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聚焦>创投 >内容

“双减”背景下,如何全面推动中小学校高质量发展?

2023-11-24 17:26:30来源:
导读原标题:“双减”背景下,如何全面推动中小学校高质量发展?二、学生日常的作业有其内在基本规律,作业时长应控制在合理范围,不同类型作业...

原标题:“双减”背景下,如何全面推动中小学校高质量发展?

二、学生日常的作业有其内在基本规律,作业时长应控制在合理范围,不同类型作业的“效益”存在差异,“知识巩固类+能力提升类+综合实践类”作业的组合对学生学业成绩及兴趣综合发展最有益;在有效控制每天作业时长的基础上,应大幅度减少“应试类”作业,增加“综合实践类”作业,为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业成绩的发展保驾护航

义务教育阶段的作业布置需要关注作业的时长、频率、类型等一系列问题,团队核心成员、博士生邵越洋基于东部和中部部分地级市“双减”前后几年的监测数据,发现以下结果,形成了义务教育阶段作业与学生发展的若干基本规律:在作业时长方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每天作业时长与学业发展存在“阈值范围”(小学为1-1.2小时,初中为1.7-2小时),作业时长超过阈值后,随着作业时长增加,学生发展的状况反而有所下降。

对作业类型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单一作业类型无法满足学生综合发展的需要,“知识巩固类+能力提升类+综合实践类”的组合对学生兴趣及成绩发展的综合帮助最大。

当前我国中小学生作业现状令人堪忧。例如,2022年参测地区有43%的小学生、66%的初中生每周都做应试类数学作业,与此同时,却有23%的小学生和37%的初中生从不做综合实践类数学作业。上述结果在不同学科、不同学段均普遍存在。研究团队呼吁:中小学校应大幅度减少“应试类”作业,努力增加“综合实践类”作业。

初中生审辨思维的不升反降要引起高度关注。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和探究,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差异化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学校和家庭要共同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减少过度依赖,以防止其对审辨思维能力的负面影响。学校和教育管理者要加大教育改革力度,高质量推进项目学习,探索有效培养学生审辨思维的可行途径。

七、小学科学学科达标率仅为48.6%;仅有10.2%的小学能够保证所有学生每周至少1节科学课;仅有6.9%的小学所有学生每月至少使用1次科学实验室;仅有6%的小学能够保证所有学生在科学课上有实验、有探究;数据表明,“高质量小学科学教育体系的建设”尚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板

2023年,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重点强调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北京师范大学青年学者刘启蒙博士从学生科学学业成就表现和科学教育环境建设两方面入手探讨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高质量科学教育体系的建设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其中成就表现包括学生在科学学科国家课程标准上的达成状况(即“学业达标”);环境建设包括课程实施,基础设施使用和教师教学三方面。主要数据结果如下:

学生科学学业达标状况不容乐观,小学科学学科达标率仅为48.6%。为进一步探讨如何营造良好科学教育环境,研究团队以333所参与该项调查的小学结果为例,分析了科学教育环境建设的若干特点。

科学课程开设难以得到基本保障,科学课挤占情况较严重。在课程实施方面,有43.1%的学生每月至少被占用1节科学课。仅有34所学校(占比10.2%)所有学生表示能够保障每周至少1节科学课。能够保证每周至少开设1节科学课且科学课程较少被占用的学生在科学学科达标率方面比其他学生高9.6%,在学习兴趣平均分方面比其他学生高0.6分(满分5分)。

科学实验室和科学仪器设备使用率不高。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仅有23所学校(占比6.9%)所有学生表示每月至少使用1次科学实验室;仅有15所学校(占比4.5%)所有学生表示每月至少使用1次科学仪器或设备。能够保证每月至少使用一次科学实验室、至少使用一次科学仪器或设备的学生在科学学科达标率方面比其他学生高7.6%,在学习兴趣平均分方面比其他学生高0.6分(满分5分)。

能够在科学课上同时为学生提供实验操作、自主探究学习机会的比例较低。在教师教学方面,仅有20所学校(占比6%)能够保证所有学生在科学课上有实验、有探究。特别地,科学教师教学与学生的成就表现存在明显关联,实验操作和自主探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业表现。科学课上有实验和有探究的学生在科学学科达标率方面比无实验无探究、有实验无探究、有探究无实验的学生分别高11.2%,4.4%,10.0%;在学习兴趣平均分方面比无实验无探究、有实验无探究、有探究无实验的学生分别高1.0,0.8,0.6分(满分5分)。

十、以学校为分析单元,小学阶段影响高质量学校的因素依次为校长领导力、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自尊、教学方式和学习压力;初中阶段影响高质量学校的六个因素依次为校长领导力、内部动机、自尊、教学方式、教师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压力,这些因素对学校教育质量差异的解释率超过90%

项目团队通过使用最小绝对值选择与收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方法对20余个可能影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因素进行特征筛选后发现,至少需要着重关注其中的因素方能促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小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存在一定共性和差异,具体包含以下几方面。

校长领导力、自尊、教学方式和学习压力是影响中小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共性因素。校长具备民主决策、鼓励教师创新、为教师发展提供专业支持等领导力;学生在学校能够有尊严、自尊自爱地成长;教师能够采用因材施教、小组合作、引导探究等教学方式;以及学校能够合理控制学生学业负担、充分落实国家“双减”政策,是高质量发展的中小学校所具备的共性特征。

小学阶段影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两大独特因素为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小学阶段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会逐渐从“自我为中心”向“去自我中心”逐步过渡,同时也是他们开始与外界接触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对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至关重要。关注师生关系及同伴关系的发展是小学阶段迈向高质量学校的重要途径。初中阶段影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两大独特因素为内部动机和教师关注学习过程。初中阶段是知识积累与学生能力及意识培养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对学生自主、独立学习意识和能力进行积极的培养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学校教师能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充分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这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的先决条件和关键所在。

关注中小学阶段的共性及独特因素,能够解释超过90%中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学校间差异。数据结果显示,上述中小学阶段发现的影响因素可以解释小学阶段教育质量发展差异的95.6%,以及中学阶段教育质量发展差异的92.8%,且当普通学校能够在这六个影响因素上的表现达到高质量学校平均值时,小学成为高质量学校的可能性将提升至74%,初中成为高质量学校的可能性将提升至68%。

本次结果发布为“总体方案”发布三年后,《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等政策相继出台以来,如何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校教育质量提升提供了诸多线索。

在教育质量综合评价1.0时期,该团队完成了从分数的“常模参照”到“标准参照”的转型,引导全社会特别是教育实践工作者将关注的焦点从“增效提分,分分必争”转向“让每个学生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教育质量综合评价2.0时期,该团队更加注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除校长课程领导力、教师教学方式、师生关系等指标以外,教育质量健康体检的维度和工具得到实质性丰富和拓展,在关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同时,展开影响学生发展的个体、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方面因素的探索。

如今,教育质量综合评价3.0时代已经来临,随着不同地区对教育评价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评价技术的日益完善,除了对评价指标不断更新,评价内容不断丰富,评价方式更加多样,评价内涵日趋指向教育本质,以及评价数据成倍乃至呈几何级数发展以外,本次发布结合近年来所做工作对未来教育评价改革中“评价谁”“评什么”“怎么评”进行了深入反思和多重探索。

过去20年,我们团队协助上海、江苏、浙江等省,以及全国数十个地市建立了地方教育质量健康体检体系,经历了从教育质量综合评价1.0到3.0时代,解决的具体问题和采取的手段方法各有侧重,但是核心始终如一:就是要引导广大中小学校努力超越“学业过剩陷阱”,营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促进每一位少年儿童有尊严有个性、健康快乐成长!所谓“学业过剩”指以获取标准答案和高分数为主要甚至唯一价值取向,以死记硬背机械模仿为主要方式的学习、教学和评价的总和;大量实证数据表明,“过剩学业”不仅导致中小学生缺乏家国情怀、审辨思维、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就连少年儿童起码的身心健康也难以保障!而这正是实现我国教育系统性跃升和质变的关键变量所在。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