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聚焦>科技 >内容

消费受损未恢复,物价同比三连降,通货紧缩在敲门?

2023-05-12 16:15:35来源:
导读内容提要:1、现状:物价同比三连降;2、误区:“基数太高”不背锅;3、原因:消费受损未恢复;4、后果:通货紧缩在敲门;5、危害:长期低...

内容提要:

1、现状:物价同比三连降;

2、误区:“基数太高”不背锅;

3、原因:消费受损未恢复;

4、后果:通货紧缩在敲门;

5、危害:长期低通胀和通缩如何损害经济?

一、现状:物价同比三连降



物价指数是观察宏观经济趋势最重要的综合指标,毫不夸张地说,物价指数和失业率的重要性,胜过GDP。因为所有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货币政策紧盯的宏观经济指标,主要是这两个。

4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物价数据显示,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已经环比三连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已经环比5连跌(含跌幅为零的月份)。CPI同比离下跌只剩下0.1%的距离,PPI已经连续7个月同比下跌。

2023年4月份,全国CPI同比上涨0.1%,涨幅比上个月回落0.6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0.4%,非食品价格上涨0.1%;消费品价格下降0.4%,服务价格上涨1.0%。

全国PPI同比下降3.6%,跌幅比上个月扩大1.1个百分点。其中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3.8%,跌幅比上个月扩大2个百分点。

4月份,全国CPI环比下降0.1%,其中,食品价格下降1.0%,非食品价格上涨0.1%;消费品价格下降0.5%,服务价格上涨0.3%。

全国PPI环比下降0.5%,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环比下降0.7%。

二、误区:“基数太高”不背锅

今年以来,由于出现物价环比持续下跌,越来越多的人,包括发改委、统计局的人都出面解释这一现象,回应社会关切是值得考虑的。但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解释,都是浮于表象,未及核心,并有甩锅误导之。

针对今年以来物价涨幅持续走低,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4月18日表示,“从价格表现来看,由于去年基数较高……今年二季度CPI涨幅可能保持低位,但这不意味着出现了通缩。随着下半年影响因素逐步消除,价格会回到合理水平”。



我们一季度物价回落、下跌比较显著,是因为基数高吗?美国2022年一季度CPI同比平均上涨8%,欧元区平均上涨6.1%,我们平均涨幅仅1.1%,我们的基数只有美国的七分之一,欧元区的六分之一。但今年一季度美国CPI平均上涨了5.8%,欧元区上涨了8%,我们仅1.3%。很显然,我们一季度物价回落与下跌,基数表示不背锅。

三、原因:消费受损未恢复



物价为什么涨?为什么跌?供求关系的动态变化是物价变化的根本原因。供求规律是经济学最基础的规律,我们分析判断物价指数,怎么着也不能绕过这一基本的因素。

对于中国的宏观供求关系,5月11日《证券日报》在“4月份CPI同比上涨0.1%!国家统计局发声:市场供应总体充足,消费需求逐步恢复”一文中说: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4月份,CPI、PPI同比表现偏低,不及预期,反映市场供给充足,经济处于需求追赶供给阶段。

目前物价持续回落,是因市场供应充足还是供应过剩?是因供应过剩还是需求不足?不同的判断会导致不同的应对政策。

最近8年(2016-2023),我们有5年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低于GDP现价增速。8年来,GDP累计增长83.8%,但居民可支配收入累计增速为76.3%,居民收入增速比GDP增长累计落后了9%。

从2023年一季度看,可比价GDP同比增长4.5%,但扣除价格因素的个人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只有3.8%。

中国的物价疲软,并非今年,而是由来已久。IMF和绝大多数国家央行,都将0-2%的物价涨幅,视为极易引发通缩的低通胀区间。我们2021年的CPI涨幅为0.9%,2022年俄乌引发了全球性高通胀乃至恶性通胀,我们的PPI平均上涨了4.1%,但CPI也只上涨了2%。2023年1-4月CPI平均涨幅为1%,其中4月份仅0.1%。



横向比较,处于低通胀区间的国家也非常少。4月份周边国家日韩越印的CPI涨幅在3.2-4.8%的中度通胀区间,发达经济体欧美澳加CPI涨幅在4.9-7%的中高通胀区间。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仅我们一个国家通胀处于0-2%的低通胀区间。

我此前在多篇文章中都论证过,由于我们长期以来投资驱动经济发展的模式,累积了越来越严重的超前投资带来的供应过剩与劳动力价格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引发了需求不足的严重矛盾。基于上述理由,我们可以准确判断,目前物价持续回落,并面临通缩的危险,并非市场供给充足,而是供应过剩叠加需求不足。

四、后果:通货紧缩在敲门



4月18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在回应中国是否进入通缩时表示,总的来看,当前中国经济没有通缩,下阶段也不会出现通缩。他做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是:国际上通货紧缩的定义是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往往还伴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和经济衰退。但从一季度我国经济运行情况看,我们的CPI还在上涨,从货币供应量保持了较快增长。

我赞成国家统计局对中国目前不是通缩状态的判断。但我不同意他们的通缩一定伴随物价下降和货币供应量减少的观点。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讲,这种观点是完全机械的、错误的。

经济学关于通缩的完整定义是:通货紧缩是商品和服务价格的普遍下降,通缩通常与货币和信贷供应的收缩有关。在通货紧缩期间,货币的购买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上升。

这个定义有两点需要注意:

第一、价格普遍下降不等于全部下降,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下降就属于普遍下降。通货紧缩时,也会有少数产品由于供应短缺而价格上涨。

第二、通缩通常与货币和信贷供应的收缩有关,但不一定必须与货币和信贷供应的收缩有关。因为通缩的诱因有两种。

一种是流通中的货币减少,导致需求方因货币总量收缩而名义收入减少、购买力下降而导致供过于求,价格回落。这是央行和统计局的解释,这也是历史上大多数通缩的类型,但这仅是通缩的一种状态,而非全部。

另一种是流通中的货币持续增加,信贷供应持续扩张,但增加的货币流向结构并未保持同步,流向供给端的比例持续大于流向需求方的比例,导致供给的增加持续大于需求的增加,从而造成逐渐严重的供过于求,价格回落。这样的状态初期为低通胀,如果增量货币流向结构不能及时调整,供求关系继续恶化,就会演化为货币与债务扩张背景下的通缩。



理论上,因货币和信贷供应收缩导致的通缩并不可怕,印钱、货币宽松即可治理。在货币和信贷供应扩张时期发生通缩,最为可怕。

亚洲金融危机后那8年,以及最近几年我们的经济状况,都属于这种因为大幅度增加的增量货币,在投资与消费的分配比例上失去平衡,通过投资流入供给端的资金比例越来越大,流入消费端的比例越来越小,导致相对于持续领先的供给端,居民消费能力不断恶化,供过于求关系不断恶化,物价涨幅从持续回落到下跌。“中国流通中货币M2增速与综合通胀率的背离趋势“图表,非常直观地告诫我们,目前我们面临的通缩危险,就属于这一种。



从社会融资看,从2019年12月到2023年3月,全国社会融资存量(不含金融企业的宏观总债务)从251.4万亿增加到359.02万亿,增加107.62万亿,按美元计算增加了16.1万亿美元,比同期美国的总债务增量13.97万亿美元多15.2%;流通中的货币量M2,从198.65万亿增加到281.46,增加82.81,按美元计算增加了7.92万亿美元,比同期美国的M2增量5.37万亿美元多47.5%。

但同期美国的CPI上涨了16.5%,我们才上涨3%。

五、危害:长期低通胀和通缩如何损害经济?

我早在《消费复苏动能不足,1月份物价指数显示通缩动能大于通胀》一文中就判断我们的通缩动能大于通胀。我应该是国内较早提出我们经济正在滑向通缩的经济研究人员。

我在此前的多篇专门研究物价问题的文章中,详细介绍了通缩的概念、影响,以及对宏观经济和个人资产与投资的影响。本文不重复了。



需要进一步了解的,请阅读我发表的《目前我们处于长期低通胀状态,如何避免滑向临近的通缩》一文。阅读链接:https://learning.snssdk.com/feoffline/toutiao_wallet_bundles/toutiao_learning_wap/online/article.html?item_id=7224670779848261900&app_name=news_article

或者阅读该文的简化版《从恶性通胀到通缩,如何区分物价的五种状态?通缩有何危害?》一文。阅读链接:https://.toutiao.com/article/72249105381057655/?log_from=10420860063ee_1683808933963》

【作者:徐三郎】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