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聚焦>科技 >内容

支原体、流感…接连出击,儿科门诊就“瘫”了?

2023-12-25 17:32:44来源:
导读 【文/观察者网 张菁娟 编辑/于文凯】“上海儿科医院日接诊量超过1000人次”、“济南医院儿科急诊单日接诊量破千”、“求助:现在哪个儿科...

【文/观察者网 张菁娟 编辑/于文凯】“上海儿科医院日接诊量超过1000人次”、“济南医院儿科急诊单日接诊量破千”、“求助:现在哪个儿科医院人少?”......

自今年9月以来,上述话题屡屡成为热议的焦点。“中招”支原体、流感、腺病毒、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等的患者比比皆是,且呈低龄化,令本就“囊中羞涩”的儿科犯了难。

不过,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管理处呼吸道传染病室主任彭质斌24日指出,近期我国的急性呼吸道疾病开始呈下降趋势。

观察者网近日走访上海几家医院也发现,儿科门诊已告别”爆满”模式,多种呼吸道病原体的攻势似乎有所减弱。不少家长反映,现在排队就诊的时间在接受范围内,孩子很快就能接受治疗,各方面都井然有序。

今年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为何“来势汹汹”?目前的就医体验如何?此次儿科就诊潮暴露出哪些问题?随着各地气温不断变化,以及元旦假期的到来,下降趋势能否得以延续?若下一次高峰到来,该如何应对?

来听听儿科医生、社区医生以及家长们的声音。

2023年12月21日上午10点多,上海一儿童专科医院的输液区已叫号至“141”号 图源:观察者网

2023年12月21日上午10点多,上海一儿童专科医院的输液区已叫号至“141”号 图源:观察者网

呼吸道疾病今年为何如此猖獗?

“今年的呼吸道感染有两个特点:一是几种病原体的叠加出现,二是少部分新冠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的出现。”在儿科耕耘十年的牛医生告诉观察者网。

其中,最早开始发起攻势的支原体肺炎是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儿童、青少年为易染人群。肺炎支原体感染实则呈周期性流行,大约每3至7年会迎来一个高峰,持续时间长达1年,而上一次的流行高峰期在4年前(2019年)。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10月以来,RSV、流感病毒和腺病毒等多种已知病原体感染也有所增加。

不同病毒的流行引发了“叠加感染”。牛医生表示,这一现象并非首次出现,“往年在太原,大约国庆节后就是呼吸道感染的高发期,集中出现的时间往往和天气有关”。

他还强调,儿童的免疫力相对较弱,在同龄人和陪护人之间也容易相互、反复传染。

“已经数不清(孩子)今年下半年是第几次生病了,可能是第6次了,而且12月到现在基本上一直在生病。去学校又被反复传染,班里大约有5、6个孩子都缺勤了。”正带孩子在医院大厅等待检查结果的束女士告诉观察者网。

一旁的关女士也说,孩子放假在家一点事儿没有,上学后同学之间容易互相传染。“有时候甚至会想,要是学校停课就好了,孩子也不用老是这么折腾。”

拆掉家长心里的“墙”,实现患儿分流

近来,面对多种病原体的共同流行,全国各大医院的儿科门诊已长时间处于高位运行状态。

牛医生说,就诊高峰期间,当地的儿童专科医院一晚上最多要看400个患儿,少一点也有200多个,而综合性医院就相对轻松,夜班医生接诊20个患儿就算比较多的了。

对比之下不难看出,专科医院儿科门诊的爆满与家长的扎堆选择有很大关系。

家住上海市黄浦区的刘女士告诉观察者网,孩子每次生病她都会跨区优先选择专科医院,在她看来,综合性医院或社区医院接触的病例比较有限,还是专科医院更让她放心。

“孩子夜里发烧突然出现惊厥,只能选择大医院,而且万一再遇到突况也不需要再转院了。”二胎宝妈夏女士说。

曾带孩子有过社区医院就诊经历的陶女士称,社区医院的优势在于人少,但医疗条件肯定比不上大医院,几次对比下来,还是会选择专科医院或综合性医院。

观察者网了解到,为更好应对患儿就诊高峰,牛医生所在的综合性医院儿科门诊并未限号,白班医生每天需接诊完所有患儿才能结束一天的工作,“半天看50多个病人也是常事”。

上海一社区医院的侯医生则告诉观察者网,由于他所在的医院仅配有一名小儿科医生,精力有限,因此每天只能限号30个。

侯医生说,社区医院可以提供甲流、乙流、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检测,这段时间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例明显增加,社区医院是可以提供药物治疗的,虽然药物可能没有大医院那么齐全,但基础药物都是可以满足患者需求的。

走廊外排队等候的患儿和家长 图源:观察者网

走廊外排队等候的患儿和家长 图源:观察者网

短时间内,如何与医生有效沟通?

儿科被形象的称为“哑科”,因幼童不能言语,即使可以言语也常常词不达意,很难与医生直接进行病情交流,同样是看病,和给成人看病相比,诊断起来往往更费时、费力。

同时,儿科医生还面临着来自患儿“陪诊团”的巨大压力,有时一个孩子看病,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全家齐上阵。

“家长的紧张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牛医生建议,应由一位直接陪护人回答医生提问,避免转述病情,并且在回答时尽量做到时间线清晰,不要上一句说的是昨天,下一句又跳回三天前了。

辽宁一儿科罗大夫也在社交媒体上表示,一些家长在描述孩子病情时,喜欢将生病的全过程都介绍一遍,告诉医生每次发烧都给孩子吃了些什么,有时候就扯偏了,说到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上,其实这样反而容易打乱医生的思路。

他称,医生问诊时着重希望了解的是孩子发烧的具体天数,每天发烧的次数,以及体温最高达到多少度,这些信息家长不妨有意识地记录下来,有助于医生分析、判断孩子的病情,“不仅能提高自己孩子的看诊效率,也为其他看病的患儿争取时间”。

经常独自带孩子看病的王先生,在尝到有效沟通带来的“甜头”后说,就诊高峰期间,为了防止排队时间太长忘了想表达的重点,他现在会把孩子的发烧时间,吃完退烧药后的症状都记录在小本子上,保证和医生沟通时思路清晰。

“儿童看病难”困局根源在何处?

每到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几乎所有医院的儿科门诊都人满为患,儿科看病难问题就会再次凸显。

为了多看一些患儿,医生们水不敢多喝,上趟洗手间要道个歉,吃饭也常常过了饭点......严峻的诊疗压力、充斥着大量病原体的工作环境、高负荷的工作,“铁打的”儿科医生终是扛不住的。

“医生病倒的情况是很常见的。”据牛医生介绍,他所在医院的儿科医生只有20人,加上儿科护士大约有50人,现在能正常上班的也就35个人,且“我们科室严令禁止带病上班”。

值得注意的是,儿科医师偏少问题常年存在。根据国家卫健委的统计数据,2021年我国儿科医师数量为20.6万人,在全国420多万名医生中占比约5%。而我国0~17周岁儿童数量占比为21%。

且基于儿科的特殊性,即使人手不够,各科室间相互支援的现象也不会在儿科出现。牛医生说,首先这涉及执业医师法问题,支援儿科就要加注儿科执业范围,需要很复杂的手续,办理时间较长;其次,没人愿意来,因为儿科是一个比较全面的科室,一个儿童的疾病诊断往往需要涉及不同专业的鉴别诊断,这是成人科医生无法适应的。

诊疗室内的患儿正接受治疗 图源:观察者网

诊疗室内的患儿正接受治疗 图源:观察者网

“全面的知识体系和良好的心态是做儿科医生不可或缺的。”牛医生说,纵观一名博士儿科医生的成长路线,包括5年本科,3年硕士,3年博士,3年规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部分医院还需要几年专培(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然而,即便儿科医生的培养成本极高,这类群体往往还面临“活儿难干钱又少”“人难留”“晋升慢”等多重困境。

按理说,最难、最累的工作理应得到更合理的薪酬待遇,但作为一名儿科医生,付出和收入并不成正比。

中华医师协会儿科分会此前的调查发现,儿科医生的工作量平均是非儿科医生的1.68倍,但收入只占成人科医生的76%。《2020年中国医院薪酬调研报告》也显示,儿科薪酬排名靠后,科室间同职称的薪酬水平差异达20%至45%。

“近年,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支付等政策的推进,对儿科的收入构成了进一步压缩。”牛医生称,由于儿科是常年亏损科室,即使盈利,其盈利额也无法和成人科室相提并论,因此大型综合医院不会把精力侧重在儿科。

所谓DRG付费,是按照疾病诊断、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法等因素,把病人分入临床病症与资源消耗相似的诊断相关组。在此基础上,医保按照相应的付费标准进行支付。按照DRG支付改革设计的理想模式,医保基金、医院、患者三方应该实现共赢。

“加上医患关系张,儿科医生不增反减,”牛医生说,“综合医院儿科‘萎缩’,专科医院也不堪重负,因此一旦出现突发事件,专科医院的压力直接‘爆炸’。”

儿科门诊能否持续“降温”?未来如何迎战就诊高峰?

12月2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日,全国医疗机构门、急诊呼吸道疾病诊疗量总体继续呈波动下降趋势。数据显示,12月22日,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门、急诊呼吸道疾病总诊疗量较上周同期下降8.2%,较高峰期下降30.02%。

谈及这种下降趋势,牛医生认为,这是一个非新发呼吸道传染病的必然规律,且随着气温的回升,这种趋势有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总体的儿童呼吸道感染趋势,会以一个中等水平持续到开学前后”。

侯医生对此表示认同,他称,如果气温持续走低,可能还会迎来一波小高峰。

上海一综合性医院的儿童输液区 图源:观察者网

上海一综合性医院的儿童输液区 图源:观察者网

观察者网注意到,为有效应对就诊高峰,多地为儿科门诊优化诊疗服务流程,优化患儿就医体验。各级妇幼保健机构也表示,在就诊高峰期通过延长门诊时间、增加门诊号源、加开诊室和诊疗区域、开设夜间门诊和周末门诊,最大限度满足儿童的就医需求。

“现在医院的工作做得挺好,应对密集性爆发的流程也比较成熟。急诊医生也会分等级优先接诊,他们会综合考虑小朋友的体温、状态,分为类似1、2、3、4个等级,状态比较好的小朋友会排在相对靠后的位置,家长对这种做法也是可以理解的。”刘女士说。

在刘女士看来,医院在改变,家长也应换位理解医生,尽量避免发生争吵。“我理解家长着急的心态,但来医院就诊时不妨多观察而不是张嘴就问,一些标识、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其实都写的很清楚。如此一来,医护工作者就可以腾出时间救治更多的孩子。大家一起创造一个更好的就诊环境岂不是很好?”

说完,刘女士用消毒纸巾将孩子坐过的凳子擦拭了一遍才离开医院。

观察者网还注意到,不少地方还公布了可以提供儿科诊疗服务的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在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患者可以进行血常规等检查,明确诊断后还可进行雾化等治疗。

就医习惯正在发生改变的贾奶奶告诉观察者网,以前孙女生病就往三甲专科医院送,现在如果孩子病情不是很严重,就会就近选择社区医院或是综合性医院。

然而,像贾奶奶这样的毕竟还是少数。有业内人士建议,应对基层医院的儿科能力摸一次底,根据属地的需求特点,解决专业人员配备、检测能力足够、药品覆盖全面等瓶颈,才有可能扭转家长对基层医院的认识,进行有效分流。

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会长、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主任医师黄国英曾表示,在儿科秋冬就诊高峰季节,儿科人才匮乏问题凸显,可以参考发达国家的做法,即培训社区全科医生,让他们既能给大人看滨病也能给小孩看病,“让其有胜任力”。

社区医生侯医生告诉观察者网,社区医院的主力是全科医生,但也会有意识的给全科医生做儿科培训。

侯医生称,现在病源很混杂,如果孩子只是普通的小感冒,建议可先前往有儿科资质的社区医院、二医院初诊,相比大医院排队时间更短,一定程度上也能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文中人物皆为化名)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