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高校,实至名归
地方高校百强中,南方科技大学、苏州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夺得三甲,郑州大学、上海大学紧随其后,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工业大学、西北大学、深圳大学、南昌大学等高校跻身地方高校排名前列,首都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5所医药类高校表现优异。
在激烈的竞争态势下,新晋“双一流”高校南方科技大学(主榜33名)与上海科技大学(主榜45名)突出重围。
年轻高校表现可圈可点,百年学府更彰显其冲击一流、砥砺向前的底蕴与实力。
苏州大学(主榜40名)在地方高校排名中位列第二,在国际竞争力、师资规模与结构、高端人才模块表现优异。苏大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培养、汇聚了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人才队伍。2022年度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中,苏州大学有26人次入选,入选人次排名中国内地高校第5名,仅位于清华大学、湖南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体现出苏大学者在其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此外,苏大深入实施国际化战略,有效整合全球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创办中国第一家境外高校“老挝苏州大学”、发起成立中国—东盟医学教育大学联盟、获批建立中国-葡萄牙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开放的胸襟、全球的视野铸就了苏州大学昂扬的姿态,如今,苏大已成为国内高校快速发展的新标杆之一。
作为河南高校的“首席担当”,郑州大学(主榜46名)首次入围全国前50,在地方高校排名中位居第四。依托学校优势学科,郑大在科研项目的数量和质量上,展现出强劲实力。常俊标教授团队发明的治疗新冠肺炎小分子口服特效药“阿兹夫定”获批上市,为抗疫贡献郑大力量;学校研制的深空面窗助力航天员升空,郑大名片一次次闪耀太空;学校“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新增1所达到5所,郑大医学教育和医学事业取得新进步......植根于博大精深和沉稳厚重的中原文化,郑州大学已逐渐成为中西部地方高校的一面旗帜。
享有“文有上大,武有黄埔”盛誉的上海大学(主榜48名),在地方高校中排名第五。成立之初,上大就肩负起培养“建国人才”的重要使命,杨尚昆、王稼祥、秦邦宪等从这里走出。如今,上海大学在各方面成就不俗,文科发展更令人瞩目。十年来,上大共获立国家社科基金各类项目377项(数据截止到2022年10月16日),其中各类重大项目36项,各类重点项目41项。据统计,2016-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及重点项目立项数,上海大学位居全国第17名;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获立8项,全国排名第9位……如今,已过百岁的上海大学恰是风华正茂,在新的征程上,继续向前。
地方高校排名中,医药类大学表现抢眼。首都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占据地方高校百强榜的“前排席位”,成为医药类大学中的佼佼者。
首都医科大学在地方高校百强中仅次于前三甲。近5年来,首医大承担了国家科研项目超3000项,累计科研经费32.27亿元,展现了硬核的医学创新能力;南京医科大学作为新晋“双一流”高校,拥有国内一流的医学模拟教育中心和江苏省医药动物实验基地,建有省内唯一的省级卫生政策智库,产生了以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为代表的一批国家级奖项,已成为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作为全国首批“部委省”共建医科高校,是唯一开设八年制医学教育的独立医科院校,本科毕业生中先后涌现出侯凡凡、夏照帆、高天明等多名两院院士,彰显其一流的医学教育水平。入选我国首批15所试办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院校的哈尔滨医科大学和天津医科大学,皆是是医药类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杰出代表。
多省市,高教建设“大爆发”
“夫国之强,强于学,一省亦然”。
无论是已享誉百年的老牌强校,还是具有明显学科优势的新兴地方高校,它们都在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彰显着中坚力量。今年的排名中,哪些省市地方强校“扎堆”,哪些大学位于本地区“塔尖”?通过地方高校百强省市分布情况,我们可以一览各省市地方高校最强阵容。
东部优则更优
东部地区雄厚的经济实力、近代以来快速富集的文化底蕴,为地方高校飞速发展提供沃土。31个省市中,江苏(14所)、浙江(12所)、广东(11所)省内跻身地方高校百强的学校数量位居前三甲。江浙鲁粤四省就占据了地方百强中的44席。
高教强省江苏,于2021年9月印发《关于公布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建设高校名单的通知》,苏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17所高校入选。多年来在内涵建设的道路上坚定向前,为江苏高校迅猛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今年地方高校百强中,江苏强势入围14席,可谓一骑绝尘。
其中,位于苏南镇江一隅的江苏大学,底蕴深厚、人才辈出,这里曾培养了我国第一批农机本科、硕士和第一位农机博士、博士后。如今,抢抓国家“双一流”以及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战略机遇,江苏大学正努力发展成为世界农机的“硅谷”;以农见长的扬州大学,在“十三五”期间,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5项,实现了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全覆盖”,为牢牢端“好”中国人的饭碗贡献了“扬大力量”;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突出的南京工业大学,近5年当选院士的校友数量,领跑非“双一流”高校,“土生土长”的英才辈出背后,是南京工业大学名师大家潜心育人的佐证,彰显了南京工业大学为国育才、践行教育科技报国使命的初心。
为加快打破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布局不平衡格局,经济强省浙江积极探索“一所城市至少一所高水平大学”建设模式,地方高校百强中,浙江狂揽12席,呈现高等教育百花齐放的态势。
坚持“以浙江精神办学,与区域发展互动”为办学特色的浙江工业大学,自的以来,牵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4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381项、国家社科基金255项,2022年首次以第一单位在Science上发文,实现科研成果重要突破……展现了强劲的发展潜力;浙江师范大学自建校以来输送了30余万各级各类优秀人才,其中有21万奋战在教育系统,积极助推着浙江创新强省和人才强省建设;获全市之力支持的宁波大学,在2014年成为浙江第一个获得国家科技奖的省属高校。2017年,成功入选“双一流”。2021年,迎来首个省部共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校30余载,宁波大学以创新铺路,步步为营,从未踏空。
“万世师表”孔孟故里的山东省,始终保持着勇破坚冰的姿态,举全省之力推动本地高校高质量发展。
地方高校百强中,山东师范大学坚守师范教育特色,建立起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等教育类型齐全的教育体系,形成从培养教育学学士、硕士、博士以及博士后研究一体化的教育理论人才培养体系,是山东省同时拥有这2个培养体系的唯一高校;因实力得以知名,因担当而具声望的青岛大学,学科实力拔尖,拥有国家重点学科2个,山东省重点学科20个,山东省一流学科8个,学校依托优势学科勇争一流,立足青岛而发展,根植齐鲁,与之共存。
中西部势如破竹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重视与倾斜下,不少中西部省份持续发力,通过筹措资金、引进人才等方式不断为高等教育发展注血,助力中西部地方高校不断取得新突破。
作为西部高教当之无愧的“领头羊”,陕西省有5所高校上榜地方高校百强,为西部省份之最。2022年年初,陕西省财政厅及时落实补助资金54.88亿元,支持省属高校建设。在地方政府多年的大力支持下,“发扬民族精神,融合世界思想,肩负建设西北之重任”的西北大学、秉承“祖国、荣誉、责任”的西安理工大学、“传承文明、开创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高校,立足祖国西部,不断为陕西和区域的高等教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久困于“高教洼地”之名的河南,近年来竭力重塑高教格局,呈现出一片高教向好的局面。“十四五”期间,河南投入130亿元专项支持“双一流”建设,其中75亿狠抓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55亿元用于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等7所高校11个学科开展一流学科创建工作,推动“双航母”提质进位和“第二梯队”冲刺攀峰。如今,河南人梦寐以求的在家门口上好大学的愿景,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江山代有才人出”亘古不变,对于高校亦是如此。作为地方建设的主力军和牵动我国高教整体水平的关键所在,众多地方高校正在“双一流”建设中,探索着“人无我有”的创业之路,并持续向高位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