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姑娘的这种处理方式,网友的意见分成了两派。支持者认为,“小姑娘配享太庙”“没礼貌的‘领导’就该以牙还牙”。反对的也不乏其人,“就这还嘴替呢,所谓的边界感,无非就是任性犯错不想承担责任”。
一起简单的职场冲突,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多人加入讨论,根本上是因为类似情况不少,许多人带入了自己的遭遇去看待当事人的选择,所以才会褒贬不一。但无论是谁,无论是在职场沟通还是在网络平台上,侮辱人格的行为都站不住脚,更不值得提倡。
当事人围绕“上级”批评自己“有没有脑子”“有没有上过大学”这件事,在怒骂说理和反讽阴阳之间来回切换的状态,一下子让人想到时下年轻人中间流行的“发疯文学”,其要义是“与其内耗自己,不如外耗别人”“放下个人素质,享受缺德人生”“拒绝精神内耗,有事直接发疯”。听上去不可思议的精神状态,却被认为是当今年轻人在压力和焦虑下的集体爆发。
有无合理性暂且不论,但把“发疯文学”当作“整顿职场”的利器,就跑偏了。职场是一个充满上下位不平等关系和决策冲突的场域,没有分歧和压力是不可能的,而且站在不同角色立场看同一个问题,与不同性格修养的人共事,结果很可能完全不一样。
就像这位气急败坏的姑娘,到底弄错了什么表格?是否产生严重后果?前期的沟通情况是怎么样的?在不了解前情的前提下鼓励她“怼得好”,既不负责,也会误导其他的职场“后辈”。职场说白了就是与形形的人合作、解决一个个问题,靠没有技术含量的情绪宣泄,绝不可能达到整顿的目的。当然,如何更好地保障“打工人”的权益,让他们在工作中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价值认同,是每一个上位者的基本功课。
所以,即便单纯站在打工人的利益角度,也要客观地加以区分——这种“发疯”到底是一种正当的权益诉求,还是一种自我失控。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策略,你有善后的能力;后者是带着自毁倾向的冲动,你完全处于被动,属于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站在社会整体氛围角度,如果动不动以“发疯”沟通,生活将会怎样?毫无疑问,“以毒攻毒”累积社会戾气,人人都会成为受害者。“现在,社会节奏很快,大家都很忙碌,工作生活压力都很大。我们要营造温暖和谐的社会氛围,拓展包容活跃的创新空间,创造便利舒适的生活条件,让大家心情愉快、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简单的话语里,蕴含颠扑不破的真理。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苏月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