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后,我国成了全球躺得最平的国家,新冠病毒得以卸掉了全部铠甲的人群中以极速自由传播,从而在1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实现了绝大多数人口的普遍感染,疫情趋势上达成了快速过峰并快速回落的曲线。
这一点在以流感样疾病百分比作为监测指标的流感监测报告中体现得非常清晰。
无论是我国南方省份,
还是北方省份,哨点医院流感样疾病病例占门诊病例的比例在2周内达到最高峰,然后又用2周时间回落到基线水平;最新一周监测显示,进一步回落到显著低于上升前的水平,也达到了有监测以来历年的同期最低水平。
但是,流感监测的病原学监测却显示,
无论是南方,
还是北方省份,检测到的流感阳性样本绝对数和比例数都没有升高,反而大幅度降低,大大低于历年同期水平。
这水平,最近的2个月来,我国根本没有发生季节性流感疫情。
由于流感样疾病与新冠症状高度重合,以流感样疾病百分比作为指标监测到的“流感高峰”,实质上反映的是放开后新冠的流行趋势——2周快速达峰,然后又2周从最高峰降到了基线以下水平。
这可以进一步印证人们观察到的不到1月时间内快速过峰并结束,新冠病毒突然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的“直觉”。
新冠病毒哪儿也没去,还在人群中传播。
只是,由于人口在短时间内实现了普遍性感染,绝大多数人获得了可以预防感染的保护性免疫力,实现了所谓的“群体免疫”,人群中易感者数量快速降低,病毒有效传播系数(Re)降到了非常低的水平,病毒只能在人群中以非常低的水平传播。
由于放开后我国几乎取消了所有面向公众的新冠核酸检测,在没有全员核酸检测的情况下,这种极低的传播使得人们很难“感受”到新增感染病例,自然容易产生病毒已经消失了的感觉。
另一方面,自从2023年1月9日起,我国新冠疫情信息已经改由疾控中心每周发布1次,
并且已经不再公布新增感染病例数,仅发布新冠感染的现有住院病例数,现有重症病例数和相关死亡人数。
这样,从“宏观”面上,人们似乎也会感觉到新冠病毒已经消失。
大流行3年来,在经历过较大规模流行高峰后,很多国家都出现过病毒“消失”的景象。
比如,英国,在经历了2020年下半年的2波流行后,2021年春季的数月内,每天报告的新增病例数仅有2000例上下,在一个总人口近7000万的国家,每天新增1、2千病例,人们仅凭感觉是很难感受到的。
再比如以色列,同样是2021年春夏期间,在长达4个月的时间内,病毒一直以极低的水平传播,最低的时候每天监测到的新增病例数甚至下降到了个位数,接近清零的水平。
但是,病毒并没有真正消失,而是在等待易感者人数的累积和具有更强传染性的新病毒的“增援”,等到时机成熟,病毒就会卷土重来。
类似的例子还有流感病毒。
我们知道,流感在全球的地方性流行分为两种形式,在热带地区不分季节地常年低水平流行;在温带地区则呈现冬季流行的典型季节性流行。
那么,在这些地区的非流感流行季节,流感病毒去哪儿了?
同样的,流感病毒哪儿也没去,也是以非常低的水平在人群中传播,人们同样不可能通过直觉感知到流感病毒的传播,也会认为流感病毒在夏季就“消失”了。
比如,正值盛夏的2022年第26周,我国流感周报显示,以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病例总数百分比作为监测指标,北方省份这一比例低于历年同期水平,没有流感流行。
但是,对流感样疾病患者的咽拭子样本进行的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却检测到了9个阳性,即检出了9例流感病例。
如果有人质疑说,单纯一周的数据带有偶然性,不足为凭。那么,连续第二周的第27周,检测到的流感阳性样本数增加到了49例,进一步说明流感病毒在夏季并没有真正消失,只是我们单凭直觉感受不到而已。
当前,新冠病毒在我国也理应是在以较低的水平在人群中传播;这个传播水平可能并不是很低,甚至可以用低水平流行来表述。
今天,2023年1月24日,江西抚州市东乡区发布了免费核酸检测的通告,将于25和26这两日在全区进行全员(自愿)新冠核酸检测。
如果检测能顺利进行,届时必定会检测出一定数量,甚至是相当数量的阳性感染者,从而打破人们新冠病毒突然消失的直觉。
再感染与第二波流行
实践证明,冠状病毒不能形成长期的群体免疫,免疫力的衰减导致一面这会重新成为易感者;和/或更强免疫逃逸能力病毒的出现会让更多的免疫者成为易感者;在再次接触病毒后会发生再次感染。
加上躲过第一波流行的易感者,等到易感者数量积累到一定比例,最终会打破群体免疫屏障,造成第二波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