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下称《决定》)对外发布。
南都记者关注到,《决定》在政协领域专门提出要完善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制度,丰富协商形式,健全协商规则,优化界别设置,健全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的程序机制。
11月5日,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在北京开幕,主要议题是学习贯彻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并研究贯彻政协工作会议精神。中共局常委、全国政协汪洋出席开幕会。 新华社记者 张领 摄
专门协商机构 赋予人民政协更多协商职责
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这是中共以来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
在庆祝中国人民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总强调了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同时做出了人民政协是“专门协商机构”的重要论断。据人民政协报报道,这一论断突出了人民政协在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赋予了人民政协更大更多更高的协商职责。
人民政协报指出,作为专门从事协商活动的机构,人民政协应做到协商活动的专业化、常态化和高质量。
“如何认识人民政协是专门协商机构”课题组代表,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张峰曾在媒体上发文指出,协商民主作为实现的领导的重要方式,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要成为一门专门科学,需要很强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同时,人民政协要加强协商的计划性、避免协商的随意性。根本之策在于加强协商的计划性和协商计划实施的刚性。常态化也意味着协商活动的频度加大,协商密度增加。
另外,张峰还指出,高质量是人民政协从事专门协商活动应有的成效。要把好协商各个环节的质量关,提高大会发言质量,提高提案质量,提出高质量的意见建议,以“工匠精神”将协商工作做实、做细。
丰富协商形式 各省市政协探索创新
全会《决定》提到要丰富协商形式,正是对人民政协协商活动所做的要求。
事实上,在丰富协商形式方面,近年来各地人民政协早有行动,包括政协内部协商、专题协商、提案办理协商和基层民主协商等协商形式不断丰富。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也是人民政协系统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协商形式,能够突破空间限制,扩大政协协商参与面,增强协商效应的同时节约参政议政的人力、物力成本,提高参政议政效率。
就在《决定》发布的当天,青海政协公众号发文称,青海政协首次举行远程协商会,是丰富协商形式、更好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的一次积极探索。会议将政协协商民主与网络优势有机结合,借助网络平台将全省政协委员联结起来,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和群众关注的民生问题,与政府部门在网上“面对面”协商交流。
从29个到34个,历届政协优化界别设置
本次发布的《决定》还提及人民政协要“优化界别设置”。南都记者注意到,优化人民政协的界别设置是近年来一直备受关注的话题。
人民政协是我国唯一一个以界别为单位组成的组织。界别最初的提法是“政协参加单位”,随着人民政协事业的不断发展,从1980年代起,“界别”一词开始在文件中使用,至2004年正式出现在《政协章程(修改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结构分化的程度加深,政协界别设置不断改变拓展,界别内涵不断充实丰富。
2012年,报告首次提出“界别协商”的概念,并将其作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四种主要形式之一,进一步明确了界别工作的新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将界别工作纳入协商民主总体布局,作为人民政协发挥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的实现方式之一。
作为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基本单元和组织载体,界别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巨大包容性。来自各界别的委员文化层次较高,专业知识较强,见解深刻,虑事周全,最了解界别的情况,最能表达界别的诉求。
南都记者观察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历届全国政协都对界别有所调整。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由28个单位,加上特别邀请人士,共有29个界别参加。七届全国政协明确设31个界别,届中增设“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后共32个界别。八届全国政协增设经济界、并将“港澳同胞”分为“香港同胞”和“澳门同胞”,共设34个界别。九届全国政协保持34个界别,对5个界别更名。十届全国政协延续设34个界别,对2个界别更名,随后一直延续至十三届全国政协。
中国政协网曾在2012年发表文章《政协界别的调整与优化》。文章提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和利益团体的出现,对政协现有界别设置的代表性和包容性构成了新的冲击。
文章指出,为适应新变化,对政协界别的设置和委员构成作进一步的调整,从而保证各社会阶层、各职业群体在政协中都有自己的界别设置或界别归属。
南都记者潘珊菊 实习生郑璇真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