了不结婚》剧照

他们从不会想家庭环境对子一辈性格的深刻影响,反过来却说,你读了这么多书,连基本的做人道理都不懂。这种观念让人窒息。我想,只要是有一定良知的读书人,都不会故意为难父母,问题在于,父母无法共情,也不会换位思考,他们总会认为,自己的经历要比子女丰富,说出的话都有道理。他们的出发点没有问题,都想把最好的给子女、让子女少走弯路,然而,时代的发展早已超出父母的生活经验,他们无法理解年轻人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仍旧坚持曾经的信条,并坚定地认为,子女不按照这种信条生活,便是不听话,甚至是不孝。

近些年在年轻一代人中普遍存在的“断亲”现象,正是年轻人开始反抗固有观念的一种体现。在他们看来,与其在无休止的争吵中耗尽自己和家人的精力,不如“断亲”来的实际。毕竟,人生的意义不应该全部用来沿袭传统观念,而是去拓展人生的经历,用有限的时间去丰富生命的厚度。

走笔至此,看到微博上关于“催婚”、“彩礼”等话题持续上热搜,五味杂陈。年轻一代在城市打拼,为这个社会做出了很多贡献,支撑起了许多行业,他们作为“人口红利”的末端,承担着父母难以想象的艰辛,好不容易趁着过年的间隙返乡与亲人团聚,却因婚恋问题遭到“围攻”,被扣上种种帽子。

事实上,在农村,婚恋问题从来都不是个人的问题,20世纪50-70年代被从小家庭中解放出来的年轻人,正在逐渐沦为婚恋市场上可以交易的“工具人”。当整个社会中的年轻人普遍为此感到苦恼时,婚恋问题便有可能成为爆发群体性事件的潜在诱因。不仅如此,当所有的年轻人普遍对日渐畸形的婚恋关系感到绝望时,会进一步导致不婚主义的流行,那么,与此相应的问题便是生育率的进一步降低。

从文化心理层面来说,固有观念是在特定地域文化环境中产生的约定俗成的价值观,它被群体成员共享,它意味着安全、不出格,父辈们从小便生活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因袭着传统观念的重担,久而久之,内化为自己的人生信条。而目前还没有结婚的年轻一代,成长在九十年代中后期到新世纪初这段时间,社会的飞速发展也对以往的文化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和快速发展,给年轻一代人打开了了解世界的一扇窗,也为他们搭建了分享彼此日常感受的平台,特别是近十年,从“不婚主义”到“中国式断亲”,从“人口老龄化”到“降薪”,从“考研热”到“考公热”,年轻人开始参与到扭转社会固有观念的行列之中,他们一方面努力工作,在“996”的“福报”中奉献自己的青春,或者努力学习,为了父母的颜面考公考研;另一方面,他们面对来自职场、亲情的PUA时,逐渐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95后、00后整顿职场”的新闻频频出现。

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故乡”曾有的温情成了他们放松身心的心灵寄托,“过年回家”也是游子们与亲人团聚的重要时刻。然而,故乡的人情世故,还有极其扭曲的婚恋观,正在消磨他们对亲情的期待,正在成为斩断亲情的一柄利刃。亲戚邻里之间的攀比,也是一种巨大而无形的持续性压力;拜年的时候,“相亲相爱一家人”聚在一起频频举杯,却说着言不由衷的话。

北方村庄资料图,源自东方IC

北方村庄资料图,源自东方IC

与返乡同辈交流,得出的一个共识是,在老家,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无休止的人情往来,以及与之相随的勾心斗角,此外如果还有一些时间,则被无聊与空虚填满。故乡不再能够慰藉疲惫的身心,亲情也不再那么纯粹。儿时的天真无邪,正在随着固有观念的不断侵蚀而消散。静夜深思,恍然明白,在农村,再深的亲情也抵不过固有观念的蚕食,人情世故正在消磨往日的美好。我想,故乡大约只存在记忆中吧;健康的亲情也只存在于幸福之家吧。

然而,“故乡”,正在远去。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