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聚焦>疫情资讯 >内容

红海紧张局势再度升级,国际油价大涨!

2024-01-30 17:54:43来源:
导读近期红海紧张局势再度升温,胡塞武装对油轮发动袭击,托克集团一艘油轮在亚丁湾被导弹击中,随后美军对胡塞武装发射反舰导弹。在中东紧张局...

近期红海紧张局势再度升温,胡塞武装对油轮发动袭击,托克集团一艘油轮在亚丁湾被导弹击中,随后美军对胡塞武装发射反舰导弹。

在中东紧张局势等因素推动下,国际油价26日升至近两个月高点,过去一周大涨逾6%。1月29日,国际油价高位震荡,截至北京时间29日19:00,布伦特原油价格在83美元/桶附近,WTI原油价格在78美元/桶关口附近。

建信期货能源化工高级研究员李捷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红海局势此前一度有所缓和,根据普氏船运数据,截至1月22日,通过红海和曼德海峡的船只数量达到40艘/日,为1月11日以来的最高水平。红海海域运输中的原油数量为2900万桶,较14日的1200万桶大幅增加,基本达到2023年同期水平。

如今油轮遇袭再度引发担忧,对此,李捷分析称,从短期看,地缘局势仍将主导油价,布伦特原油可能相对偏强。从中期看,地缘溢价消退后,油市或将再度面临供过于求的困境。

供应不确定性阴霾笼罩

过去几个月,胡塞武装虽然袭击过往商贸船只,但并未对石油运输产生太大影响。如今,载有俄罗斯燃料的油轮遇袭显然是一个不利信号,紧张局势升温对油市的风险愈发不可忽视。

虽然这艘油轮装载的是俄罗斯燃料,但与英国有关联。在国际海事数据库Equasis中,上周五遇袭的油轮“马林·罗安达”(Marlin Luanda)的管理方是一家位于伦敦的公司,名为 Oceonix Services,由全球最大金属和石油贸易商之一托克集团租赁。

这次袭击意味着,每天途径红海运往亚洲的300万桶俄罗斯原油和燃料中的一部分可能会面临风险。过去两年,尽管俄罗斯已因俄乌冲突受到西方制裁,但俄罗斯的石油出口对全球市场来说仍至关重要。

早在胡塞武装袭击“马林·罗安达”号之前,许多主流的国际船运公司都已经调转船头,全球约四分之三的顶级油轮运营商在上周五之前避开红海航线。不过,胡塞武装曾表示,途经红海的俄罗斯船只“不用害怕”。因此,至少在上周五油轮遇袭事件之前,运送俄罗斯货物的油轮似乎还是更愿意在红海航行。

但如果这种情况发生改变,对俄罗斯来说将是一个坏消息,对全球石油市场来说也可能造成潜在的供应问题。更高的石油运输成本最终将打击俄罗斯石油和燃料的出口价格。此外,如果大部分或全部油轮都必须绕道非洲,全球是否有足够的油轮也不得而知。

在红海局势风波难平之际,李捷分析称,成品油运输受到的影响大于原油,截至1月21日当周,红海海域成品油流量同比减少600万桶。近期地缘局势再度升温,加剧了成品油市场的紧张局面。此次托克遇袭的船只原定运输石脑油前往新加坡,袭击发生后石脑油现货价格已经有所上行。另一方面,俄罗斯24万桶/日加工能力的境内第炼厂Tuapse上周遭乌克兰空袭,同样推升了石脑油以及柴油价格。

短期仍供大于求

从短期看,红海局势的不确定性将继续影响油市,短期内油价可能大幅波动,但中长期影响有限,供需基本面至关重要。

从需求看,国际油价仍有一定支撑。国际能源署1月进一步上调了其对2024年石油需求增长的预测,预计2024年全球石油需求将增加124万桶/日,比之前的预测增加18万桶/日,总需求平均为1.03亿桶/日。欧佩克对2024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的预测维持不变,仍为增加225万桶/日。在全球经济复苏的推动下,欧佩克还预测2025年全球石油需求会继续“强劲增长”,将增加185万桶/日。

供应层面,2022年底以来,尽管欧佩克+实施了一系列减产措施以支持市场,但对油市的影响趋弱,欧佩克+减产已经出现一丝裂痕。去年11月底,欧佩克+同意额外自愿减产,总减产量达到220万桶/日,以支持石油市场的稳定与平衡,但其中大部分是此前减产措施的延续,新的减产量仅为90万桶/日左右。此外,配额遵守情况不稳定一直是欧佩克长期面临的一个问题,沙特经常调节自身的原油产量来弥补,但现在,沙特的原油产量已经是十多年来的最低水平。

不过,由于沙特等国对高油价仍有需求,接下来大概率仍将尽力继续减产。欧佩克+可能会在未来几周内决定4月及以后的石油产量水平,在2月1日举行的部长级小组会议上就下一步产量政策做决定还为时过早。

李捷对记者表示,欧佩克去年12月的减产计划遭到部分非洲国家的反对,安哥拉也宣布退出欧佩克,短期内沙特再度联合其他成员国实施新的减产计划难度较大,后期可能以沙特自行减产为主。

今年油市仍面临供应过剩担忧。从全球来看,包括美国在内的多个非欧佩克国家供应强劲,也增加了出现原油供应过剩的可能性。在去年第四季度油价下跌近20%背后,来自美国及其他国家创纪录的供应抵消了欧佩克+减产措施和强劲燃料需求的影响。

不过,长期来看油市仍面临供不应求的隐忧。西方石油公司首席执行官Vicki Hollub表示,短期内,石油市场倾向于供过于求。2025年及以后,供需不平衡可能还将出现,但届时全球石油市场将从短期供应过剩转向长期供应短缺。Hollub解释称,在20世纪下半叶的大部分时间里,石油公司发现的原油储量大约是全球需求量的5倍,但近几十年来,这一比例大幅下降,目前约为25%。由于对原油的勘探活动将滞后于需求增长,从2025年起,全球或将出现原油供应短缺。

红海局势暂对能源通胀影响有限

从近期不断升级的局势看,短期内冲突各方很难达成协议。美国拜登的能源安全顾问Amos Hochstein表示,胡塞武装袭击红海商船对通胀影响有限,物流方面的成本压力大于能源等大宗商品,美国将继续采取行动。

整体而言,目前红海局势对通胀的影响暂时可控。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的“红海危机”不同于新冠疫情期间的“供应链中断”,对欧美通胀的直接冲击或相对有限。疫情期间从适航船员到码头工人均大幅减少,航运“一箱难求”,而当下运力缺口相对更小,运力的损耗仅在于运输时间的拉长,冲击相对弱化,而且会随着年后集运船只的落地而缓和。

此外,目前也没有明显供给缺口。新冠疫情冲击下,中国等部分国家生产的停滞是全球供应链紧张的部分原因。而当下,全球需求整体放缓,供给端产能则相对充足。截至2023年12月,花旗与美联储供应链压力较11月均不升反降。

展望未来,红海局势或难引发欧美“再通胀”。赵伟分析称,当下红海危机对欧美通胀的冲击主要有两条传导链条。

一是油运对CPI能源项的拉动,进而通过生产端向其他商品与服务传导。但目前,油运船只绕行比例较低,即使在全部绕行的假设下,仅会对欧洲进口亚洲的三成原油带来5美元/吨的拉动,环比拉动CPI约0.21个百分点。对能源自给率高达7成的美国几无影响。

二是进口商品对CPI工业制品的拉动,当前欧美对亚洲进口依赖度较高的品类以高附加值产品为主,运费占比较低。综合来看,即便不考虑进口替代,全额承担上升海运成本的欧美通胀被推升的环比幅度或低于0.08个百分点。

但未来需要警惕的是,霍尔木兹海峡问题一旦升温,能源供给缺口的扩大或显著提升欧美的“再通胀”风险。截至2023年上半年,占全球石油消费20%的石油均经过霍尔木兹海峡运出,占全球消费26%的液化天然气(LNG)同样需要通过霍尔木兹海峡。

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如果中东紧张局势升级为更大地区冲突,导致原油无法从霍尔木兹海峡流出,那么能源供应将面临巨大风险。高盛甚至警告称,如果霍尔木兹海峡运输中断,全球油价或将翻倍。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