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现场
浙江省作协艾伟表示,浙江这块土地是诞生文学的一块土地。放眼全国,浙江作家是一个现象级的存在。以鲁迅、茅盾、郁达夫为代表的浙江现代作家光芒闪耀,“文学新浙派”的提出,是对浙江现代文学作家的致敬,也是对他们精神的传承。
专家们围绕三个问题展开讨论。其一,如何看待“文学新浙派”的登场与发展?其二,“文学新浙派”该具备哪些精神气质和艺术性格?其三,浙江作家应怎样在历史承接中继续攀高,在当代中国文学地图上形成更醒目的新版块?
“文学新浙派”发展研讨会
“新东北文学”、“新南方写作”、“新北京作家”……近日,文坛按“地域”冒出了许多“新”。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监事长、沈阳师大特聘教授孟繁华认为,这些此起彼伏的新群体出现,和当下的文学状况有关系,以新的概念来文学创作。在文学领域,对地方性经验的书写不仅仅是作家凸显个人风格和个性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对不同经验和故事的呈现,是对多种声音、多音齐名的一种参与和贡献。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监事长、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贺绍俊觉得“文学新浙派”的概念明显表现出与地域新口号不同的地方——评价文学的维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前面的新口号侧重的是一种空间维度,特别强调地域空间对文学的影响。而观察文学,还应该有时间维度。“文学新浙派”的提出正是从时间维度来观察浙江当下文学的,思考如何在文学传承中再次集结起文学新力量,浙江作家如何在历史承接中去继续攀高。
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南方文坛》杂志原主编张燕玲表示,在文脉的传承上,“新浙派”是在“文学浙派”上开出的新花,在传统文脉上生发出来的叙事艺术上的新质。这种文学现象还要不断讨论、谈论,这对于文学的活力而言是非常积极的。
以地理的角度来讲文学,尽管有争议,但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谢有顺仍认为这是一个有效的角度,这包含了文化地理、精神地理的内涵。“新浙派”不应定格为某一种特色,他认为应该定格成许多种特色,在碰撞、融合、创造中,成为一个地方文学发展的精神底色。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浙江省作协文学评论委员会主任王侃表示,文学流派的命名会产生两种效果,第一个效果,它会有召唤的效果,它是一个旗帜,会有很多人来聚集。但是也会产生另外一个效果,可能会标签化、同质化。
“我希望它是召唤的,多元的,丰富的。”他表示,“文学新浙派”应从浙学当中汲取资源,这些资源是最后使浙江文学成为浙江文学、使浙江作家成为浙江作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是以后我们在阐述当中,可以深入讨论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