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袤的“红色草原”,见证了中国共产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在辽阔草原上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光荣历史,沉淀着厚重的红色底蕴,蕴含着独特的红色基因。近日,四川省文物局牵头,联合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红色草原”保护利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四川成为全国首个出台“红色草原”地方配套政策的省份。
据悉,早在2022年8月,国家文物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公布了全国首批12处“红色草原”名单。四川红原草原、甘孜草原、松潘草原3处草原成功入选,成为数量最多的省份。从巴西会议遗址,到日干乔红军过草地遗迹;从海拔4800米的亚克夏山红军烈士墓,到邓小平同志亲自题名的“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从红二、四方面军甘孜会师纪念地,到十八军窑洞群遗址……一处处革命文物无声诉说着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留下了“金色鱼钩”“七根火柴”“半截皮带”等耳熟能详的红色故事。
“红色草原”应该如何保护利用?草原地区的“红色基因”又该如何传承?随着《通知》的印发出台,可以看到,在充分调研、系统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四川实际,《通知》重点明确了四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从革命文物保护到价值内涵挖掘
《通知》重点明确四个主要任务
风景如画的“红色草原”,不仅有美丽的风光,还有不少耳熟能详的红色故事。红色历史为草原增添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同时,辽阔壮美的草原,也为文旅融合提供了资源。于是,在《通知》中,重点明确了加强“红色草原”革命文物保护、深化“红色草原”价值内涵挖掘、推进“红色草原”环境配套治理、促进“红色草原”文旅融合发展四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在加强“红色草原”革命文物保护方面,《通知》写明,要开展“红色草原”革命文物资源专项调查,加强战斗遗址遗迹等考古调查,要推进“红色草原”革命文物整体保护,对会议旧址、战斗遗址、红色标语、红色路桥、重要人物旧居、烈士陵园、纪念碑等实施抢险加固、保护修缮和展示利用等。
在深化“红色草原”价值内涵挖掘方面,《通知》也指出,要支持文博单位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开展相关领域课题研究,建设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同时,支持符合条件的革命场馆创建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确定一批重要标识地,充分发挥红色资源教育功能。成立“红色草原”联盟,召开“红色草原”保护利用研讨会,举办主题论坛,等等。
《通知》中也强调,在推进“红色草原”环境配套治理中,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开展红色乡村绿化美化工程,提升生态景观。实施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推进禁牧休牧轮牧,恢复草原植被。
在促进“红色草原”文旅融合发展方面,要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强化智慧服务,支持实施一批“红色草原”文旅融合示范项目。建设“红色草原”主题游径,推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打造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等。
如何保护利用“红色草原”?
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四川印发《通知》,提出红色资源赋能草原地区高质量发展,这是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领域的新举措。”随着《通知》的印发,不少业内的专家学者纷纷建言献策。
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李向东看来,“红色草原”保护利用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主题突出,特色鲜明;二是资源融合,促进发展;三是科学规划,精准施策。
“‘红色草原’以红色文化为主题,其物质载体是革命文物,特色是融入绿色生态,目的是弘扬红色文化、推动绿色发展。深入挖掘‘红色草原’革命文物价值内涵,将发生在草原上的历史事件的物质载体保护好、展示好、传播好,打造红色文化保护展示区域及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能够让公众在畅游‘红色草原’时,既能感受生态之美,又能受到精神洗礼。”李向东这样说。
“‘红色草原’文化一定要、也一定能助力红色文旅融合。”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馆长杨卫东则表示,需要在以下方面发力:一是加快完善红色文旅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着力培育“红色草原”休闲度假产品,充分挖掘草原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和生态文化资源,推动“红色草原”文旅由“红绿颜值”向“市场价值”转换;三是延展“红色草原”文旅向全季节旅游转变。
同时,中共四川省委史研究室周锐京介绍,《通知》是四川推进红绿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是实现发展路径由一元向多元转变的有益尝试,具有开创性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草原地区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仍存在诸多短板和薄弱环节。加强‘红色草原’保护利用是一项‘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的系统工程,有利于切实加强草原地区革命文物的保护和价值挖掘,真正做到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原标题:
四川出台“红色草原”地方配套政策 专家学者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