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地看利率数字可能没啥感觉,25个BP好像也就那么回事儿。
但是纵向对比一下,这种冲击感就来了。
从2019年施行LPR制度到2023年年末,四年时间利率从4.8%降到了4.2%。
平均下来,也就是每年15BP的降幅。
在最为激进的2022和2023年,央妈出手最阔绰的一次也不过是20bp的降息。
上次如此大手笔的降息,还要追溯到2015年,那时候还是基准利率时代。
所以,今天的25bp完全是大超预期的操作,有计划近期买房的朋友,馅饼儿砸脸上了。
来看看能省多少。
100万的房贷,等额本息30年还款,4.2%的利率水平下,月还款额为4890元。
最新的3.95%利率水平下,月还款额为4745元。
有的地区,还有区域性的政策优惠,比如郑州可以最低探到3.45%的底,月还款额为4462元。
相当于每月能省出400块留作他用,我个人觉得还是非常客观的。
有人肯定会说,就这块八毛的冰棍钱,犯得上如此兴奋吗?
此言差矣。
经济问题,永远不能只盯着表面,一定要读懂更深层次的隐喻。
这次的超预期降息,可以视作一个信号:
2024年将会是金融政策大年,银行会通过持续放血来维持经济稳定。
在今年,金融层面的所有部门都会群策群力,共同拱卫好经济大盘,尽可能地避免陷入到不可挽回的风险当中。
主要措施就是——增加信贷供应,让钱更好贷出去。
之前连续几次的放水,再结合这次降息,政策背后的潜台词简直不要太明显:
希望大家借钱、花钱,让经济活跃起来,让预期慢慢地转向。
如果不达预期,政策方面还会持续发力,小步慢跑,直到看到明显的拐点。
过去一年,我们的经济工作确实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也不得不承认,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比如说,后劲疲软。
这种现象折射到社会情绪上就是:没赚钱的不高兴,赚到钱的不敢高兴,因为不知道这钱能赚多久。
在这种悲观预期下,大家处理财富的方式自然是能保守就保守。
“不愿花钱”这种情况,要比通胀的危害更恶劣,拖到后期,有一个算一个大家都得倒霉。
但是呢,又不能简单粗暴地逼着大家花钱。
怎么办呢?
曲线救国吧。
对于那些真的没钱的,那就想办法让他们挣到一些钱——
追加基建项目投资,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扶植小微企业,稳住打工人的饭碗;
出口,极可能地维持币率稳定,最好的状态是本币缓慢贬值。
……
那么这一揽子策略互相交叉,彼此重叠,最终交汇在一个点上——银行。
财神爷得保证,大家需要用钱的时候,有钱用啊。
所以,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货币政策宽松,信贷供应充盈,会成为一种常态化。
银行会极限抗压。
不过,抗压归抗压。
银行也不是傻子,亏本运营用爱发电的事情是万不可能做到。
贷款利率发糖,那存款利率就得放血。
未来,国内银行存款收益率持续下降,无限接近于零,应该会是大概率事件。
一方面,消费和高息揽储存在动机相悖。
你不可能既希望别人花钱,又把存款利率搞得高高的,搁这考验人性呢?
所以,想靠在国内银行吃利息赚容易钱、省心钱的,趁早放弃吧。
看清现实,很长一段时间里,政策就不会给你这个机会。
另一方面,忌惮于政策及监管,银行要想保证财报好看,势必刀刃向内。
在银行工作的,尤其是底层卖力的,接下来应该是要过上一段苦日子了。
对于应届或者计划进入银行,从底层干起的人群来说,这饭碗还能不能端稳,都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要知道,柜员这个岗位,即便是在银行的黄金时代也是吃力不讨好的角色,一定要慎重。
对于没有什么金融常识,又渴望高收益的人群来说,要警惕那些收益离谱的理财平台。
记住,银行和险企是相对来说最安全的平台,他们打出的收益率,都是经过严格测算后,最稳妥靠谱的。
或许,中国的储户群体,苦日子才刚刚开始。
如果手里实在是有闲钱,不希望贬值又追求安全稳定的,不妨考虑一下香港的银行。
去年,存款利率下调的时候,有大批储蓄特种兵打飞的去香港的大牌银行存钱,据说收益率很好看。
国际金融中心,有的是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