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聚焦>疫情资讯 >内容

中国正转变为“模范生”

2024-03-01 12:09:37来源:
导读“中国电动汽车的冲击。”今年1月,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发表文章称,虽然中国电动汽车涌入会给欧美企业带来负面影响,但考虑到环保问题,...

“中国电动汽车的冲击。”今年1月,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发表文章称,虽然中国电动汽车涌入会给欧美企业带来负面影响,但考虑到环保问题,西方应该向中企开放市场。

大约10年前,该杂志曾发文,将中国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污染者”,对中国的减排措施表示质疑。

这两篇文章反映了十多年来,西方对中国减排行动心态的变化。

随着新能源行业的发展,中国在国际环保舞台上的形象迅速提升,但西方对此心态复杂,既有赞赏和肯定,也有恐慌和戒备。

环球时报丨 尚凯元 陈子帅 昭东 纪双城 郑可

“中国电动汽车的冲击”

2013年8月10日,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周刊的封面上印着一条缠绕着地球、正在喷火的龙,从龙鼻中喷出的火焰和烟雾在地球上四散开来。

该杂志在这一图片上用很大的字体写着:“世界上最大的污染者”,图片下用一行小字写着:“中国能以足够快的速度清理(治理污染)吗?”

在这篇封面文章中,《经济学人》杂志讲述了当时中国面临的空气污染等问题,对中国提出较强烈的批评,称“处理当地污染的速度是中国自己的事情,但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引起了更广泛的关注,因为它污染了大气,而大气是一种全球资源”。

十多年前的这篇文章也表示中国计划斥巨资解决这些问题,并介绍了一些中国减排的措施,提到中国的太阳能和风能产业时用了“令人印象深刻”这一表述。

不过,2013年时,《经济学人》杂志对中国的减排措施并不看好,称其中一些措施并不是很有效,“如果中国不能大幅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那么其他国家要么必须比现在减少更多(排放量)——这似乎不太可能——要么世界将需要寻找其他方法来应对”。

这篇文章还流露出西方的优越感,比如它说“尽管达成全球减排协议的努力失败了,但西方国家需要继续以身作则”,以及“富裕国家为支持中国的减排措施买单是值得的,因为花在中国减排上的1美元比花在国内的1美元效果更好”。

有意思的是,中国近年来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绩后,《经济学人》杂志于今年1月11日发表题为《中国电动汽车的冲击——中国汽车的涌入吓坏了西方》的文章,文章配图再次以地球为重要元素,中国汽车则像一颗颗小行星或者陨石一样撞向地球。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1月11日发表题为《中国电动汽车的冲击——中国汽车的涌入吓坏了西方》的报道。图为报道截图。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1月11日发表题为《中国电动汽车的冲击——中国汽车的涌入吓坏了西方》的报道。图为报道截图。

这篇文章意在提醒西方国家,虽然中国电动汽车发展迅速对一些国家造成“冲击”,但是为了环保,西方应该向中国廉价、清洁的汽车开放市场。

文章讲述了中国汽车行业的迅速发展,表示5年前中国的汽车出口量仅为当时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日本的1/4,而今年年初,中国汽车行业表示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超过500万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今年1月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汽车整车出口491万辆——编者注),已赶超日本。

这篇文章还提到中国电动汽车的优点:时髦、便宜、质量好,特别是在智能功能方面。文章认为随着全球去碳化的进行,对中国电动汽车的需求将进一步上升。

不过该文章还是显示了对中国企业的一些偏见,比如声称中国电动汽车企业从与西方汽车以及电池制造商建立的合资企业中“掠夺技术”。文章最后还有一些阴阳怪气,表示“如果中国想用纳税人的钱补贴全球消费者,加速能源转型,最好的回应就是欢迎”。

这两篇发表于不同时期的文章,恰恰反映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绿色转型心态的变化。

《经济学人》杂志的态度并非个例,综合分析西方各国媒体的报道、政客的表态以及政府政策可以发现,欧美对于中国绿色转型心态复杂,既有对中国的肯定和赞赏,也有对本国新能源行业的担忧;在实现能源转型方面,西方清楚不得不与中国合作,但在合作中又显示出一些不情愿。

“模范生”受认可

拉法埃尔是德国下萨克森州一家能源系统公司的工程师。他告诉《环球时报》特约记者,去年他曾到中国多个省市进行业务考察,亲身感受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尤其是绿色技术的发展。

他在中国看到了太阳能公园、风能区等,电动车在街头也随处可见。此外,中国城市的空气比10年前要清新许多,天空也更蓝了。

据德国《商报》近期报道,该国贝塔斯曼基金会的一项研究显示,过去5年,中国在全球绿色技术领域的专利数量达到3.7万项,领先于其他国家。相比之下,德国在同一时期仅申请了近1万项此类专利。

德国《资本》杂志网站2月23日发表题为《中国太阳能组件正在推动欧洲能源转型》的报道。图为报道截图。

德国《资本》杂志网站2月23日发表题为《中国太阳能组件正在推动欧洲能源转型》的报道。图为报道截图。

在法国环境公司工作的克莱蒙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绿色转型主要涉及3个方面的内容,即能源、生产方式和人居环境。

他认为,在能源方面,中国做得非常好,可再生能源技术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生产方式尤其是工业生产方式上,中国也不落后。此外,在农业生产和人居环境方面,中国的绿色观念意识正在变强。

梅兰妮是德国纽伦堡的一名公务员。就在几周前,她家安装了中国制造的太阳能系统。梅兰妮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以前家庭安装太阳能系统需要很多钱,对许多人来说遥不可及,而现在就像安装其他电器一样,方便又实惠。

她还介绍说,家里的太阳能系统不仅能覆盖家庭用电,结余的电输入电网还能用来赚钱,“我们能不受(欧洲)能源危机的影响,离不开中国制造”。

拉法埃尔等人对中国国内绿色转型以及新能源产品的正面看法,也反映在欧美多国的媒体报道中。

路透社2023年11月发文称,十多年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增长最快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

法国智库经济情报门户发表的文章表示,中国为实现能源结构多样化、向低碳生产方式转变所做的努力必须得到认可。

奥地利ORF电视台1月25日表示,在环保方面,中国正在从“破坏者”转变为“模范生”。

“中国可能错过了19世纪的工业革命,但它不会错过21世纪即将到来的工业革命。”法国《回声报》在题为《中国在绿色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文章中这样写道。

文章援引一份报告称,2023年,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的55%由中国实现,全球一半以上的电动汽车在中国道路上行驶,中国每年生产的太阳能电池板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3/4。

该报告还显示,中国2022年在绿色技术领域投资了近5400亿美元,同比增加71%,而欧洲和美国分别为1800亿美元和1450亿美元。

中国的绿色转型不仅为本国经济发展提供动力,也有助于其他国家实现环保目标。

据奥地利ORF电视台报道,芬兰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认为,能源领域的绿色技术去年已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增长引擎,中国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上年增长5.2%,其中清洁能源的贡献非常大。

路透社援引分析人士的话称,到2026年年底,仅中国就可能拥有多达1000吉瓦的太阳能发电,而到2030年,全球要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需要1.1万吉瓦的太阳能发电。

“西方国家感到恐慌”

在肯定中国绿色转型成绩的同时,西方对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也保持警惕,一些媒体和政客甚至渲染中国新能源企业将“危及”欧美国家产业的发展,对此感到“恐慌”。

“意识到自己正在输掉绿色科技竞赛,西方国家感到恐慌。”美国“新闻网”2023年9月的一篇报道展示了西方的矛盾心态。文章表示,一些西方国家一边指责中国在气候问题上“无所作为”,一边又认为中国主导绿色科技,西方必须反击。

法国《回声报》表示,除了“控制工业流程”之外,中国还想“控制其他国家能源转型所需的技术和零部件供应链,必要时还会使用补贴武器”,这对欧美竞争对手来说“并非没有危险”,这关系到“欧洲和美国工业的未来地位,关系到其人民的福祉”。

据德国《法兰克福评论报》2月6日报道,德国光伏产业正处于“灭绝的边缘”。文章称,为了确保德国和其他欧盟国家未来能继续生产光伏电池板,柏林和布鲁塞尔必须在财政上支持光伏制造商,原因是来自中国的“廉价光伏组件大量涌入给欧洲市场带来了问题”。

《纽约时报》曾发文称,中国正在向市场大量供应太阳能电池板等商品,而且价格往往比美国竞争对手低得多。美国企业高管和官员认为,中国的行为“违反了全球贸易规则”。这些担忧正在美国和欧洲引发新的呼吁,要求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更高的关税。

欧美的做法以及一些西方政客的表态,也反映了他们对中国绿色产业的态度。2023年6月,欧盟发布了《欧洲经济安全战略》,能源安全供应链弹性风险是其重点关注领域。

去年9月,欧盟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声称中国廉价电动汽车“泛滥”欧洲市场,对欧洲电动汽车行业构成威胁,而比亚迪等3家中国车企被选为首批调查目标。

据“欧洲动态’新闻网报道,欧盟将很快开始就2022年提出的所谓“强迫劳动法规”进行谈判,该法可能会导致对中国太阳能电池板实施禁令。

英国下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保守议员卡恩斯此前表示,需要承认英国并不是太阳能设备生产国,但如果依赖中国,中国就会在世界舞台上“削弱我们”。

负责环境和能源弹性的副助理部长基德此前曾表示,中国已对一整套清洁能源技术进行投资,“美国不能把(该领域的)领先地位让给其他任何国家,我们期望继续保持卓越的全球大国地位”。

美国2022年通过《通胀削减法》(IRA),计划提供约3700亿美元的补贴,支持电动汽车、关键矿物等的生产和投资,而要获得税收抵免,车企必须在北美进行汽车组装,汽车电池的关键矿物和组件必须有一定比例来自美国或与美国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

去年12月,美国财政部又宣布,从2024年开始,美国生产的电动汽车中若包含“外国关注实体”制造或组装的电池组件,将不再有资格享受IRA提供的税收抵免。舆论普遍认为,这些措施都是针对中国的。

绿色合作势在必行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唐新华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大约10年前,西方国家对中国能否有效治理环境污染和实现绿色转型持怀疑态度,但随着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深入推进,中国不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环境治理成效,而且国内的电动汽车、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产业获得了国际竞争力。

欧洲国家的绿色转型并未取得10年前规划所期望的效果,而且地缘冲突的持续让欧洲更加依赖美国的化石能源供应,能源安全形势更加严峻。

虽然对中国新能源企业有诸多不满和戒备,但欧美很多组织和人士也明白,要想实现环保目标,必须与中国合作。

近期,欧盟国家就《净零工业法案》达成共同立场,同意继续允许中国产品参与大多数可再生能源补贴计划。

比利时欧洲政策研究中心分析称,鉴于中欧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合作经验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急迫性,未来中欧绿色合作势在必行

德国弗劳恩霍夫太阳能系统研究所专家伦奇表示,如果没有中国的材料和初级产品,德国绿色产业的重建就不可能实现。

就连一些欧美民众也更愿意购买中国电动汽车。一家英国品牌评估咨询公司的负责人海格此前对《环球时报》特约记者说,欧美正在尝试大量生产低成本的电动汽车,但他到目前为止都拒绝购买欧洲生产的电动汽车,因为其价格太高。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