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剧本改编自日本编剧新藤兼人的《ハチ公物語》,而原著剧本则取自历史上的真实事件:关于“忠犬八公”(1923年11月10日-1935年3月8日)——为日本历史上一条具有传奇色彩的犬。
它生前习惯去东京涩谷车站迎接其主人上野英三郎教授归来,甚至在主人死后也一直等了10年。涩谷站前面设有一座铜像,这座铜像为纪念忠犬八公所造,随即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
日本和美国都曾经拍过这只狗的故事,这一次中国版的《忠犬八公》把故事的背景放在了山城重庆,配合着重庆特有的地形地貌,改编的很本土化,很生活化,想坐一次长江索道缆车看江景。
不得不说导演徐昂很擅长翻拍改编,前作《十二公民》口碑就不俗,这次本土化依然非常成功。
导演徐昂在片场工作中。
一条狗,十余年,从收养它开始,到回归它曾经幸福的生长地结束,剧情简单,但感人至深。八筒虽不会说话,但对陈教授的忠义,让人泪目。
重庆人自然的生活状态舒适安逸也贯穿始终,有着温馨的人间烟火。一人一狗的双向奔赴,你养我长大,我用一生来等待你的归来。
短短两年的快乐,狗狗用一生去怀念。想起那句话,“我们的世界可以有很多人,可狗狗的世界只有我们”。
我也曾经有这么一只傻狗,它接我放学,它看家护院,它吃的饭都是剩菜剩饭,它老了某一天突然失踪,有人怀疑它死了有人怀疑它被偷了。
善待动物,善待生命!
中国版的《忠犬八公》,狗狗依旧是主角,但在强烈的地域化碰撞下,已经是另一个故事了。
麻将、泡菜坛子、凉虾、路边的凉拌肉菜、青石板路、过江索道、重庆嬢嬢的红色烫发头、城口的腊肉……整座重庆城市的气质,跃然银幕,尤其是重庆台词的表达,真的很到位。
三个版本的《忠犬八公》,中国版的时长最长,情绪最多层;但难得地不因此而感到臃肿,或是泛滥,值得肯定。
在本地化的改编后,强调了这个故事中的“陪伴”意义而非对“宿命”的讨论,尽管直接找一个中华田园犬的真实故事来做材料效果会更好(相信这个事情并不难吧)。
女主人的着墨相对多了不少,还有一对儿女各自与这个家的断掉与联系或是“《背影》戏”,都算值得肯定的点缀;算上库区背景以及长江索道写尽的沧海桑田,更可能是对川渝观众极为实用的情绪大杀器。
和日版和美版相比,中国版把重庆的历史变化,家庭变化和中国含蓄且内敛的感情拍了出来。
每个人都有想回去,但却有再也无法回去的地方。时间不会等待,历史的齿轮不会等待。可还有一只狗在等无法回来的人。
那些它熟悉的,他们熟悉的都变了,不变的到底是什么?等闲易变,也许我们都想找到一个可以永远等待的地方,无论自己什么样子,什么身份,只要回过头就会有回应。
导演说重庆是个离别感很强的城市,因为有的终生没有度过那个索道。而有些分别看得到,有些在悄无声息中结束。
谁也无法阻止时间的齿轮,而我想静静的等待一个人。在我贫瘠的土地上,为你种下一朵永远不会凋零的玫瑰。
除了人狗情,还有非常打动我的一点是其中的亲情,妈妈从为家人做饭,到只为夫妻二人做饭,到自己一个人吃饭……
非常理解母亲那句“现在狗的饭也不用我做了,人的饭也不用我做了”,这种时代变迁的家庭变化很容易让人想起自己妈妈那句“你不在家,我和你爸就随便做点”。
怕狗不忠,又怕太忠,尤其是,人比狗薄情,时代、时光又比人薄情,那么于狗,悲怀就是难遣的。
忽而更觉得自己没法养狗,舍不得那美好回忆会成为它一生金碧辉煌的锁,真的,如何能让狗狗幸福地走在前头呢?
“豁达”的我们在命运面前哪有一丁点的准头,想想就很难过,但愿那些曾经的好,真的足够滋养万一的余生。有些生命与事物,退了就是退了,没了就是没了,风铃与布公仔,过江缆车与你,谁知今朝。
电影结束后的字幕和视频,是“领养代替购买”。没想到,剧中一共出现了十七八只狗狗,从被导演组带回去,成为演员,再到结束后分别被领养了。
这不只是电影,也是把电影的力量传递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