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聚焦>创投 >内容

“总有一天,我们会风风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

2023-09-08 07:55:39来源:
导读(一)大英博物馆日前被曝约2000件馆藏文物莫名失踪、现身拍卖,事件不仅震动英国,也牵动所有在大英博物馆“藏”有文物的国家的心。这其中...

(一)

大英博物馆日前被曝约2000件馆藏文物莫名失踪、现身拍卖,事件不仅震动英国,也牵动所有在大英博物馆“藏”有文物的国家的心。这其中,就包括中国。

据报道,大英博物馆里有约2.3万件来自中国的文物,其中约2000件长期展示,包括《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辽三彩罗汉像、商周青铜器等极其珍贵的国宝。

随着“盼国宝回家”的深沉情绪再次激荡舆论场,一部名为《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网友自制短剧火爆出圈。一盏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化为人形出逃的故事,让网友看罢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我们的文化瑰宝是如何流失海外的?要怎样才能接它们回家?

《逃出大英博物馆》剧照

《逃出大英博物馆》剧照

(二)

时光退回到一百多年前,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动荡、战乱频仍,中华大地四分五裂,这是外国人获取中国文物的“野蛮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沉沉暗夜。

19世纪中期,尤其是之后,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去往遥远东方探险的热潮。通过那道被坚船利炮轰开的国门,一批批探险家踏上中国土地,借学术调查等各色名号,窃取大量中国文物。

1879年,匈牙利地理学会会长洛克齐到甘肃一带考查,无意中在敦煌莫高窟见到了精美绝伦的塑像与壁画。9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进入塔克拉玛干,发现了湮废已久的楼兰古城。异域传奇轰动世界,英国人、法国人、日本人、俄国人、德国人、美国人等蜂拥至此,随之而来的便是壁画被切割、佛像被搬走、文物大流失。

西方探险家的所谓“壮举”,引起了外国收藏家与古董商的极大兴趣。20世纪上半叶,大量外国收藏家与古董商前往中国搜寻古代艺术品,甚至还有中国的古董商人趁机牟利。在不计其数的大小古董商中,卢吴公司便是彼时美国最大的一间。

卢吴公司向西方出口文物长达三十年之久,有人称,“从中国流往海外的一半古董是经卢芹斋(卢吴公司创建人)之手”,其中的国宝级文物就包括唐太宗昭陵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騧(音guā)”两件浮雕作品。

被收藏家购入的文物珍宝,有的被捐献给博物馆收藏,但更多则被据为己有。据统计,整个西方世界(包括日本)的公共博物馆中收藏了约160万件中国古代艺术品,但这只是流失的中国文物的20%左右,其他80%左右收藏在私人手中,且多半没有公开,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卢芹斋拆箱登记从中国寄来的北魏佛教造像碑(摄于二十世纪上半叶)

卢芹斋拆箱登记从中国寄来的北魏佛教造像碑(摄于二十世纪上半叶)

(三)

国家孱弱,主权丧失,硝烟弥漫,民不聊生,对于文物同样是一场浩劫。

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从1840年以来,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

众所周知的悲剧一幕,正是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贪婪的侵略者划分了区域,疯狂洗劫圆明园内的珍宝,“能搬走的就搬走,搬不走的就销毁”。无数精美丝绸被粗暴撕毁,精致玉器被残忍打碎,书画文玩被肆意损坏。“汇集了一个民族的几乎是超人类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最终沦为废墟。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有成千上万件中国文物流落于世界上的47个国家,而日本,正是最大的流落国。据中国官方统计,自1931年至1945年抗日结束,被日本掳走的文化财产多达1879箱,被抢文物不计其数,仅战后日本方面自己统计的数据就高达360万件。

在漫长的流离岁月中,有些知名文物的流失途径或可考据,但更多的则是不知何时便悄然无踪。多少中国人,曾在异国他乡的博物馆展陈中,蓦然看到了漂泊在外的中国文物珍品,何其唏嘘,何其痛心。

北京故宫博物院前任院长单霁翔曾说:“文物只有在原生地展示,才最有尊严。如果像孤魂野鬼一样流失海外,就没有尊严。”如果文物会说话,那么国外许多博物馆里,“我要回家”的声音一定响彻云霄。

(四)

一念在兹,万山无阻。克艰克难,盼归故土。

众多文物流失海外,是中华文明之殇。让流失文物回家,是中华儿女之责。从政府到民间,数十年来,各方面的努力从未停歇。

“为国家保存文化,如同在战场上作战,书生也是战士,只有前进,绝不退缩。”这是中国首任文物局局长郑振铎的名言,“藏宝于国”是他的一贯思路。20世纪50年代初,香港流出大量国宝级文物,郑振铎在徐伯郊等人协助下,大力抢救流散文物,为此不惜“在夜阑人静时拼命撰写和翻译文稿挣钱,还节省开支把生活标准降到只吃面包喝白开水”。

在锲而不舍的奔走周旋之下,许多如雷贯耳的文物,如书画《中秋帖》《伯远帖》《潇湘图》《五牛图》《韩熙载夜宴图》、荀斋善本、陈氏古币等,都由此摆脱了漂泊流散的命运。

据权威报道,从1949年至今,我国通过多种方式坚定追索流失文物,已经促成了300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文物的回归。

比如,迄今出土最大最精美的青铜方罍(音léi)“皿方罍”,于1919年在乱世重见天日,却在几年之后,器身与器盖无奈分隔两地。直到2014年,湖南人用“众筹”的方式,以2000余万美元洽购器身回国,最终让阔别近一个世纪的国宝合体。

每一件文物的迁徙历程,都是一段扑朔迷离的传奇故事。每一件文物的归家之路,都凝结着太多人的努力与心血。但却并非每一件珍宝,都能如预期般顺利回家。比如上文提到过的唐太宗昭陵六骏中的二骏,尽管相关方面想方设法促成团圆,甚至提出以文物换文物的思路,中国专家也曾前往宾大博物馆进行修复工作,但二骏目前仍未归来。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总有一天,我们会风风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

(五)

漫漫归家路,并不好走。并非简单一句“理当归还”,别人便会欣然应允。

目前,海外文物回归主要有渠道:购回、捐回、追索。

购回,主要指在特定情况下,针对一些难以通过法律追索和外交手段回归的文物,采用商业购买的方式让文物回国。尽管这在文物回流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只是一种权宜之计。花钱买回自己被盗的珍宝,既是对民众的二次情感伤害,又推高了文物价格,容易助长新的非法流失。

捐回,是指各国政府以及政府机构如博物馆之间,包括海外华人华侨、国际友人等将自身获得的流失文物以善意捐赠或外交方式送回中国。这是目前最通行的文物回归途径,政府间合作无偿归还文物,也属此类。近年来,随着中国影响力持续提升,中国文物及艺术品返还规模持续扩大,越来越多漂泊海外的中国文物踏上了归家路。

追索,是按照国际公约及各相关国家的法律来解决流失文物归属的方式,也是最符合相关国际公约精神和伦理道德原则的一种回归方式。但受制于公约的局限性,这也是难度最大的一种返还方式。

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其中规定,自1970年以后,凡是通过非法渠道从一些古代文明国家走私文物的,一经查明,就要无条件退还。

在这个公约的保护下,中国追回了一些文物。比如,1994年6月,河北省曲阳县灵山镇西燕川村西坟山上的五代时期的王处直墓被盗掘。2000年3月,在纽约拍卖的一件石雕彩绘武士像,被证实来自王处直墓。中国国家文物局当即照会美国驻华使馆,要求美方中止拍卖并返还流失文物。美国政府积极配合,在经历一年的审理后,将这块浮雕武士石刻回归中国。

但可惜的是,这个公约对1970年以前的流失文物回归无用,而我国的文物,主要都是在清末和民国时期流失的。

(六)

文物,是承载文化的物质遗存,寄托着一个民族的精神追寻。它们背后是一个完整的文明系统,它们的命运亦是国家民族历史的记录。

“文物见证的是世事沧桑,更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当山河破碎、国将不国,连民众基本生活、正常权益都无法维护,文物也会遭受浩劫。而今时今日,神州大地换了人间,国家实力的整体提升,国民意识的全面觉醒,正是促成文物回归最硬核的实力。

诚然,历史上我们一些国人、甚至官员,都有意无意间成了文物贩子的帮凶。但今天,每有文物归国的相关新闻、相关话题,无一例外皆会引发舆论场上巨大的情感激荡。这足以反映出人们对遗珠流落之心绪难平,对国宝归家的殷殷期盼。

恩怨经纬,百年迷踪。我们为国宝的流失扼腕叹息,为促其归家不懈努力,也正因经历过其间的种种不易才更会明白:唯有国家强盛、民族复兴,国宝才会远离噩运。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我们期盼,那些见证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巅峰、又因乱世颠沛流离的“二骏们”,能够重回故土,去见证繁荣光明的泱泱中华。

西安碑林博物馆展出的六骏,其中二骏为品。王保国摄

西安碑林博物馆展出的六骏,其中二骏为品。王保国摄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