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聚焦>宏观 >内容

“求求你了,不调休行不行?”

2024-04-27 13:07:51来源:
导读 编 辑:米丽萍五一假期就要到了,你抢到票了吗?调休之下,你又要连着上几天班呢?五一假期你要值班吗?这可能是最近最容易让打工人破防的...

编 辑:米丽萍

五一假期就要到了,你抢到票了吗?

调休之下,你又要连着上几天班呢?

五一假期你要值班吗?

这可能是最近最容易让打工人破防的问题了。

调休这个事,年年调,年年引热议,前段时间“五一其实只放一天假”“反对调休的声音,不能装作听不到”等话题,持续占据着热搜榜。

不少网友对当前的假期调休不满,表示这样调来调去,并没有增加假日总数。一些网友吐槽称,在清明和五一假期调休后,连续几个星期“双休”都变成了“单休”,假期前后上了三个“六天班”,上班族“伤不起”。

还有人说“这不是放假,是假放”,更有高赞评论说“求求你了,不调休行不行?”

为此,有人表示,希望能够正常放假、正常双休。有人则更进一步,希望能在不调来调去的情况下休更长的假。

有网友甚至翻出了2013年那英关于调休放假的评论:“我就不明白这假期为什么要与星期六星期天凑到一起,而且还要挪呢?孩子连着上七天八天的课,确实挺累的……生活节奏被打乱其实挺像分泌失调,制定假期的同学能认真考虑一下我们生活吗?”

与往年相比,今年“反调休”的声浪不仅更强,并且径直从“抱怨”上升到“反对”。

“调休制度不改不行了”,似乎正加速成为新的社会共识,人们的抱怨声正成为改革声的一部分。

为什么反对调休?

为什么大家都在反对调休?

在假期安排的官方叙事中:调休凑出一个长假,为人们远距离出门旅游、探亲创造了条件,假日经济的繁荣能有力促进消费、拉动内需。

小长假期间,景区、车站人山人海的热闹景象,似乎也坐实了调休的“正确”。尤其是文旅爆火的当下,一些网红城市投入大量资源营销宣传,等着小长假客流爆发、暴富一把。

在不少地方的宣传报道中,小长假的旅游数据、旅游人次、旅游总收入等,都会作为一项重要政绩被公开展示。这些似乎也在强化着调休的合理性。

事实上,假日经济的官方叙事,与人们的切身感受之间,温差正在变得越来越大。

很多人反映,调休并没有起到休息的作用,反而让大家更累了。

一方面,部分人会选择在假期出游,舟车劳顿后回到工作岗位还要连上6天班,“歇不过来”。与此同时,同一时间段内集中出行也导致抢不到票、高速堵车、机票酒店涨价、景区景点爆满……人们的出游体验并不好。

另一方面,对很多单休、轮休或需要假期值班的人来说,调休可能把原本只有1天的休息也“调没了”,调来调去最后导致没有假期、无法休息。

对很多没有出门安排的人来说,假日经济的繁荣,更像是与己无关的热闹。加上被调休打乱的工作节奏,大家的感受往往只剩下两个字:心累。

要不要调休是一个争议多年的话题,很难有绝对正确的答案。然而透过这些争议,可以听到人们的心声:

第一,人们期待更多的假期,而不是“拆东墙补西墙”的调休;第二,人为凑出的长假,确实拉动了文旅消费,但这种扎堆旅游的形式本身就值得商榷。在这种扎堆旅游下从抢票到出行都像是一场“战斗”,极大地降低了人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公众的这些声音应该被决策者所听见,并作为继续优化假期安排的参考。

调休过时了吗?

与往年停留于情绪的抱怨声相比,近期“反调休”的最大特色是追溯了调休和长假的合法性问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全民放假的节假日为7天,1999年国务院修订《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公共假期由7天提高到10天,并首次提出调整春节、劳动节、国庆节的相邻周末,形成3个连续7天的黄金周。

调休的本意是让劳动者有一个更长的休息窗口,并通过形成长假,鼓励出游,推动旅游等行业的发展,促进假期消费。

就数据来看,调休形成的黄金周,确实起到了重要的拉动效果。公开数据显示,1999年的第一个国庆黄金周,全国的出游人数达到了2800万,旅游综合收入141亿元。

2008年,“黄金周”制度发生重大变化,取消了五一的7天假,增设了清明、端午和中秋三个小长假。

法定节假日打散后,调休变得更加频繁。像清明、端午等假期,只要没有挨着周末,几乎都会调。于是,春节、国庆两个黄金周,加上几个三天小长假,就成了我们的常规假期组合。

同样是鼓励出门旅游、提振消费、拉动内需,同样是以连上六、七天班的煎熬为代价,二十年前的调休,和今天的调休,为什么造成的感受不一样了?

将调休的安排,放在近二三十年的经济进程之下来看,也不难理解。

在黄金周确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处在一个高速增长的经济环境下,GDP平均增速一度逼近两位数。与之对应的是,人们的收入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兜里更有钱了。

物质富足之后,消费意愿增强,长假出行成了重要的减压、释放窗口。那时候很多人都是盼着长假到来,对收入增长的良好预期,让劳动者有休长假的动力,有敢放心花钱旅游的底气。

但最近几年,全球经济增长不确定性增强,为了应付未来的各种不确定风险,人们的消费观念趋于保守化。

当经济和收入增长时,调休凑长假拉动消费,就是顺势而为;当经济减速和收入增长趋缓甚至不升反降时,人们花钱的意愿减弱。硬凑而来的假期就会显得“面目可疑”——调休的安排,原本是让劳动者更好地休息,现在变成了一种撬动假日经济的杠杆。

逢调休必吐槽,拒绝自己的假期被工具化,自然成了当代人意料之中的舆情反应。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调休制度显然已不合时宜。

调休的出现客观来讲有经济的原因,那从1999年制定到现在,已经存在了25年的调休,对经济的拉动还明显吗?

清华大学假日制度改革课题组前些年有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自1999年实行黄金周以后的七年中,旅游收入的增长率与实行黄金周前的11年相比并没有明显变化,前后20年间(1986-2006年)的复合增长率均为22.59%。

这背后也不难理解,对大多数人来说,可以支配的收入是固定的,为了长假出去玩,平时就得省一点。

假日经济的繁荣,到底是创造了消费增量,还是把平日里的消费存量抢过来了?是窗口期集中花钱,还是细水长流更有利于提振消费,拉动内需?

如果这些问题本身存在争议,那么在普遍不敢花钱的当下,靠调休来鼓励出门,创造消费,实际效果可能就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所以,当人们对调休的不满变成一种日益强烈的集体情绪,而功利化调休安排的经济效应又存在疑问时,“反对调休的声音,不能装作听不到了”。

除了调来调去,

我们的假期还能怎么休?

既然调休制度“不改不行”了,那么,除了调来调去,我们的假期还能怎么休?

1. 增加公共假期

顶端评论员张恒认为,调休带来的疲惫是结果,假期时长依然不足是根源。

目前,若不计调休,中国的公共假期包括:元旦1天、春节3天、清明节1天、劳动节1天、端午节1天、中秋节1天、国庆节3天,共计11天。

有统计显示,我国的公共假期天数在全球190多个国家及地区中排名80多位。原全国假日办曾于2013年对62个国家和地区的法定节假日进行比较,发现我国的11天属于中等水平,与法国、意大利持平,超过英美等发达国家。

但从周休日来看,52个周末双休和8小时工作制与国际上保持了一致。不过,实际情况是,单休、大小周轮休等情况仍然存在,周末双休不是人人都有。

从缓解社会压力的角度来说,增加假期可以适当对冲调休的影响。当代年轻人在“996”“007”的常态下,不少人只能用躺平、佛系来自我安慰。多放两天假,效率提上来,恐怕才是优解。

从经济社会变化的角度来看,多放假有利于扩大内需。当下消费疲软、产能过剩同时存在。而且密集出游导致人流扎堆,很多人不敢出门。不如在保障正常双休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长假数量,让人们更愉快地合理消费。

所谓社会进步,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极大丰富,公众对休闲、休息时间以及工作生活的平衡,也会提出新要求。

科技的进步、制度的升级、经济的增长,从根本上就是为了让人类从繁重、单调、低效、缺乏意义感的劳动中解脱出来,有时间有精力追求更全方位的自我实现和自由发展。

张恒认为,期待正常节奏的假期,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调休安排与之矛盾、人民群众怨声持续不断,就应该听取意见、尽快调整。

2. 落实带薪休假

虽然我国11天的公共假期与大部分欧美国家持平,但我国5-15天的法定带薪休假,不及全球多数国家,而且在推进落实层面也存在问题。这些差距,就是可以改进的空间。

据原全国假日办2013年的统计,以工作满10年计算,62个国家和地区职工带薪年休假平均为19个工作日,我国为10个工作日,排在并列59位,仅高于泰国(6个工作日)和菲律宾(5个工作日)。

据统计,世界各国平均有30天的假期,包括11.8个带薪公共假期,以及18.2天的带薪年休假。我国11天的公共假期已经不少,但5-15天的带薪年休假就不算长了。

早在2007年,清华大学以蔡继明为组长的清华大学假日制度改革课题组就曾提出相关建议。

2014年,蔡继明又在《人文杂志》上发表题为《关于进一步调整完善我国节假日制度的建议》的文章,其指出从维护劳动者休息权的角度,带薪休假制度势在必行。

如果将带薪休假制度完善起来,那么人们既有时间长途旅行,也可以错开时间、地点,黄金周调整带来的遗憾就可彻底消除了。

但10年过去了,我国带薪休假制度依然没有全面落实。更重要的是,落实带薪制度面对的阻碍是:弥漫全社会的“休假耻感”价值观。

人们在申请休假时,有几个人不是惴惴不安,成功了有一种大功告成的窃喜。

前几天,胡锡进发表了对调休的看法,里面有句话说得颇有道理: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公共假期是带薪休假代替不了的。这也侧面说明了在中国落实带薪休假的难度

按照我们的传统文化,过多享用假期有懒惰的嫌疑,因此过长的假期可能被不少人认为不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

但一个国家带薪假期的长度设置,在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应该有不同的安排。一个经济体的健康发展不但需要供给,还需要需求。

假如全体人民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去分享创造的物质文化财富,去适当消费,那么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便会出现需求不足,因而投资效率会越来越低。

这时,适当增加全社会的假期长度,能为促进消费创造条件,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此外,带薪休假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进一步落实带薪休假的切实使用(不再是打折扣的休假)以及灵活使用(避免集中休假的拥挤),有助于提升全民的幸福感,增进家庭关系和社会联系,促进社会和谐。

3. 尝试“一地一策”,探索增加公共假日

如何才能有一个更好的假期?在我国当前情况下,可以实现的,首先就是做好兜底性节假日保障。

与此同时,在全国统一的公共假日基础上,也可以“一地一策”探索增加公共假日存量的可能性。可供参照的是,当前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

《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少数民族习惯的节日,由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该民族习惯,规定放假日期。

依照此规定,各少数民族地区在公共假日上都有独有的公共假日。

比如,西藏的“藏历新年”和“雪顿节”,广西的“三月三”,还有云南、新疆、内蒙古、四川等少数民族地区,都有自己独有的公共假日。今年,四川凉山的“民族团结进步节”“火把节”“州庆”和“彝历新年”,合计甚至有16天。

事实上,除了少数民族地区,其他地方同样有自己的传统和需要进一步弘扬的文化。这就为增设假日提供了珍贵的文化基础和共识。

因此,在考虑增加全国统一公共假日数量的同时,如能将《办法》规定有所扩展,使得我国更多地区都可以因地制宜地增加其独有的地方性公共假日,无疑将有效缓解当前统一休假时间和空间的聚焦效应,推动旅游消费的健康发展。

结语:更关注人,

才是真正地关注经济和消费

社会上还有一种顾虑是:多放假会不会增加企业负担?

当然会。但这是一种“必要的代价”,就像八小时工作制、双休日都会增加企业的运行成本,但还是执行了。

更重要的是,多放假还是少放假,并不是企业负担的核心,与企业负担更息息相关的是税率,是社保,是制度成本。

用增加人均总劳动时间取得的经济竞争优势,不仅不被这个时代的人所认同,也不被国际主流价值观认可。

多休假,从国际上来看,是一个大趋势。只不过,国外更多是通过“带薪休假”来实现;而在国内,增加公共假期是更可行的方案。

环球旅讯首席分析师彭涵指出,为公众提供更多实在的假期、更多的休假机会,其实代表了在节假日这个话题上的思路导向:到底是更关注人,还是更关注经济和消费?

彭涵称,从长远来看,更关注人,才是真正地关注经济和消费。

那么,不调休行不行?

参考资料:

[1]. 给打工人多放几天假,天塌不下来!冰川思享号

[2]. 除了调来调去,我们的假期还能怎么休?新京报

[3]. 打工人又一次集体破防,调休方案不改不行了,冰川思享号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