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全媒体记者沈冠楠报道:9月10日是教师节,但很多人不知道,这一天也是“世界预防日”。为帮助公众了解诱发的危险因素、增加应对能力,自2003年开始,世卫组织将每年9月10日确定为“世界预防日”。
根据世卫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80多万人死于,即约每40秒就有一人死去。这之中,抑郁症等精神类疾病是引发的诱因。
抑郁症有哪些“信号”?如何预防因抑郁症引发的轻生?在9月10日“世界预防日”来临之际,记者采访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身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陈建云。
抑郁症并非“想不开”那么简单
今年7月,歌手李玟因抑郁症在家中轻生,经抢救无效,最终与世长辞。在人们纷纷悼念这一华语乐坛天后之余,“抑郁症”这一话题再次冲上各大社交平台热搜。很多人不解:为什么看起来很阳光的人也会有抑郁症?抑郁症到底是怎么回事?
近年来,在网络上,抑郁症早已不是新鲜词,在某些时候甚至被污名化,沦为回避问题、敷衍质疑的“挡箭牌”。部分网友也经常用“玉玉(抑郁的谐音)症”“我玉玉了”来调侃自己或他人。然而,一旦碰上那些真正因为抑郁症而导致悲剧发生的情况,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想不开”。
事实上,抑郁症远不是“想不开”那么简单。它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发病率很高,也被称为“精神感冒”。
陈建云说,抑郁症最主要的特征是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患者无法体会开心、高兴的感觉,哪怕之前很感兴趣的事情,患抑郁症后也丧失兴趣。此外,在情绪的影响下,还会伴随认知紧张的症状,如记忆力或理解力下降、食欲改变、睡眠障碍等,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残、想法或行为。
“抑郁症的病因,科学上尚无明确解释,但遗传、家庭环境、学习或工作压力、重大事件的等方方面面的原因都有可能诱发抑郁症。”陈建云告诉记者。
如何发现身边的“抑郁症”?
“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一点,一点,一点把我的灵魂从身体里拖出来。”
2018年9月4日,一位21岁的抑郁症女孩在峨眉山金顶跳崖。随后,从女孩的遗书中,人们了解到,她并非没有自救,曾为缓解抑郁去搬家、当兵、蹦极……但“比噩梦更可怕”的抑郁症击垮了女孩的坚强,就像电影《哈利·波特》中的摄魂怪,一点点勾走她的快乐、希望、乃至生命。
诸多事实证明,赶走抑郁症这只看不见的“摄魂怪”,仅靠患者的自救远远不够,还需要身边人及时察觉,早发现、早治疗。
陈建云表示,公众对抑郁症有大致的认识,个体才会更容易关注征兆。当然,最直观的体现在于——“身边人原来性格、交谈各方面都很好,但突然有一天,你发现,他不太说话了、不开心了;又比如,你知道对方最近工作压力大、遭遇了一些,进而明显表现得跟从前不太一样,以上情况就需要引起重视。”
“作为亲朋好友,可以跟对方聊一聊,如果确实存在情绪低落的情况,甚至伴随着食量下降、失眠、体重明显减轻等症状,这时,就有必要建议对方去医院寻求帮助和诊断。”陈建云说。
治愈抑郁症:运动是“良方”
陈建云表示,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抑郁症的了解加深,对抑郁症不再“避而不谈”,大多数患者得以选择到医院接受治疗。
“通常我们做药物和心理两方面的治疗。”据介绍,针对轻中度抑郁,主要是心理治疗。据悉,目前常用的抑郁症心理治疗技术有一般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人际关系治疗等。
一旦心理治疗效果不明显,或缺乏心理治疗的条件,则可以考虑药物治疗。陈建云告诉记者,药物治疗主要针对重度或中度偏重抑郁,临床医生会根据患者年龄、病情特点等具体状况使用抗抑郁药物,主要包括对5-羟色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起作用的一些药物,这类药物有效率为60%-70%。
此外,他也提到,患者也可采取自我调整的方法,比如运动。“运动能促进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升高,从这个角度来说,是有一定的生理学基础的,可以提高情绪抵抗抑郁。”
一个关键问题是——陈建云强调,人一旦抑郁了,可能没有动力运动,但当这种动力出现了,其实运动和药物的有效率是接近的。他表示,养成一个良好的运动习惯受益终身。不过,一旦发现这种方法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患者还是应该及时去医院,接受专业的心理或药物治疗。
青少年抑郁症预防:从家庭氛围入手
“没有人喜欢我”“我怎么这么没用”“好丧啊”……信息化时代,我们在接触丰富信息来源的同时,也面临着信息过载、社交孤立带来的负面情绪,特别是处于性格塑造期的青少年,挫败感、焦虑这类的负面情绪,如无法得到及时的纾解,难免会对其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甚至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中提到,约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高于成年群体,需要进行有效干预和及时调整;多子女家庭中排行老三或更小的青少年有更多抑郁、孤独、手机成瘾问题。
陈建云坦言,现实接诊中,青少年焦虑抑郁的情况不在少数,形成的原因也是各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无论是小的家庭环境还是大的社会环境,都会对青少年情绪产生较大影响。”因此,预防是比治疗更重要的方式,须“防患于未然”。
什么是有效的预防?陈建云认为,从个人层面讲,首先要从家庭氛围入手,通俗地说,即: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但也不至于一味放纵,帮助他们培育良好的习惯和兴趣爱好。同时,父母一旦发现孩子情绪不对,要主动多问、多沟通。
找到原因后,要对症疏导。以学习压力为例,陈建云说,有些父母自认为“没给孩子压力”,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因为孩子实际上从小到大都处在父母塑造的一个生活环境中,有些压力是于无形中形成的。“比如有的父母虽然口头上不讲对孩子的期望,却经常拿旁人来比较,也会给孩子造成压力。所以,要分析这些原因,有针对性地给孩子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