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分别增长3.5%和2.3%,低于3月的5%和3.1%。这与机构预测和微观感知显著背离:市场预期4月社零消费同比将回升至4.6%;清明假期旅游市场火热,国内旅游人次和收入分别较2019年同期增长11.5%和12.7%。
一是“五一”假期错位对统计数据的扰动。去年“五一”假期有两天安排在4月底,今年则全部落在5月,虽然不会对旅游出行、餐饮住宿、文化体育、休闲服务等行业产生实质性影响,但在月度数据的统计上,扰动非常显著。去年“五一”假期头两天的消费数据计入4月,今年4月则未享受到同等利好,导致同比增速下滑。
4月服装鞋帽、化妆品、餐饮收入、体育娱乐用品零售额同比分别为-2%、-2.7%、4.4%和12.7%,分别较3月回落5.8、4.9、2.5和6.6个百分点。据国家统计局测算,假日错月带来的高基数因素影响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速回落超过1个百分点,扣除之后,服务业运行总体稳定,延续恢复态势。
二是房地产市场低迷的拖累。去年房地产市场迎来一轮“金三银四”的“小阳春”,今年同期则缺席,不利于地产后周期消费回暖。1-4月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分别为-23.8%和-31.1%;4月家装、家电零售额同比分别为-4.5%和4.5%,分别较3月回落7.3和1.3个百分点。
三是汽车价格战加剧消费者观望情绪。我国通过新能源汽车在汽车行业实现“弯道超车”,但资本集中涌入也导致短期内的供需失衡,车企纷纷通过降价来争夺市场份额。新车价格持续下行导致消费者观望气氛浓重,3月和4月汽车零售额同比分别为-3.7%和-5.6%。
四是金融数据“挤水分”。金融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4.6%。受金融业增加值季度核算方式优化调整、禁止手工补息和高息揽储等诸多因素影响,4月社融存量和M2同比分别为8.3%和7.2%,分别较3月下降0.4和1.1个百分点,导致金融业生产指数回落。
4月社会融资规模减少720亿元,自2005年以来首次单月负增长,且大幅低于市场预期的增加10149亿元。新增社融转负受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
第一,4月本身是信贷小月,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存在“季末冲高、季初回落”的季节性规律。假如不在季初月份,保持其他因素不变,新增社融大概率为正。
第二,4月政府债券减少937亿元,去年增发国债结转今年使用、地方专项债项目申报审批偏慢,使得政府债券发行进度落后于往年同期。1-4月地方专项债发行进度仅为18.5%,显著低于2022和2023年同期的34.7%和41%。
第四,信贷数据“挤水分”,金融业增加值季度核算由主要参考存贷款余额同比增速改为更多参考银行的利润表指标,削弱了地方政府干预和商业银行信贷冲量的动机。与此同时,过去虚增和不规范的存款在提取、贷款在偿还、票据在出售,造成货币供应量、贷款总量的同步减少。
第五,空转套利的信贷规模缩减,4月初监管部门禁止银行以“手工补息”的方式高息揽储,要求4月底完成整改,企业“低息贷款、高息存款”的套利空间收窄,选择归还贷款,4月企事业单位短期贷款减少4076亿元。同时,由于存款利率下降,部分活期存款迁移至收益率更高的定期存款或理财产品,4月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合计减少27763亿元,从而导致M1同比首次在非春节月份出现负增长。
预计后续新增社融将逐步回升,一是5月和6月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季节性增长;二是政府债券发行进度加快,4月23日发改委公布已完成2024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的筛选工作,5月13日财政部公布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有关安排,发行时间分布在5月中旬至11月中旬。
对金融数据的解读要淡化总量增长,关注结构优化。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我国信贷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趋于弱化,同时数据挤水分、遏制资金空转等也会对总量数据造成扰动。要转变片面追求规模的传统思维,更加注重金融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有效支持。(本文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