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社会,是现实不存在的,桃花源也是作者理想的社会,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所以文章最后用一个相对于真实的人物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故事写到这里嘎然而止,留给读者以深长的回味。
首先刘子骥在历史上确有其人,而此处是寓言常用的技巧,如先秦寓言常用借用真实人物说明所寄托的深意,有其人却非真有其事。并且刘子骥是陶渊明的一个远房亲戚,两人志趣相投,经常结伴游山玩水。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推测,陶渊明与刘子骥结伴探险,在一个武陵渔人的向导下,来到了陌生的奉家山桃花源地段,发现了古村落,发现了赤岩山。陶渊明与刘子骥是讲信用的人,为了“不与外人道”,因而在文中陶渊明耍了一下手腕,隐去了自已,也隐去了刘子骥。可以说武陵渔人的原型是陶渊明自已。
“桃花源”其实是作者基于对现实的不满而用想象“创造”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这个理想社会,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刘子骥这个人是历史中真实的人物),所以描写的都是真实的人类行为。活动与语言,但又与现实有着相当大的差距,不是个人行为和活动所能改变。所以,凡是想以个人的力量来企图实现‘桃花源’世界的,必然会在现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所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探寻‘桃花源’的刘子骥,不仅没有寻到,而且只落得个病亡。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