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少年的你》剧照
注意,这些信号是校园霸凌
日前,央视主持人尼格买提曾在节目中回忆自己小时候被校园霸凌的经历。尼格买提表示,自己在童年的时候总是被欺负,到最后,他甚至都以为被欺负是正常现象。
视频截图
一些网友也分享了自己曾经被校园霸凌的经历。不少网友表示这段经历难忘,至今都无法原谅霸凌者。人们在愤怒中形成了一个共识——绝不能把校园霸凌行为简单地当成孩子们打打闹闹或者“欺负人”来看待。
图片来自微博截图
谈到校园霸凌,我们还会想到校园欺凌一词。通常来说,校园霸凌和校园欺凌是可以互换的。2017年,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发布《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其中明确学生欺凌的界定,中小学生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从言语辱骂到肢体冲突,再到人身伤害,校园霸凌的行为有多种,2021年9月正式实施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了学生欺凌的行为表现,包括侵犯身体、侮辱人格、侵犯财产、恶意排斥、网络诽谤或传播隐私等五类欺凌行为。
图片来自全国少工委微信公众号
而从广义来看,校园霸凌不止发生在校园中,还可能发生在校外、网络社交平台上。校园霸凌也不止发生在学生之间,甚至还会有老师或社会人员参与进来。
如果孩子出现不想上学、无端情绪变化、抱怨同学针对他、身上出现伤痕、睡眠出现问题等情况,家长一定要注意,孩子可能正在遭受校园霸凌。
校园霸凌只是偶发事件吗?
近年来,发生在学生之间的校园霸凌行为引发关注,这类行为给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据报道,3月18日,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实验中学发生一起男生在厕所被殴打事件,多名学生围观拍摄,并将视频上传网络。
今年1月,演员郝劭文妻子发文称女儿在杭州一所民办学校中遭遇霸凌,该事件曾登上微博热搜。随后校方发布通报表示,未认定该事件为“霸凌行为”。
2023年,一段关于福建龙岩市侨育中学一名男生被逼吃粪便的视频引发关注。视频显示,一名男生在厕所中用手指伸入排泄物后,被身旁的同学逼迫将手指放入嘴中,拍摄视频一方还提出“吃、全部吃进去”的要求。
或许,你也曾听到过这样一句话:“他们怎么只欺负你?”校园霸凌只是偶发事件吗?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22年发布的一项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有大约2.46亿的儿童青少年每年会在学校或周边环境中遭受某种形式的暴力, 每三个儿童中就有一个经历过欺凌。
在我国,2016年,一项对全国29个县104825名中小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校园欺凌发生率为33.36%,其中经常被欺凌的比例为4.7%,偶尔被欺凌的比例为28.66%。
《未成年人检察工作(2022)》显示,2020年至2022年,检察机关批准逮捕校园欺凌和暴力犯罪人数分别为583人、581人、271人,提起公诉人数分别为1341人、1062人、684人,呈逐年下降趋势。2022年批捕、人数分别较2020年下降53.52%、48.99%。
图片来自《未成年人检察工作(2022)》
央视网3月20日发布评论,校园霸凌者低龄化趋势日益明显,校园霸凌行为恶性程度越来越高,不断挑战社会认知的底线,逼同学吃粪、强迫他人舔生殖器这样的禽兽行径竟然是中小学生所为,有的甚至不足十岁。与校园霸凌有着密切关联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也呈现高发之势。
如何向校园霸凌说不?
近日,山东聊城一名班主任发布一段视频,她告诉学生:“对校园霸凌零容忍,被欺负时有我在不要怕。”这段视频引来网友们的共鸣。向校园霸凌说不,需要学校、老师、家长、社会等各方面的努力。
视频截图
事实上,过去10多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治理学生欺凌问题。2016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发布《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2021年6月1日实施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将治理学生欺凌纳入立法,明确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制度”。2021年9月1日实施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将有关要求进一步具体化,进行了科学的制度设计,构建了防治学生欺凌的规则体系……
学生欺凌、校园暴力是未成年人犯罪的肇始,也是其表现形式。为加强对学生欺凌、校园暴力的治理,我国有必要借鉴《反家庭暴力法》,制定《反校园暴力法》,以专门立法对校园暴力予以精细治理,切实遏止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
通过专门立法,不仅能切实保护未成年人不受欺凌、暴力侵犯的权利,同时也可以强化学校、老师以及家长的法治意识,坚持按法律程序来处理校园欺凌、暴力事件,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进行精细治理。
更多阅读《治理校园暴力与欺凌,不妨制定《反校园暴力法》| 新京报专栏》
遭遇校园霸凌怎么办>>>
图片来自@人民日报
整合自全国少工委微信公众号、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微信公众号、最高人民检察院微信公众号、央视网、@人民日报、新京报等
编辑 马浩歌
校对 薛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