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聚焦>疫情资讯 >内容

What?如意甘肃美颜“绿”镜里“沙”都没有_甘肃

2023-08-01 17:30:14来源:
导读 原标题:书写防沙治沙的甘肃答卷 ——我省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夏日太子山绿意盎然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陈...

原标题:书写防沙治沙的甘肃答卷

——我省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夏日太子山绿意盎然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陈世豪

夏日太子山绿意盎然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陈世豪

武威市石羊河林业总场红崖山分场农田防护林 武威市林草局供图

武威市石羊河林业总场红崖山分场农田防护林 武威市林草局供图

张掖黑河水域的白天鹅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张旭

张掖黑河水域的白天鹅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张旭

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王将

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王将

宁县盘克镇前渠村群众在苗林地务工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李纲陵

宁县盘克镇前渠村群众在苗林地务工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李纲陵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洪文泉

盛夏时节,绿染大地。

打开卫星地图,一道郁郁葱葱的绿色林带从河西走廊延伸至陇东山野,宛如一道“绿色长城”。

“三北”防护林工程——这个世界历史上建设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四十多年来一直默默守护着陇原山川,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近年来,甘肃深入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紧扣建设西部绿色生态屏障,以扩大林草资源总量、提升森林质量为重点,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科学开展国土绿化,重点区域生态状况持续向好。

陇原大地绿意盎然,一幅生态保护修复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矢志不渝 守护绿色家园

甘肃省荒漠生态系统面积大、类型多,地形地貌复杂、生态环境脆弱。特殊的生态区位和脆弱的生态状况,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成为甘肃的必然选择。

炎炎烈日下,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的八步沙林场里,工人们正在忙着给梭梭林浇水。成片的沙枣、柠条等固沙植物交织在一起,顽强地抵抗着百米外的茫茫沙丘。

矢志不渝、拼搏奉献,科学治沙、绿色发展,正是眼前这些朴实如梭梭草的林草职工,秉承“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精神,一代代扎根大漠,持续创新治沙技术,让曾经黄沙漫天的河西走廊披上绿装。

以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为代表的甘肃治沙人,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传奇,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被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至今,河西走廊北部风沙前沿地带建成长达1200多公里、面积460多万亩的防风固沙林(带),470余处风沙口得到治理,1400多个村庄免遭流沙危害。

“近年来,甘肃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科学开展国土绿化,着力提升林草资源总量和质量。”省三北工程建设中心主任汪卫国介绍,全省以生态保护修复系统工程为主导的国土绿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三北”工程建设力度持续加快,河西走廊、陇东黄土丘陵、陇中黄土高原建设区生态治理与保护成效显著。

通过实施“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国家生态工程,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产生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陇原儿女坚守荒漠戈壁,用汗水浇灌绿色,将荒山变成青山,将希望变成现实。“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洁。”这是河西地区群众谈及“三北”工程和防沙治沙工作最直接的感受。

2017年至2020年“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行动”期间,甘肃“三北”工程完成营造林362.47万亩,其中人工造林93.14万亩,退化林修复42万亩,封育227.33万亩。

从“求数量”到“重质量”,从单一的防沙治沙到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三北”工程“科学绿化”实施意见的提出,对甘肃“三北”工程和大规模国土绿化工作指明新的方向。

全省各地积极响应,结合各地实情推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推进造林方式更科学,树种结构趋于优化,造林质量明显提升,全省造林绿化开始由数量为主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

定西市印发了《科学绿化实施方案》,大力实施“绿满陇中”行动,加大荒坡、荒山、荒沟、荒滩“四荒”绿化力度,整山系、整流域、规模化推进。

庆阳市出台《庆阳市推进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规划用2年时间完成国土绿化100万亩。

从造林情况看,各地近几年甘肃造林绿化工作扎实开展,森林面积和质量不断提升。

“科学绿化”方案实施以来,甘肃“三北”工程完成营造林132.95万亩。工程涉及陇中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祁连山北麓水源涵养与生态保护修复、秦岭西段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石羊河中下游防沙治沙林草综合治理等项目,覆盖甘肃“三北”工程区10市(州)46县(区、单位)。

久久为功 筑牢生态屏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踏上新的征程,甘肃坚持高位推动、统筹城乡、规模治理、改革创新,将国土绿化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引导全社会形成爱绿植树护绿的国土绿化新局面。

在甘肃,每一片林都有责任人,政领导都有生态“责任田”。聚焦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底线性任务,积极构建保障有力、运行有效的林长制体系和工作机制,在“护绿”“增绿”“用绿”“活绿”上下功夫。

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省级双总林长,2名省委常委、8名副省长任省级林长,建立由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总林长的“双林长”工作机制和全域覆盖的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责任体系,真正实现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的林长制改革新机制。

各地以“林长”为核心,明晰责任主体,划分责任权限,推进问责激励,政领导林草保护发展责任进一步压实。各级林长各负其责,自觉履职,积极协调解决林草改革发展各项问题。各地各相关部门强化部门协作,开展工作督查,主动公开信息,各项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不断建立和完善。

目前,以水定绿、量水而行、分区施策、适地适绿、质量优先、科学造林已经成为甘肃开展国土绿化的基本遵循。

“在哪造?”“造什么?”“怎么造?”“怎么管?”在科学推进重点生态建设项目的过程中,甘肃针对重点环节重点问题,一一找到科学可行的答案。

全省各地合理布局造林绿化空间,以宜林荒山荒地、未成林造林地、退化林地为重点,确保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国土三调”数据,坚决杜绝耕地造林绿化。

“以水定绿、量水而行,科技支撑”,各地依据项目区降水量、土壤、气候及立地条件等因子,差异化设计造林密度、整地方式、栽植模式及抗旱技术,提高造林质量。

在林草部门的指导下,各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培育乡土树种,苗木质量明显提升:

庆阳市组织实施“再造一个子午岭”提质增效工程,完成营造林82.6万亩,提质增效157.37万亩;

临夏州实行整山系整流域一体治理,在城镇面山、公路沿线、河库两岸等重点区域规模造林104.36万亩,公路绿化3232公里;

酒泉市紧扣“三沿一部”,完成铁路、公路、景区景点沿线绿化1266公里,城乡接合部绿化7.25万亩;

武威市坚持“南护水源、中保绿洲、北固风沙”,山区、灌区、沙区一体系统治理、源头治理,集中营造林54.48万亩,以南部山区水源涵养林、中部绿洲农田防护林和北部沙区防风固沙林为基本框架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生态保护修复架构基本形成。

造林三分功,护林七分力。

全省启动多个科学绿化试点县,组织开展土地类型、水资源承载力分析、气候等因子调查,编制科学绿化试点方案,探索科学绿化模式经验。

全省林草系统指导“三北”地区开展退化林草修复调查工作,依据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数据和“国土三调”成果,摸清全省退化林草底数、分布情况、退化成因及退化程度,首次建立了我省“三北”工程退化林草数据库和图形库,为精准修复改造退化林草夯实基础。

为了提升专业技术人员能力水平,甘肃定期举办“三北”工程营造林及退化林修复改造技术培训、荒漠化防治和防沙治沙技术培训,召开作业设计评审暨交流研讨会,进一步提高重点项目综合治理、系统治理和退化林草修复技术水平。

勇担使命 续写绿色奇迹

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是甘肃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随着“三北”防护林体系的纵深推进,甘肃已经建成以农田林网为主的百万亩农田防护林,创建高标准农田项目,走生态改观、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努力打造绿色宜居的生态新农村。

依托越来越丰富的绿色资源,全省各地积极尝试培育森林旅游、休闲、康养等新兴业态,以林业多功能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全域旅游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了“国家有投资、生态得修复、农民有收益”。

“我们必须认识到,‘三北’地区仍然是我省生态系统最脆弱、生态灾害最集中的区域,工程建设进入‘啃硬骨头’阶段,造林成本不断增高,山区、沙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等生态脆弱区造林种草难度持续加大。”汪卫国说,我们将全面落实国家总体规划,保证工程建设的连续性、完整性,建立“国家主导、社会参与、税收调控、企业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科学推进“三北”工程。

今年一开春,国家林草局三北局和甘肃省林草局先后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酒泉、张掖、金昌、武威、白银、平凉、庆阳等市的“三北”工程现场调研,深入分析研究制约国土绿化的困难问题,共同探讨推进科学绿化的对策措施,形成专题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探索我省“三北”工程监测评价工作机制,建立监测评价标准,制定科学、适用的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省三北工程建设中心携手省治沙研究所、省林科院,开展甘肃省民勤县荒漠生态效益监测项目、环县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生态效益监测项目。

为科学掌握我省河西走廊部分农田防护林退化情况,以及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生态恢复成效情况,省三北工程建设中心联合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三地质矿产勘察院,在金塔、古浪、瓜州等县开展“河西走廊农田防护林退化程度遥感监测与评估试点”和“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生态恢复遥感监测与评估试点”工作。

为不断加强“三北”工程项目管理,提高专业人员管理能力,省三北工程建设中心结合“荒漠植被快速恢复技术”“沙尘天气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管理”等重点课题,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技术培训,不断提升学员思想观念、能力素质和工作效能。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甘肃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扎实推进祁连山、河西走廊等区域科学绿化,抓好河西走廊天然林草植被的封育封禁保护,确保沙源不扩散,实现河西“生态走廊”目标,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黄土高原综合治理,调整林种树种结构,提升林分质量和林地综合效益,制定技术标准,指导各地因害设防科学规范开展农田防护林建设。

时下,“三北”工程带给甘肃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愈加明显。广袤的陇原大地上,绿色的梦想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甘肃日报)

相关新闻:巍巍祁连焕新颜

壮丽祁连 祁连山管护中心供图

壮丽祁连 祁连山管护中心供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范海瑞

祁连山地处甘肃、青海两省交界,是黑河、石羊河和疏勒河水系的主要水源涵养地,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维护西部生态安全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誉为河西走廊的“生命线”和“母亲山”。

盛夏,正是祁连山最为绚丽多姿的时节。走进绵绵祁连,青山披绿,绿草如茵,山花烂漫,山林间霞雾缭绕,流水潺潺,令人心旷神怡。

绿色屏障

在位于山丹马场南端的平羌口,大片的原始森林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的绿色“地毯”从山下到山上连绵不断,蓝天白云之下,绿水青山相映,美不胜收。

山丹马场是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二级企业,总面积329.36万亩,其中林地71.19万亩,草原188.19万亩。

近年来,山丹马场联合省市有关部门新建资源管护站及防火检查站6处,实施森林病虫害防治6912亩,鼠害防治9750亩,更换林带护栏21600米,种植青海云杉4873株,补植柠条59760株,补植补造0.21万亩……

山丹马场主动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9万亩,健全了森林“三防”体系,有效保护了水源涵养林。区域内林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6.56%,区域内活立木总蓄积量逐年增加。

草原保护方面,先后实施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祁连山黑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态保护修复、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植被恢复等项目,完成草原围栏21.32万亩,退化草原改良33.92万亩,人工饲草地种植20万亩,草原病虫鼠害防治65.15万亩,牧草生长结构得到了改善,有效地遏制了草原退化。

为维护草原长期健康,山丹马场建立企业内设机构性质的草原监理站,加强草原监管力度,落实禁牧休牧、轮区放牧制度,控制草场载畜量,有效保护了祁连山马场段生态环境。经过不懈努力,草原植被盖度达到85.36%,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持续修复,许多罕见的野生动物也频频出现在保护区内。

长效保护

祁连山山丹马场段的美丽蜕变,正是巍巍祁连绿色蝶变的缩影。

在位于肃南县大河乡松木滩村九个泉矿区,山沟里草木葱茏,昔日矿区的印记已经几乎找不见踪影。“通过近几年的整治,原矿区地段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祁连山修复保护取得显著成效。”肃南县自然资源局干部罗英文说。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现有面积1.99万平方公里,其中张掖段面积1.52万平方公里(含中农发山丹马场),占保护区总面积的76.4%。近年来,张掖市不断健全常态化长效化保护体制机制,完善“天、地、空”一体化监管体系,巩固提升祁连山生态保护治理成效,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并作为2022年度生态环境领域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市受到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2021年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考核张掖排名全省第一,获“优秀”等次。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位于张掖市,近年来,中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开发和保护的关系,不断强化监管责任,采取有力措施,持续推进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

祁连山管护中心持续强化整治区域监督检查,确保辖区内生态环境问题得到彻底整治,积极配合国家部委、省市县相关部门开展各级各类督查检查及“回头看”活动30余次,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相关责任主体单位进行整改,严防辖区生态环境问题反弹和二次破坏。截至目前,346个生态环境问题已全面完成现场整治任务,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日臻完善。

2019年以来,祁连山管护中心在做好生态环境整治、保护区体制理顺、自然资源管理等工作的同时,全面完成了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任务,并顺利通过国家终期评估验收。通过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信息化巡护监测体系、国家公园标识系统建设等重点建设项目持续推进,综合能力明显增强,管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智慧祁连

祁连山管护中心以“看得见、管得住”为目标,以林地“一张图”数据库为基础,从数据、应用、技术、终端等多个角度,持续完善和优化智慧祁连山大数据应用平台,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在资源管理、森林草原防火、生态监测、综合业务等方面的应用,全面提升保护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在资源管理方面,及时更新森林资源动态变化数据库,建成了智能化巡护监管信息系统,自然保护区内森林草原防火视频监控塔建设规模已达97个,有效监控面积达到60万公顷,基本覆盖了保护区的重点火险区域。

在安防监控方面,对纳入国家公园的135个资源管护站进行了监控专网建设,有8个保护站已对入山道路、沟口、牧道进行了智能卡口管理和视频实时监控,初步实现了区域内局、站、点、重要卡口、道路之间的互联互通、远程定位、远程可视化操控和远程监督监测,提高了资源监管的能力和手段。

在生态监测方面,构建祁连山“三线五级”生态定位观测网络体系,为祁连山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购置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4架、旋翼无人机30多架,利用无人机开展辅助巡护作业,有效提升了监管能力。

在综合业务方面,开发建设了机关、保护站、资源管护站协同办公自动化系统,机关和各保护站的文件签发、资金计划、考勤管理、出差管理等工作已全部实现无纸化办公和痕迹化管理,工作效率成倍提高。

如今,祁连山下,千里河西,“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祁连山”的共识已经扎根人们的心中,依法保护祁连山生态环境的力度不断加大,规范管理进入常态化,信息化手段普遍应用,人为活动得到了有效控制,森林草原野生动物等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一座蓝天碧水、草木葱茏、鸟语花香、鹿鸣豹跃的壮美祁连山,正如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屹立在我国的西部。

满目苍翠子午岭

正宁县调令关子午岭风光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吕赟

正宁县调令关子午岭风光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吕赟

子午岭大凤川林场工人在为油松幼苗除草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俄少飞

子午岭大凤川林场工人在为油松幼苗除草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俄少飞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安志鹏

子午岭地跨陕西、甘肃两省,处于黄土高原腹地,其甘肃段位于庆阳市东部,横跨华池、合水、宁县、正宁4县,总面积739.16万亩,其中林地面积583.48万亩,森林覆盖率72.17%,森林蓄积量1749.65万立方米。林区物种丰富,有木本、草本植物1284种,野生动物284种。

为了守护好这块宝贵的绿色资源,从1955年起,我省设立专门机构进行保护和管理。2018年6月,甘肃省子午岭林业管理局成立,并设华池、合水、宁县、正宁四个分局,下辖26个国有林场和1个中湾林科所,管理体制更加完善。

近年来,庆阳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紧围绕构建庆阳绿色生态安全屏障这个目标,抓保护、抓绿化、抓提升、抓封育,扎实开展子午岭林草植被封育封禁保护和生态修复,全力守好巍巍青山、涵养高原“绿肺”。

抓保护 林草资源“丰”起来

庆阳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庆阳市禁牧条例》实施之前,各地牛、羊大抵以放牧为主,对子午岭林缘区林草植被造成威胁。

2017年10月1日,《庆阳市禁牧条例》正式颁布实施,成为庆阳首部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自条例实施以来,严厉打击了各类违法放牧行为,对子午岭林区形成了有力保护,构建起了庆阳禁牧工作长效机制。

随着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的实施,覆盖庆阳市、县、乡、村四级林长组织体系与“六级包抓”责任体系搭建完成。子午岭通过落实“四定五包九抓”网格化管控措施,全面启用“互联网+森林草原防火督查”系统、防火码和林火视频监控,注重隐患排查和区域联防,持续强化护林防火工作力度,严守林地保护红线,不断加大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防治力度,积极组织开展破坏森林资源排查整治、生态环境问题排查、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回头看”等专项行动,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多年来,子午岭林区无重大森林火灾,同时有害生物成灾率、无公害防治率、种苗产地检疫率、测报准确率均优于指标,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庆阳市林草局局长李华峰说。

李华峰介绍,当地牢固树立“保护就是建设,管理也是发展”的理念,坚持“全面封禁、依法治理、引导扶持、禁建并举”的原则,大力实施封山育林项目,林场与乡镇、林区派出所联合管护,禁止垦荒、采伐、放牧等人为活动,不断促进子午岭天然更新,“十四五”以来累计完成封山育林4.6万亩。

抓绿化 生态容量“大”起来

庆阳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沟道、山坡、梁峁较多,宜林土地面积大。

2013年,着眼盘活闲置资源、扩大生态容量,庆阳市委、市政府启动实施“再造一个子午岭”工程,计划利用7年时间,完成造林抚育700万亩。

“这个面积与子午岭在庆阳境内的面积相近,‘再造一个子午岭’由此而来。”李华峰解释说。

截至2020年底,庆阳市共完成造林抚育730.85万亩,其中子午岭4个林管分局完成101.23万亩,“再造一个子午岭”的目标初步完成,全市森林覆盖率超过26%。

盛夏时节,漫步庆阳乡村,昔日的荒山披上了绿装,庄前屋后的地变成了别致的绿植景观,道路两旁的香花槐、塔柏等构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再造一个子午岭”工程圆满收官后,庆阳市紧接着启动了“再造一个子午岭”提质增效行动,充分挖掘未利用地、难利用地、林中空地等土地资源,打破林场之间界限,整合各类工程项目及全局所有宜林地块、人力、物力和技术力量,推行“一盘棋”造林绿化模式,全力打造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样板区。

同时,甘肃省子午岭林业管理局26个国有林场整流域、整山头、整沟道治理,按照“针阔叶齐头并进、乔灌木共同发展”原则,大力营造针阔乔灌混交林,进一步扩大了生态容量、改善了林分质量,有效提升了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抓提升 林分质量“高”起来

日前,合水林管分局组织工人搬运树苗、挥锄挖土、扶苗填坑、培土压实,对马莲河流域成林后达不到有林地标准的林区积极实施了森林抚育项目。抚育过程中,对不影响林木生长的灌木予以保留,维持原有生态系统,促进林木健康生长,同时科学调整林分密度,增强林木对病虫害的抗性,进一步改善林分质量,使森林生态系统更加稳定。

李华峰介绍,在子午岭林草植被封育封禁保护和生态修复中,庆阳市统筹森林抚育、退化林分改造、森林经营等生态修复项目,大力实施森林质量增效行动,不断优化森林结构,持续促进林木健康生长,努力建设更加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针对林分密度大、森林生态系统脆弱、森林结构单一、抵抗病虫害能力弱的林区,当地积极实施国家森林经营试点项目,主要采取以定株、间伐和补植为主,以人工促进更新、保护幼树、折灌、修枝、管护、封育、预防病害等为辅的综合措施,实现了人工油松中龄林年生长量显著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加,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

针对残败次生林、退化林,按不同类型、不同区域制定有针对性的改造措施,科学有序推进退化林分修复。“十四五”以来,庆阳市共完成退化林分修复改造24.65万亩,森林结构和林分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对人工幼林、中幼林进行抚育改造,共完成森林抚育项目13万亩,主要采取除草、松土、修枝、抚育等措施,极大地促进了林木生长,改善了林木组成和品质,提高了森林生产力。

李华峰表示,在子午岭林草植被封育封禁保护和生态修复中,庆阳市将继续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积极开展森林抚育和低质低效林改造,培育健康、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稳步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多种效益。

民勤:人进沙退保绿洲

民勤红崖山水库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奉乾

民勤红崖山水库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奉乾

武威市干部群众在民勤县四方墩生态林基地开展造林活动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奉乾

武威市干部群众在民勤县四方墩生态林基地开展造林活动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奉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奉乾

从水草丰茂的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到水天一色的红崖山水库,从绿意盎然的沙漠生态林基地到碧波重现的青土湖,夏季的民勤绿洲草木葱茏,满目翠绿,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

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全县总面积1.59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占88.18%,处于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北方防沙带”的中心,是河西走廊乃至西北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生态区位特殊。

精心管护促生长

近日,记者在四方墩生态林基地看到,“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13个绿色大字,格外醒目。连片成带的梭梭林迎风挺立,吐翠绽绿,如同沙漠“卫士”,守护着附近的村庄和农田。

位于民勤县昌宁镇西北方向的四方墩生态林基地,与巴丹吉林沙漠的东侵部分接壤,区域内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戈壁纵横交错,是民勤风沙口之一。

“开车要小心一点,不要碾着梭梭苗。”

“浇水要仔细,不要漏苗,要把树坑给浇满。”

……

这位紧跟运水车,不停“唠叨”的男子名叫杜为成,是民勤县红砂岗林业工作区站站长。已在防沙造林岗位上辛勤工作32年的他,视眼前这片沙漠里的每一棵梭梭为珍宝。

“前面那一片梭梭都是10年前栽的,平均高度达1.7米,因为平时管护及时到位,长势非常好,已经成为防风固沙的‘排头兵’。现在正在浇水的梭梭是今年春天全市干部职工义务栽植的,这段时间是梭梭成活的关键期,我们必须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杜为成说。

“三分造,七分管”,林木管护是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的关键所在。今年以来,民勤县加强林区树木管护力度,15.8万亩新建人工林已浇水3次,用车(水罐车)达21750台次,用工量达8.7万人次。定期开展林区巡护和病鼠害防治工作,提高造林成活率。此外,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林长制工作,切实筑牢林区资源保护安全屏障。

战风斗沙保绿洲

6月17日,是第29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当天,民勤县昌宁镇干部群众扛起铁锹挺进四方墩生态林基地,开沟、铺草、埋压、整格,在连绵起伏的沙丘上铺设防风固沙草方格。

见到许梅香时,她正和同伴一起为梭梭苗浇水。随着运水车缓缓前行,汩汩清水不断喷出,一个个树窝都被灌满了水。

今年47岁的许梅香是昌宁镇昌宁村村民,从她记事起,父老乡亲们抗击风沙的脚步就从未停歇过。

“每年春秋两季压沙,春季大规模植树造林,夏秋季树苗浇水、修剪、管护,我们都全程参与。”已成为治沙造林行家里手的许梅香告诉记者,随着梭梭林面积逐步扩大,过去四方墩一带光秃秃的沙地,如今都变成了生机盎然的绿洲,越来越多的农田得到了保护。

一部民勤志,半部治沙史。1950年春天,民勤县拉开了抗击风沙的帷幕。70多年来,民勤人民坚持不懈与风沙抗争,开展了大规模的压沙造林行动,先后涌现出全国治沙模范薛万祥、治沙英雄石述柱、全国绿化获得者马俊河等先进典型,锻造形成了“勤朴坚韧、众志成城、筑牢屏障、永保绿洲”的民勤防沙治沙精神。

近年来,在积极开展大规模义务压沙造林的同时,民勤县不断探索创新治沙造林多元投入机制,培育发展“互联网+”、众筹治沙、义务认领治沙等公益治沙平台,建立“四方墩”和“飞蚂蚁”等公益林基地26个,吸引全国各地志愿者义务治沙造林10万亩,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荣获首批全国“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称号,民勤成为全国重要的防沙治沙宣传教育基地。

持之以恒筑屏障

“三北”工程实施以来,民勤县按照“绿洲外围封禁保护、沿沙区域治沙造林、绿洲内部综合治理”的思路,不断创新政策措施、技术模式和管理机制,持续开展大规模压沙造林和国土绿化行动,坚持系统治理、规模推进,稳步建立了“阻、固、封”相结合的防沙阻沙防护林带,全力构筑绿洲生态安全屏障。

民勤县强化科技支撑,积极与中国林科院、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等科研单位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大力推广“草方格沙障+落水栽植沙生植物”“工程固沙+退化林修复”等治理模式,在青土湖、老虎口等区域建成防沙治沙示范区9个。

一手抓防护林体系建设,一手抓林木植被资源保护。近年来,民勤县先后制定出台一系列符合当地实际的政策和办法,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群众承包治理沙漠、发展沙产业,建立健全林木管护网络体系和护林组织,形成专业和民间相结合的护林网络体系。

“三北”工程的实施,有效推动了民勤生态建设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民勤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230万亩以上,其中压沙造林103万亩以上。封育天然沙生植被325万亩以上,在408公里的风沙线上建成长达300多公里的防护林带,全县森林覆盖率由20世纪50年代的3%提高到现在的18.28%。青土湖、老虎口、龙王庙、西大河等风沙口得到有效治理,全县长期存在的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民勤县委李万权表示,民勤县将依托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科学推进防沙治沙工作,稳步扩大绿化面积,突出抓好沙区植被保护、防沙治沙成果巩固、造林绿化提质增效、林草产业培育等工作,为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贡献民勤力量。

古浪:久久为功缚沙龙

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在管护树苗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奉乾

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在管护树苗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奉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奉乾

盛夏,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的古浪县八步沙林场,挂满果实的柠条随风摇曳,梭梭、红柳、沙拐枣、大蓟等沙生植物长势旺盛,高大粗壮的榆树在微风中沙沙作响……昔日寸草不生的沙海,如今草木葱茏,绿意盎然,处处皆景。

攻坚克难护生态

“近年来,我们新治理沙漠7.3万亩、栽植各类苗木1100多万株。”71岁的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说,经过多年持续治理,古浪县风沙线向北推移了近20公里,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好了。

八步沙林场三代治沙人,是古浪县治沙群体中的代表。几十年来,治沙造林早已成为古浪人的自觉行为,每年的大规模义务压沙植树活动从未间断过。

古浪县地处河西走廊东端,祁连山北麓,境内山、川、沙各占三分之一,是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三区四带”中北方防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北部风沙线长达132公里,有重点风沙口20多个,沙化面积238.9万亩,沙化土地、流动沙地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31.3%和10.9%,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自“三北”工程实施以来,古浪县坚持“南护水源,中保绿洲,北治风沙”的生态建设方针,突出“节水、治沙、造林、防污”四个重点,坚持山、川、沙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科学谋划,积极争取项目实施,牢牢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县绿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截至目前,古浪县累计完成人工造林97.55万亩,封山(沙)育林(草)120.05万亩,退化林分修复11.1万亩,草原补播改良25.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2.75%,防沙治沙进入了历史上规模最大、进度最快、效果最好、群众参与度最高的时期。

绿进沙退好风景

6月19日,是八步沙林场集中开展夏季苗木管护的日子。

上午9时许,郭万刚带领林场职工来到眼窝子沙区域。看着眼前一望无际的林海绿地,老人感慨万千:“真的太不容易了,谁能想到当年风沙肆虐的荒芜之地,变成了生机勃勃的花海,成了旅游打卡地。”

筑土、整枝、修剪……林场职工分工明确,干劲十足。郭万刚挥动着手中的绿化剪,动作轻巧熟练。随着“嚓、嚓、嚓”的脆响,一根根枯枝被剪断,原本长势杂乱的树木,变得整齐又美观。

不远处,一辆辆运水车沿着环林路驶向林区腹地。八步沙林场副场长贺中强正带领职工进行今年以来的第二轮浇水作业,他们逐一修整树穴,然后仔细对接水管,再对准树穴精准浇水。阳光下,一个个灌满水的圆形树穴,远看如同一枚枚榆钱,整齐地撒落在大地上。

八步沙是古浪县北部的一个风沙口,“一夜大风沙骑墙,早上起来驴上房”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为了保护家园,20世纪80年代初,郭朝明等6位村民义无反顾挺进八步沙,以联产承包形式组建集体林场,承包治理7.5万亩流沙地。42年来,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接续奋斗,在八步沙、黑岗沙以及古浪县北部沙区完成治沙造林28.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43万亩,栽植各类沙生苗木6000多万株,以愚公移山精神生动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的绿色篇章。

接续奋斗谱新篇

在“三北”工程实施过程中,古浪县明确目标责任,落实项目目标责任制,促进形成了各部门、各单位和乡镇分工协作,全社会、各行业协同共建的良好局面。

引进激励机制,采用项目招投标制和苗木供应合同制,保证绿化质量,并最大限度节约造林费用。加强工程监管,制定“三北”防护林工程技术规程,切实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强化资金管理,防止挤占、挪用项目资金,保证资金合理使用和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完善激励机制,鼓励个体承包造林,发展民营林业,目前全县已有60多户企业承包治沙面积50多万亩。以“以奖代补”的形式,根据造林成活率兑付建设资金,使工程质量同群众的切身利益挂钩,提高了广大群众参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古浪县‘三北’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古浪县政协副、林草局局长季玉有介绍,古浪县基本上控制了132公里长的风沙线,初步治理了八步沙、明沙咀、黄沙梁等20多个危害比较严重的内陆沙丘和重点风沙口,保护了沙漠前沿792个村庄、70多公里铁路、170多公里公路,20多万亩农田免受风沙侵袭,有效遏制了风沙危害;保护和扩大了森林资源,古浪县南部山区水源涵养林面积已达到20多万亩,水源涵养功能显著提高;通过经济林培育,林副产品加工、林网更新采伐、沙生植物平茬复壮以及沙产业开发等,农民在林果业、种苗业、加工业、服务业及旅游业等方面得到了实惠,直接经济效益年均超过400万元。同时,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以工代赈方式大量使用当地农民工,累计发放劳务报酬8000多万元。

“我们将发扬‘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继续加大防沙治沙和植树造林工作力度,不断提升林区管护水平,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把治沙造林这项崇高的事业坚持下去,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家园。”郭万刚说。

景泰:绿野千顷入画来

景泰县改良后的盐碱地里种植的辣椒生长旺盛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彭雯

景泰县改良后的盐碱地里种植的辣椒生长旺盛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彭雯

景泰县西北部处于腾格里沙漠南缘地带,人们数十年如一日地在这里植树造林、防沙治沙,筑起了一道绿色长城。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彭雯

景泰县西北部处于腾格里沙漠南缘地带,人们数十年如一日地在这里植树造林、防沙治沙,筑起了一道绿色长城。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彭雯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彭雯

从景泰县城出发,一路向西北而行,就进入了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地带的大咀子封禁管护区。

眼前,绿意盎然的田地成片,枝叶繁茂的树木成林,数十年光阴间筑起的绿色长城,不仅有效阻止了沙漠的南侵,也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无限生机。

景泰县地处黄土高原与腾格里沙漠过渡地带和甘肃、宁夏、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地带,是甘肃生态屏障的北大门。近年来,景泰县践行“两山”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着力推进国土绿化,打好防沙治沙阵地战,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荒漠化治理成效斐然。

植绿治沙 荒漠成林海

“这株柠条发了新芽,算是种活了!”苏万红蹲在一株几近干枯的柠条幼苗前细细端详,底部新长的几片绿叶让他格外兴奋。

苏万红是景泰县治沙试验站一名有着30多年治沙经验的工程师,他对这里的每一棵树、每一株苗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原来这里都是荒漠。建立管护区后,我们种草、种树、种沙生灌木,这里一点一点绿了起来。”苏万红说。

大咀子封禁管护区始建于1999年,位于甘武铁路大咀子车站以南,总面积5483亩,是景泰县沙区治理开始最早、治理效果最好的管护区之一,2013年被列入景泰首批符合封沙育林技术规程的沙生灌木区。

20余年来,治沙试验站在管护区从采用草方格集中连片固定流沙,到人工造林或模拟飞播造林,栽植柠条、花棒、沙蒿等灌木,管护区内植被逐年增加,天然植被逐渐恢复,植被覆盖度目前在45%至70%之间,不再是过去黄沙漫漫、寸草不生的景象。

景泰人的治沙行动,不只体现在管护区里。在景泰县境内的甘肃、内蒙古边界线上,一排排树苗扎根荒漠、迎风矗立,滴灌管带纵横交错,精心呵护着每一株树苗。

“这是今年新种的省界林,选用的是耐寒、耐旱、耐盐碱的国槐、沙枣、柠条等乡土树种,乔灌草混种,形成网格化,浇灌的是景电二期工程的水,确保栽一株活一株、造一片成一片。”景泰县治沙试验站站长屈登岱介绍说。

近年来,景泰县相继建设了甘肃、内蒙古省界林23公里1710亩、甘塘至武威铁路林7公里200亩、景古县界林2.4公里497亩,有效抵御沙漠南侵。今年,景泰县依托国家储备林建设,将新建甘肃、内蒙古省界,景古县界林10公里1300亩,改造原有省界林17公里1350亩。

“十四五”期间,景泰县治理沙化土地35万亩,累计投入防沙治沙资金2.76亿元。截至目前,全县林地面积达50.71万亩,森林覆盖率3.97%。

科学治碱 荒地变良田

盐碱地是荒漠化沙化土地的主要类型之一。景泰县是黄河中上游重要的高扬程灌溉农业区,但由于地下水水位不断抬升,全县近27万亩耕地曾一度受到不同程度的盐碱化危害。

“夏季水汪汪,冬天白茫茫。”在景泰县草窝滩镇红跃村村民张明学的回忆中,村里的盐碱地什么都种不了,也什么都种不活,大块大块的地只能撂荒。

草窝滩镇三面环山,属盆地地形,下渗回流的农田灌溉水不断向盆地最低处聚集,红跃村等多个村子的土地近年来都开始盐碱化。全镇盐碱地总面积1.6万亩,占水浇地的24%,其中因碱撂荒面积达2770亩,盐碱化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生活。

为了遏制土地盐碱化扩大趋势,景泰县在草窝滩镇等盐碱地区实施了建设排碱渠等多项治理举措。

“盐随水来、盐随水去,兴建排水系统是综合治理盐碱地的关键与前提。利用排水工程可以降低地下水水位,排除土壤和地下水中的盐分,同时,还可以控制地下水水位,防止土壤返碱。”景泰县水务局高级工程师梁彦信说。

2017年,草窝滩片区实施治碱排水工程,共修建排水沟渠27.3公里,其中排水干沟4条、排水支沟18条、排碱水涵洞2.4公里,构建起了灌区完善的排水系统,从根本上解决了片区6.1万亩农田的盐碱化问题,排碱渠附近的耕地已逐步恢复种植。

张明学去年在自家改良后的地里种了十亩辣椒,卖了6万元,“今年还是种辣椒,只要地能种,不怕挣不上钱。”

“实践证明,排碱渠技术是适应于景泰县治理土壤次生盐碱化的一个费省效宏的实用技术。目前全县已开挖衬护排碱渠130余公里,覆盖草窝滩镇、芦阳镇、五佛乡、上沙沃镇等乡镇,保护了全县超20万亩的水浇地。”梁彦信告诉记者。

工程治碱、生物治碱、化学治碱,有机质提升、耐盐碱作物引进、利用盐碱回归水发展水产养殖,在治碱之路上,景泰县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创新。如今,全县耕地盐碱化有了明显改善,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产业治沙 添绿又生金

夏日,走进景泰县正路镇三墩村,沙地里生长的文冠果树枝繁叶茂、花开正艳,村民龚发辉和老伴儿正在采摘文冠果的叶子。

“文冠果芽茶今年行情比较好,一斤能卖到14元。”临近中午,龚发辉带着满满袋劳动成果到村文化广场等待商贩收购。

文冠果的叶子可制茶,果实可榨油,花朵可提取花青素,是集医药、生态、观赏价值于一体的树种。正路镇旱沙地面积大,种植其他农作物产出效益较低,但却适合种植耐贫瘠耐干旱且经济附加值高、生态效益显著的文冠果。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正路镇文冠果种植面积目前已超5万亩,大部分树木进入了盛果期,万亩文冠果种植基地已初具规模,全镇土地生产能力和劳动生产能力也随之明显提高。

“文冠果籽实平均每亩收入1600元,茶青平均每亩收入600元,花茶平均每亩收入500元,综合来看,种植文冠果平均每亩每年收入可达2700元,经济效益可观。”景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张举军告诉记者,大面积种植文冠果还兼具生态效益,不仅可以修复和改良土壤,还可以增加绿地和绿色屏障,起到防风固沙、改善气候环境的作用。

目前,景泰县文冠果种植面积约9.4万亩,主要分布在正路镇、芦阳镇、上沙沃镇、喜泉镇和寺滩乡等乡镇的干旱山区,还培育了多家文冠果加工企业,延伸了文冠果产业链。

“我们将坚持生态与经济效益并重,继续做好品种选育、加强栽培管理、强化科技应用、扶持加工企业等工作,稳步推动全县文冠果产业向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发展。”张举军表示。

目前,景泰县沙产业经营面积达8.66万亩,涉及人口2.68万人,有各类沙产业经营企业、专业合作社百余家,形成了苹果、梨、枸杞、红枣、文冠果、肉苁蓉等林果特色产业,景泰枸杞、龙湾苹果、条山梨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条山皇冠梨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

技术与产业共谋,经济与生态兼顾,在防治荒漠化的漫漫征程中,景泰持续不断向荒漠要绿色、要产能、要效益,绿色屏障构筑得愈发牢固,绿富同兴的画卷也在不断铺展。

金塔:沙里淘金产业兴

金塔沙漠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沙培西瓜长势正旺。金塔县委宣传部供图

金塔沙漠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沙培西瓜长势正旺。金塔县委宣传部供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董文龙 通讯员 卢玉

金塔县位于巴丹吉林沙漠和库姆塔格沙漠之间,干旱缺水,风大沙多,生态环境脆弱,是全省荒漠化和土地沙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在当地人的记忆中,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枯黄曾一度成为金塔固有的颜色。

近年来,金塔县大力实施国土绿化,森林覆盖率达到4.04%,绿洲内森林覆盖率达到26%,绿色在沙漠间渲染铺开,金塔县面貌焕然一新。

躬身尝试结硕果

翻开金塔历史,每一页都写满了人与沙漠抗争博弈的故事。一代又一代的金塔人民,用坚守和执着,让绿意在金塔大地上徐徐延伸。

每年春秋两季,金塔县干部群众都会自备干粮,带上苗木、工具,从四面八方拥向沙漠边缘、重点风沙口和戈壁荒滩,参与义务植树和风沙口治理已经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

几番磨炼,历经坎坷,金塔植绿人为荒漠化防治开出了一张“药方”:“南护水库、西北防沙、东治黑河、中保农田”,科学统筹规划,突出项目支撑,加大保障投入,全民动员参与,扎实推进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工作。

站在金塔县城西生态防护林的最高处瞭望:向西,是一望无垠的戈壁;向北,是绵延不绝的胡杨林,生机盎然。

一排排胡杨树间,铺满了黑色的输水管道。从主管道引出的“毛细水管”均匀地滴着水滴,源源不断地将水输送至树木根部。

面对常年干旱缺水的实际和防风固沙的重要任务,近年来,金塔县先后在鸳鸯池水库、解放村水库周边,利用滴灌技术开展大规模滴灌植树造林试验取得成功,随后将这一技术广泛应用于植树造林。

如今,金塔县推广滴灌造林面积逐年扩大,大片荒漠戈壁正在逐渐变为绿洲。

近年来,金塔县成功试验推广了戈壁客土造林、梭梭水钻栽植、PLA固沙、HDPE新型阻沙网沙障等多项治沙造林新技术,特别是滴灌生物治沙技术开创了全省先例,使林木成活率大幅度提高。

治沙,重在实效,贵在创新。金塔县先后采用砾石埋压、塑料方格固沙、仿真灌木固沙、生物固沙等多种方式,有效阻止沙丘流动,减轻风沙危害,35%的移动沙丘得到基本控制,18个危害最严重的风沙口得到有效治理。

2016年,金塔县面向全社会发起了“共植胡杨·共享绿色”公益行动。这一绿色时尚的植树造林行动,先后吸引了清华大学等6所高校在金塔县建立了“保护胡杨、绿色生态”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中国绿化基金会在金塔设立“全国胡杨公益保护基地”。截至目前,已建成主题纪念林30个,认种认养胡杨4万余棵。

点沙变“金”谋发展

如果说昔日的治沙是为了生存,那么今天的开发就是为了发展。

丰富的光热条件、广袤的戈壁沙漠,为金塔发展设施农业提供了无限可能。

盛夏时节,走进金塔县金塔镇营泉村沙漠腹地,排排温棚林立,金塔镇沙漠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就位于这个风沙口。

大棚内,西瓜蔓长在地膜覆盖的沙子上面,大小均匀的西瓜吊在半空中。金塔县农技人员研发的“沙培”技术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沙子透水性和透气性较好,但是营养不足,我们采取沙子加腐熟牛粪的办法,让沙地也能长出作物来,不仅有效利用了现有的沙漠资源,降低了种植成本,也对沙漠地区发展设施农业给出了技术方案。”金塔县农技中心技术员冒国伟说。

设施农业、果品采摘、观光农业……金塔镇沙漠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多种经营模式齐头并进,让育苗、温棚、养殖、沙漠旅游等沙产业焕发生机之余,也带动周边群众“造血式”发展,反哺治沙。

与沙共“舞”,添绿生“金”。在金塔,越来越多的人做起了与沙漠相关的“生意”。

走进金塔县大漠农林生态产业股份公司梭梭嫁接肉苁蓉基地,一棵棵迎风而立的梭梭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防风固沙屏障。工人们穿梭在连绵不断的梭梭林中,俯身刨挖沙土,不一会儿,通体淡黄乳白、长着“鳞片”的肉苁蓉就被挖了出来。

肉苁蓉为多年生寄生草本植物,生长于沙漠之中,因其有较好的补益功能,所以有“沙漠人参”之称,是中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目前,金塔县人工接种的肉苁蓉、锁阳产业基地规模达到13.77万亩,产品远销国内外。

自2012年至今,大漠农林生态产业股份公司用10多年的时间与沙漠“较劲”,已累计种植梭梭等沙生灌木林38.6万亩,累计接种肉苁蓉12万亩。

在沙漠里种树,不仅“降服”了沙害,也让沙漠里长出了“黄金”,达到了沙漠增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目标。

梧桐树高引凤栖

看好金塔县沙产业“钱景”的,还有大批建材企业。

在金塔县的沙漠腹地白水泉沙系,坐落着一座现代化的建材产业园。产业园里的10余家工厂,“吃”的是沙,吐出来的是建材。年可消耗流沙50万立方米,产蒸压加气块35万立方米、灰砖1.5亿块、商品混凝土40万立方米。

砂业建材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地地道道的“吃沙”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科技研发,这家企业的“沙蛋糕”越做越大。

来到公司的加工车间,只见经过混合、搅拌、浇注、静停、切割和高压蒸养等一系列的加工步骤,通过皮带运输机送到厂房里的沙子就变成了一块块混凝土砌块,等待发往新疆、内蒙古和周边市县。公司每年消耗的沙子在6万吨左右,产值过千万元,上缴利税100多万元。

“弱水环流”景区沙水共生,气势磅礴、规模宏大,黑河两岸沙连阡陌,山峦起伏。山、水、滩、沙共存,形成了罕见的大漠奇观。

原本寂静的沙漠,如今一派沸腾场面:沙漠探险、沙漠越野等新奇体验项目丰富多彩。

金塔县建成了沙漠森林公园、“弱水环流”等一批沙漠旅游景点,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多赢的目标,曾经的“不毛之地”变成了投资兴业的热土,一场“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凯旋曲正在谱写。

玛曲:黄河蜿蜒生态美

雨后的玛曲县阿万仓湿地 罗主索巴

雨后的玛曲县阿万仓湿地 罗主索巴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韦德占

盛夏时节,甘南玛曲。

黄河绿波荡漾、两岸层峦叠翠,广袤草原云蒸霞蔚、雾气氤氲。源自巴颜喀拉山的黄河,在此拐出了一个180度的大弯,形成了久负盛名的“天下黄河第一弯”。

黄河甘肃段干流全长913公里,而玛曲县黄河段干流总长433公里,约占甘肃黄河段干流的一半,径流量增加108.1亿立方米,占黄河源区总径流量的58.7%。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

近年来,玛曲县始终以上游担当之责守牢绿色底线,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切实筑牢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

治理:坚持系统思维 山水林田湖草沙协奏齐鸣

2021年,玛曲县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启动,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提升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功能为目标,统筹推进草原、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小流域生态保护修复等重点建设任务,实现“护山、保水、治湖、扩林、护草、固沙”一体化目标,推动玛曲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站在玛曲黄河大桥极目远眺,曾经满目疮痍的沿黄沙化带,如今绿意盎然、花开遍野。

“2022年至2023年,我们实施了玛曲县黄河沿岸阻沙林带建设试点项目,在黄河干流段河岸沙化带,建设河岸阻固沙林草带2.11万亩,在尼玛镇、欧拉镇、河曲马场等黄河沿线重点区域因地制宜进行连片治理。”玛曲县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马春林说。

随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草原生态系统修复、生态公益林建设、湿地保护等工程的实施,甘南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正在逐年改善,生态环境退化的趋势得以遏制,生态保护与建设取得重大成效,黄河径流量较10年前增加18.7%,水源涵养和生态功能得到有效提升。

“自去年全州启动‘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主题实践活动’以来,州县乡村四级联动、万余名政干部、群众共同参与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行动在玛曲常态化开展,进一步筑牢了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马春林说。

从分散治理到统一规划、科学治理,从干部带头到全民参与……甘南深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久久为功、驰而不息,让山水林田湖草沙“协奏齐鸣”。

保护:坚持科学施策 守护一河清水向东流

绿水逶迤,青山相向,草木繁盛,花鸟为邻。

玛曲,拥有可利用草场1245万亩,有着“亚洲第一天然牧场”的称号,是甘肃省唯一的纯牧业县。

曾经,玛曲草原上鼠患猖獗,沙丘纵横,牧草减产……最严重的时候,玛曲黄河沿岸有长约200公里的沙丘起伏,牧草稀疏,毒杂草遍地。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气候寒冷、植物生长期短、自然条件严酷等原因,可借鉴的沙化治理技术措施少,导致沙化治理难度大。”玛曲县草原工作站站长杨林平告诉记者,经过多年的试验、示范和总结,玛曲县探索出了一套适合当地的沙丘治理技术模式,即“整地+植灌+草方格+施肥+土质改良+人工种草+围栏”。

对于沙丘的治理,玛曲采取机械整地、栽植灌木、铺设草方格沙障、施肥、种植牧草、围栏封护及人员管护等综合措施进行治理。

“首先根据沙地分布情况,进行机械整地,栽植适生灌木树种,然后铺设草方格沙障,再种植垂穂、披碱草和燕麦等本土牧草,并施有机肥,形成灌草空间配置。”杨林平介绍。

玛曲多措并举,对已形成的沙化土地和黑土滩退化草地等进行重点治理,成效显著。

在玛曲黄河大桥北岸,2000多亩阻沙林郁郁葱葱。“这地方曾是高达10余米的沙丘。我们通过整治沙丘、覆土,种植灌木山生柳和一年生燕麦,多年生披碱草、早熟禾、紫羊毛,起到了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的作用,减少了入黄泥沙量。”玛曲县自然资源局高级工程师马建云介绍。

一度猖獗的鼠害,也是草场退化的原因之一。为了治理草原鼠患,相关部门四处探寻良方,积极探索无害化生物防治技术,防治方法也由过去单一的化学灭治,发展成为生物防治、生态治理和人工捕捉的综合防治措施。

在尼玛镇贡玛村,一支10人组成的专业“捕鼠队”正在开展工作。

“草原鼠害主要包括地上鼠高原鼠兔、地下鼠中华鼢鼠,地上鼠采用捕鼠夹进行诱捕,地下鼠采用弓箭进行灭治,我们平均每天能捕鼠800多只,捕到的鼠会进行1.5米深度的掩埋,并撒石灰粉,进行无害化处理。”捕鼠队队长杨自代说。

通过实施退牧还草、沙化退化草原综合治理、湿地保护与修复、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修复治理、草原鼠害防控等一系列生态保护工程项目,玛曲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玛曲草原向黄河补给水源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发展:以生态“含绿量”提升经济发展含金量

玛曲县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立足生态资源,将乡村振兴和文旅结合起来,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挖掘和开发文化旅游资源,构建旅游大格局。

近日,“甘青川陕宁”旅游景区联盟在玛曲县国家4A级旅游景区阿万仓湿地公园成立,为共创“甘青川陕宁”旅游景区黄金旅游线路,推动形成市场共拓、品牌共塑、资源共享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搭建了广阔平台。

“作为旅游景区联盟的倡导者, 我们将与兄弟县市友好协商、共同搭建‘大平台’,同向发力、共同打造‘大环境’,密切协作、共同推进‘大合作’,勠力同心、共同创建‘大品牌’,共同推动‘甘青川陕宁’旅游景区联盟行稳致远、五省区联盟区域文旅产业发展壮大。”玛曲县委主要负责人说。

玛曲县委主要负责人表示,玛曲县将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采取“旅游+”模式,深化文化旅游与现代农牧等生态产业的渗透融合,着力在延链、补链、强链上狠下功夫,加快构建“大生态催生大旅游、大旅游牵引大发展、大发展释放大效应”的生态产业体系。

“面向未来,玛曲将全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高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高地、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产业高地。”玛曲县委主要负责人说。

张掖:黑河欢歌绿两岸

在蓝天的映衬下,位于张掖市的黑河流域生机勃勃。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成林

在蓝天的映衬下,位于张掖市的黑河流域生机勃勃。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成林

张掖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内湖泊水平如镜、满眼绿意 甘州区委宣传部供图

张掖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内湖泊水平如镜、满眼绿意 甘州区委宣传部供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侯洪建

盛夏时节,位于张掖市肃南县的黑河上游沿岸,祁连圆柏郁郁葱葱,一群群岩羊穿梭在草地和山林间悠闲觅食。奔涌的河水涛声阵阵,回荡于山谷之间……这是张掖市推进以黑河流域为代表的水生态修复成果的生动剪影。

黑河发源于祁连山脉深处,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三省区,是我国第内陆河。从山谷中奔腾而下的滔滔黑河水,在河西走廊造就了大片湿地和绿洲,如一道坚固的“绿色长城”,锁住巴丹吉林沙漠南下的脚步。

近年来,张掖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深入推进黑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市水资源保护、水生态治理工作迈出坚实步伐。

生态修复 人水和谐

芦苇摇曳、水鸟嬉戏、树木葱郁……盛夏傍晚,张掖市区西侧的黑河两岸凉风习习,成为市民散步赏景的好去处。

1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乱石滩、采沙场,杂草丛生、粉尘漫天,黑河生态也因采砂遭到破坏。

为了彻底改善黑河两岸生态环境,2017年,张掖市对这里的19家砂石料场全部清退,再通过养护河滩、清淤疏浚和生态修复等举措,深入推进黑河流域综合治理。

“以前因为环境差,很少到这边来,现在这里一边是张掖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一边是芦水湾景区,景色怡人,成为我们散步休闲的好去处。”市民张松说。

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近万亩常青苗木储备林枝繁叶茂,以前戈壁滩上采砂形成的大坑通过引入黑河水后,如今湖光潋滟、碧绿如染。

张掖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精细化管理,积极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在黑河西岸条件差、水土流失严重的采石采砂区,通过人工修复的手段,开展大规模植树植绿活动,完成了城市主风向区的防护林建设工程,将昔日千疮百孔的黑河滩改造得郁郁葱葱。

“目前公园已栽植各类苗木近2000万株,疏浚水系22公里。”甘州区黑河林场场长蒲兴元说,随着黑河两岸生态的逐步改善,黑河甘州段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也在逐渐恢复。

今年1月,生态环境部公布2022年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在参加排名的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张掖市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全国排名第二。

系统治理 重塑底色

生态流量下泄监测数据一目了然、裸地植被恢复良好、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正在运行……这是记者在大孤山水电站看到的场景。

“黑河在青海祁连县向北拐了一个大弯后,流经肃南县95公里,沿途接纳了大大小小30余条支流。”肃南县水务局水政监察大队技术员李志说,随着近年来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向纵深推进,当地通过关停矿点、废渣清理和裸地绿化,现在黑河水质总体好转。

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也是黑河重要的水源涵养地。黑河流域是一个生态系统整体,只有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才能筑牢生态根基。

张掖作为全国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地区,规划实施13类75个项目,完成投资40多亿元,对山上山下、地上地下以及黑河流域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蜿蜒流淌的梨园河由南向北穿临泽城区而过,两岸芦苇、香蒲等植物茂盛生长,与岸边乘凉的居民、远处高低错落的楼房相得益彰。

梨园河发源于祁连山,是黑河最大的支流。以前河道周边随处可见废弃的砂石料和建筑垃圾,如今溪水潺潺,绿树成荫。

2020年,临泽县启动河流综合治理工程,在遵循河流自然形态基础上,通过设计草坪缓坡、疏浚河道、构造滩地和湿地等方式,满足人们亲水需要。

“经过生态环保治理后,临泽县建成水域面积1500多亩、绿化面积20平方公里,修复河道45公里,并配套建成4个休闲广场,5处亲水平台。”临泽县水务局规划设计室主任鲍虎章介绍。

“梨园河畔,河道修复按照河流自然形态恢复,鸭暖镇小屯村生态木桩、天然石护岸,可降解生态袋缓解河水冲刷强度……”临泽县水务局局长张福说,通过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进行生态修复,实现人水和谐共生。

今年6月,梨园河临泽段成功创建为省级美丽幸福河湖。

科学利用 点沙成金

茫茫沙地上,一串串葡萄幼果挂满枝头,葡萄酒文化旅游新业态迸发新活力;梭梭林下,肉苁蓉破土而出,孕育无限生机……在防风固沙护佑河湖生态环境中,张掖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齐头并进的发展新路子。

夏日炎炎,走进黑河北岸的高台县黑泉镇九坝滩枸杞种植基地,一排排枸杞树横竖成行,铺展到戈壁滩深处。时下正值枸杞鲜果采摘季,十几位采摘工熟练地轻拽果柄,颗颗枸杞便簌簌落入桶中。

九坝滩紧邻黑河北岸,属于高台县北部重点风沙区,基本都是盐碱地和戈壁滩。如何将这片土地变为“聚宝盆”?饱受风沙之苦的黑泉镇首先行动起来。

依托枸杞抗干旱、耐盐碱的特性,引进龙头企业,通过合理密植、科学管护等措施集中连片种植枸杞,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我们今年在九坝滩种了2890亩枸杞,通过标准化生产技术、育苗技术和灌溉技术,大幅度提高了枸杞果品产量和品质。”甘肃荣升枸杞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建成说,2022年干果产量达10万公斤,实现经济效益380万元。

从与沙博弈到与沙共舞,高台县坚持将向荒漠要效益与产业化防沙治沙两者并重。

近年来,看准沙产业的企业一个个纷至沓来:文冠果苗木育种专业合作社大面积推广种植文冠果林产品商品基地800亩,建立年产5吨文冠茶和50吨文冠果食用油加工厂各一处;甘肃共裕高新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建成万吨综合性气调库1座、“百果园”试验田100亩……

站在高台县大湖湾景区崇文楼上向北方眺望,成群的鸟儿掠过宽阔的水面,荡起阵阵涟漪。两岸“三北”防护林、梭梭林迎风挺立、绿锁黄沙,黑河水向下游继续奔腾。

如今,张掖市已实施“一园四带”绿化造林263.4万亩,治理退化草地608万亩,全市林草覆盖率达到28.74%,完成全省首笔35.1万亩造林碳汇交易,境内212条大小河流沟道和81座湖库纳入河长制管理范围,城乡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祁连壮美 千里河西展画卷

夏日的肃南县祁丰草原 郎文瑞

夏日的肃南县祁丰草原 郎文瑞

雨后的山丹马场云雾缭绕,景色秀美。王超

雨后的山丹马场云雾缭绕,景色秀美。王超

肃南县酥油口景区 脱兴福

肃南县酥油口景区 脱兴福

高台县黑河湿地公园 郑耀德

高台县黑河湿地公园 郑耀德

民乐县新天镇小堵麻景区 脱兴福

民乐县新天镇小堵麻景区 脱兴福

民勤县红崖山水库湿地 白发明

民勤县红崖山水库湿地 白发明

张掖市黑河流域成为候鸟栖息繁殖的乐园 马有德

张掖市黑河流域成为候鸟栖息繁殖的乐园 马有德

祁连山被誉为“河西走廊的母亲山”,哺育了欧亚大陆重要的贸易和文化交流通道,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夏日,碧空如洗,满目青翠。地处祁连山腹地的民乐县扁都口常年受祁连雪水的滋润,“绿水青山”是其得天独厚、最具魅力的资源禀赋;冰沟河位于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祁连镇境内,距武威市区35公里,这里汇集雪山、天池、瀑布、森林、草原、河流;肃南县康乐草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草原总面积268万亩,森林面积约45万亩。这里风光秀美,气候宜人,交通、通信便利,已建成集度假、娱乐、观光、领略民族风情于一体的草原风光旅游景区……

目前,甘肃持续开展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估和生态环境监管,全力做好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推动祁连山生态环境由“治”到“美”,再到“效”的转变。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曹蕤

大河滔滔 奔腾不息润陇原

黄河临夏县莲花镇段 史有东

黄河临夏县莲花镇段 史有东

黄河兰州段 田蹊

黄河兰州段 田蹊

永靖县刘家峡库区举办水上竞技项目 侯奇志

永靖县刘家峡库区举办水上竞技项目 侯奇志

黄河景泰县芦阳镇红山峡段 寇明灿

黄河景泰县芦阳镇红山峡段 寇明灿

晨曦中的黄河兰州青城古镇和白银市水川镇段 王生晖

晨曦中的黄河兰州青城古镇和白银市水川镇段 王生晖

滔滔黄河从青藏高原一路走来,犹如一条昂首巨龙,浩荡奔涌913公里,在陇原大地奔涌挥洒出一幅写意的绚丽画卷。

阿万仓湿地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境内,黄河从巴颜喀拉山发源,一直向东南流去,沿玛曲县转了个圆圈,形成了秀美绝伦的“天下黄河九曲十八湾”之首曲景观。每到夏天,这里绿草如茵,野花遍地,牛羊成群,蓝天、白云、绿草浑然一体;临夏回族自治州全境属黄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和生态安全屏障。著名的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电站库区均在此地;“一片孤城枕石关,河流飞入断云间。”兰州市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近年来,黄河兰州段水环境质量连年改善,各国控、省控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水质,黄河兰州段各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100%;“牵来黄龙入旱塬,满目青翠出边关。”位于白银境内的景电工程,让昔日的千古荒滩变成了富饶的米粮川,成为当地最能体现人水和谐的经典工程……近年来,白银市在产业发展、生态保护、高效节水、现代农业等方面先行突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实施以来,我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一场场绿色“蝶变”不断把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向前推进。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曹蕤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