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聚焦>创投 >内容

走进千年敦煌 探寻这些“变与不变”_甘肃

2023-08-21 17:54:42来源:
导读原标题:文化新观察丨叩问千年敦煌的变与不变“走过1.6公里长的莫高窟,相当于走过千年历史。”手臂从南到北一比划,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

原标题:文化新观察丨叩问千年敦煌的变与不变

“走过1.6公里长的莫高窟,相当于走过千年历史。”

手臂从南到北一比划,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唠家常般讲起这里的前世今生:公元366年始建,营造时间持续1000多年,之后陷入近400年无人管理的境地,新中国成立以来,和国家大力支持敦煌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近年取得的成就和关注与日俱增……

日前,跟随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千年敦煌绘新卷”主题宣传活动,记者穿大漠、访专家、看成果,实地感悟文化遗产地的变迁与恒久。

第55窟修复现场 新华社记者徐壮 摄

娴熟的技艺来自数十年的科研与实践,是敦煌研究院作为国家古代壁画和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看家本领之一,相关技术也被运用在200多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中。

如今,在毛嘉民和同事们毫厘必较的呵护下,已有86个洞窟完成整体保护修缮,“病势”趋稳,文物安然。

“二氧化碳浓度超标,331窟告警。”

敦煌石窟监测中心主任王小伟面前的大屏幕上,红字格外醒目。此时,系统已提示前方工作人员带离游客,临时关闭洞窟。

在敦煌,文物保护是一个动态过程。从洞窟环境到气象指标,可能影响文物的因素,都被各种传感器实时监测、及时反馈。

2022年,在莫高窟监测预警系统的基础上,敦煌研究院开始实施甘肃省石窟寺监测预警系统(第一期)项目,将研究院所辖6处石窟寺的监测预警工作整合。很快,1400多公里外的麦积山石窟也将得到全天候“照料”。

多场耦合实验室一角 新华社记者徐壮 摄

黯淡的壁画,经过多光谱分析技术调查,模拟还原了绘制时的鲜艳色彩;散落世界各地的敦煌藏经洞文献,通过敦煌遗书数据库建设,逐步实现数字化回归……科技,让敦煌的研究人员有了得力的助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代代人努力下,《敦煌石窟全集·第二卷·莫高窟第256、257、259窟考古报告》目前已进入出版阶段,计划年内正式出版。

工作人员对彩塑进行三维重建 新华社记者徐壮 摄

经过30多年“数字敦煌”建设,敦煌研究院已完成莫高窟290个洞窟的高精度采集、162个洞窟的全景漫游节目制作和7处大遗址的三维重建。

流传千年的文化瑰宝,如今的品味方式太多:线上,“数字敦煌”随时可观赏,“数字藏经洞”和“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助力数字资源活化利用;线下,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复原出8个精美洞窟,莫高窟文创涵盖衣食住玩等品类……千年的文物,不断“活”起来。

莫高窟游人如织 新华社记者徐壮 摄

向往敦煌的不仅有游客。明年即将迎来建院80周年的敦煌研究院,职工数已从初建时的10多人发展为1528人,是我国管理世界文化遗产数量最多、跨区域范围最广的文博管理机构,也是国内外最大的敦煌学研究实体。

“过去,我们主要研究敦煌文化‘是什么’,这基本搞清了;但在敦煌文化‘为什么’上,还有很多可以研究。”苏伯民微笑着说,“研究基础很好,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我们对莫高窟目前的状况很有信心。”

记者:徐壮 施雨岑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