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聚焦>股票 >内容

2000多年前,古丝路“国宾馆”的一天_甘肃

2023-09-07 17:29:43来源:
导读 原标题:新华全媒+|2000多年前,古丝路“国宾馆”的一天!悬泉汉简《康居王使者册》 甘肃简牍博物馆藏马丽自丝绸之路开通以来,汉朝派遣使...

原标题:新华全媒+|2000多年前,古丝路“国宾馆”的一天!

悬泉汉简

《康居王使者册》 甘肃简牍博物馆藏

《康居王使者册》 甘肃简牍博物馆藏

马丽

自丝绸之路开通以来,汉朝派遣使者开启了汉与西域诸国的官方往来,西域使者亦出使汉朝。丝绸之路大繁荣,奇物流通顺畅,双方互利贸易发达,也形成了“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繁荣景象。在甘肃出土的大量简牍中,悬泉置汉简不得不提。从1990年秋到1992年冬,考古人员对敦煌甜水井附近一处名叫“悬泉置”的古代邮驿遗址,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发掘,从而揭开了汉王朝时期经丝绸之路东段文化交流、贸易往来、因素、地缘关系的历史……

悬泉置是丝绸之路上迄今为止唯一一处经考古发掘的汉代驿站遗址。悬泉置不仅担负着传递信息、接待官员、迎送过往使者的任务,还是中原与西域诸国人员接待和信息传送的中转站。悬泉置出土的悬泉汉简,不仅记录了汉代从到地方的官府文书和与西域诸国交往的史实,还包括了悬泉置接待丝绸之路上来往的汉朝官吏和西域诸国王公、使者出使汉朝的具体事件。不仅如此,悬泉汉简中涉及与汉朝和亲、贡使、朝见、受封、学习的西域诸国就多达30个,从汉昭帝到王莽时期(公元前86年至公元23年),时间跨度长达百余年。

1991年,悬泉置遗址被评为全国考古发现之一。该遗址内发现了35000余枚简牍,其中带文字的有23000余枚。这些汉简是丝绸之路上你来我往、万千故事的日常书写,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见证。

和亲

时间定格到公元前105年,乌孙国王遣使与汉朝交好,并以千匹乌孙良马为聘礼希望迎娶汉朝公主,于是汉武帝遣江都王刘建之女刘细君和亲乌孙昆弥猎骄靡。细君公主因语言不通、思念故土,于公元前101年在乌孙郁郁而终。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和亲乌孙。远嫁乌孙和亲的解忧公主,在乌孙生活了半个世纪。虽然在悬泉汉简中未发现解忧公主出嫁的记载,但却有解忧公主上书汉廷请求救援和甘露三年带着乌孙贵人回长安的记载。

此外,悬泉汉简中还有“乌孙公主女少夫”派遣质子的记载。因解忧公主在乌孙时间较长,被尊称为。《汉书》也多以“乌孙公主”指代汉武帝时和亲乌孙的解忧公主。虽然解忧公主所生的子女中并未有少夫公主,但是解忧公主在和亲乌孙后养育了逝世的细君公主之女,因此悬泉汉简中的“乌孙公主女少夫”则为细君公主与岑陬军须靡所生之女。史籍对于少夫的生卒年及其生平再无只言片语。据悬泉汉简记载可推知,细君之女少夫公主长大成人后,或嫁西域某国。和其母亲细君公主、解忧公主一样,少夫公主一直活跃在西域。

《过长罗侯费用簿》汉简中记载:元康五年正月(公元前61年1月至2月间),悬泉置啬夫弘接待了长罗侯使团,该使团身份有长吏、军候丞、司马、斥候、罪徒等384人次。其中军候以下各类官员和戍卒84人,还有施刑士300人。在途经歇住期间食用了酒、牛肉、羊肉、鱼肉、米、豉、酱等。学界认为该册书与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常惠送解忧公主的侄女相夫公主和亲乌孙有关。

贡使

悬泉汉简中记载,公元前74年,汉朝派专人前往敦煌郡迎天马,在当时交通条件极不便利的情况下,每年都要派专员远赴敦煌郡迎天马,可见汉朝对天马的高度重视。虽然此时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李广利伐大宛之后约定“岁献天马二匹”已过了20余年,但汉简记述表明,自太初四年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大宛国一直践行着每年向西汉政府献马两匹的约定,大宛和汉朝始终保持着往来贡使的关系。

此外,《康居王使者册》还记载了康居国使者在受冤后向西汉朝廷上诉请求调查一事。公元前39年,康居王使者杨伯刀、副使扁阗,苏薤王使者姑墨、副使沙囷,贵人为匿5人,从康居国前往酒泉献骆驼。以往他们的使团从敦煌入关向东前往酒泉的沿途中,每次都有汉朝官员接待并提供食宿,使团到达酒泉后,酒泉太守及下属官员会与朝贡者一起对贡物进行评估。但是这次进献贡物的情况却与之前有所不同。不仅从敦煌到酒泉的沿途中没有得到任何供应的食物,而且到达酒泉后,酒泉太守和吏卒没有通知杨伯刀等人员到现场参与评估,还单方面将其带来的膘肥体壮的三匹白骆驼定为羸瘦的黄骆驼。面对酒泉太守这不如实的评估结果,杨伯刀等人向汉朝朝廷申诉冤情。

丝绸之路凿通后,汉朝与楼兰、精绝、渠勒、于阗、莎车、疏勒、尉头、尉犁、渠犁等西域诸国往来密切,悬泉汉简记载有大量过往的西域诸国的国王、使者及质子东行去长安的史实。其中,仅于阗王团队就有1074人之多,可见其场面之壮观。此外,悬泉汉简中“大月氏休密翖侯”来汉的记载,主要反映了贵霜帝国建立之前的公元前后各半个世纪里大月氏及其属下五翖侯的情况。

除记录与西域大国使者来往的史实外,悬泉汉简还记录了传世典籍中没有提到的折垣和祭越两国。如悬泉汉简记载有汉朝曾派钩盾使者迎接折垣王使者奉献的狮子,史书中仅有东汉时期西域国家献狮子的记载,而悬泉汉简则证明了西域诸国献狮子早在西汉后期就开始了。

朝见

悬泉汉简记录了西汉宣帝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龟兹王夫妇路过敦煌悬泉置的接待规格以及居室摆设的相关仪式。在解忧公主上书宣帝请求省亲得到允许后,龟兹王绛宾和王后弟史夫妇二人便踏上前往京师长安省亲的道路,在途经悬泉置时受到汉朝政府的高规格接待。贵为龟兹王夫人的弟史在下榻此处时,悬泉置啬夫尽其所能为贵宾安排了最高等级的坐卧生活用品。啬夫在大门口还安排了两名官吏作引导,在堂上放置了一张八尺大的卧床,床上挂有青黑色的帷幔。其他四张卧床皆张挂有帷幔。除此以外,在门内供人坐用的床也张挂有帷幔,专供贵宾使用。龟兹王夫人弟史是解忧公主与乌孙昆弥翁归靡的长女,身份尊贵。在龟兹王夫妇前往长安省亲的途中,西汉政府安排沿途的驿置为他们提供最好的接待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在之后的日子里,龟兹王绛宾与王后弟史曾数次到达京师长安朝贺并学习。在龟兹王绛宾年老逝世后,其子丞德即位,以汉家外孙的身份多次往来朝汉。

受封

悬泉汉简《神爵二年悬泉厩佐迎送日逐王廪食册》中记载道,在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9月,匈奴虚闾单于死后,右贤王屠耆堂篡夺了单于位,匈奴发生内乱。统治西域的匈奴日逐王先贤掸因与新任的握衍朐鞮单于关系不和深感危险,权衡利弊后于10月遣使到渠犁,向正在屯田的汉侍郎郑吉表达愿率众归属汉朝的意愿。郑吉报告西汉政府后,在约定的日期率领渠犁屯田军并召集龟兹诸国人马共5万前往迎接,日逐王率部下12000人、小王将12人来归。郑吉将其部众安置在河曲,并护送日逐王等小王将到京师长安,汉宣帝封日逐王为归德侯,留居长安。同时西汉政府在乌垒城设立西域都护府,郑吉为第一任西域都护,统领西域36国。控制西域的匈奴日逐王归汉及西域都护府的设置,表明西域地区正式归属西汉的版图。自此,实现了汉武帝“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的战略构想。

悬泉置作为朝廷设在河西走廊的官方驿站,曾接待过诸多西域使团,其建筑规模和设施物资,是汉王朝综合国力的缩影。这些数万枚出土于悬泉置的简牍作为原始文献,对研究汉代的、经济、军事、外交、邮驿交通、宗教及社会生活等领域都提供了珍贵的史料依据。同时揭开了2000多年前漫漫丝路上尘封已久的古史往事,它们承担着为“丝绸之路”明证历史的重要使命。

(作者单位:甘肃简牍博物馆)

甘肃日报:【馆长说文物】“简”述千年历史 彰显非凡文化

甘肃简牍博物馆外景

甘肃简牍博物馆外景

朱建军

在纸张发明之前,简牍是古代文字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辞源》记载:“简牍,即书牍。古时无纸,书与木板曰牍,书与竹板曰简”,自汉代以后简与牍不再作材质上的区分。简牍作为我国古代最主要的文字书写载体之一,以文字为媒,传承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印记。无论是断章残句还是完整册书,它们所留下的是中华民族在不屈不挠前进道路上的聪明才智、光辉思想和灿烂文明。

甘肃是简牍大省,自1907年以来,共有6万多枚简牍出土。其中以汉简为最,占中国出土汉简总数的80%,素有“汉简之乡”的美誉。甘肃境内出土的简牍,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因西北干燥,简牍多保存较好。大量简牍的出土,让我们可以超越传世文献的局限,更加直观地了解两千多年前的历史风貌。

几千年中国历史文化的流芳与传承,留下了灿烂多彩的文化遗产,这些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如今的生活丰满而富有底蕴。9月7日,甘肃简牍博物馆正式开馆,9月9日面向公众开放,数万件珍贵的简牍文物将与公众见面,这是甘肃简牍博物馆向大家递上的一张代表甘肃的“历史文化名片”。在这里,透过一枚枚简牍全面而生动地展现甘肃简牍里的丝路文明与中华智慧,通过特色展览感受丝绸之路的历史演变,体悟千年丝路上的家国故事与岁月情感,探究书写于简牍之上的文化密码。

在甘肃简牍博物馆中馆藏各类文物50129件(组),珍贵文物数量众多,其中一级文物1679件(组),在全国博物馆中位居前列。馆内文物以简牍为主,涵盖全省出土的天水放马滩秦简、居延新简、肩水金关汉简、地湾汉简、敦煌马圈湾汉简、悬泉汉简及魏晋简牍等共计近4万枚,与简牍相伴出土的还有纸张、纺织品、木器、漆器、铁器、骨器、陶土器等文物有1万余件。

文明与简牍在这里交汇。新建成的甘肃简牍博物馆亮点纷呈,在“简述丝路”展厅中,陈列了一件珍贵文物,它是目前所见最完整的汉代生态环境保律文书。这件文物出土于悬泉置遗址,发现于遗址坞院东北角办公区的墙壁上,原本因倒塌而成碎泥,后经黏合复原。题记内容是朝廷派使者和中(仲)督察《四时月令诏条》的下达执行情况。“四时月令”记录的是一年四季生产、生活中人们需要注意的禁忌和事项。根据每月的气象、物候对自然资源进行保护利用的规定,类似于《夏小正》《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淮南子·时则训》等传世文献。发布的时间是“元始五年五月甲子朔丁丑”,即公元5年夏历五月十四日。内容正文101行,约1600字,行与行之间以赭色划线隔开;标题2行:“使者和中所督察诏条四时月令五十条”。正文在前,署题在后。除了《四时月令诏条》作为国宝级文物首次展出外,届时数件馆藏珍贵文物也将齐聚亮相新馆。

其中就包括目前所知两汉地下出土物中保存最完整、字数最多的私人信件——《元致子方书》,这是一封出土于悬泉置遗址的书信,是一名叫“元”的下级军吏写给他的朋友“子方”的一封信,信写在了帛书上,信中所言之事,虽是平常小事,但让我们深切感触到两千年前古人的生活气息。

还有《康居王使者册》,这枚简册由7枚简编连成册293字记录了公元前39年,来自中亚的康居王使者等一行人前来向西汉朝廷献贡骆驼时遇到不公后反映问题,朝廷受理解决的经过。此简不仅为研究汉朝与康居友好往来提供了第一手材料,更是见证丝绸之路繁盛通达的重要实物,我们可以从简文中一窥“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古丝路盛景。

……

简牍无声,却记载着历史演进的脉络,述说着甘肃历史上发生的动人故事。甘肃简牍博物馆中的一枚枚简牍,让历史变得更加可感、可知,重新焕发出新生机。今后,甘肃简牍博物馆将成为公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个窗口和平台,让深藏在研究所的简牍文献走进大众视野。它们不仅保留了古代书写的原貌,使尘封多年的古代文明得以重新再现,同时也揭开了遥远历史的神秘面纱。

看不尽的甘肃简牍,话不完的千年历史,甘肃简牍博物馆新馆连通着古今,分为“简述丝路”“简牍时代”“边塞人家”“书于简帛”四个常设展区,多层次、多角度展示两千多年的简牍文化与历史传承。“简述丝路”作为特色主展厅,以长安以西的丝绸之路沿线为主线,透过出土于甘肃的简牍故事为线索,使观者穿越千年时空,与汉简中记载的人物共同感受千年丝路,见证古代丝路中东西方交流的辉煌篇章。

“简牍时代”展厅向观者详细介绍了简牍文书类别、艺文典籍、简牍形制和制作工艺,其中“简出甘肃”部分通过甘肃出土的汉简全面展示了西北汉简的考古发掘史,以及有代表性的简牍学研究成果。

居延地区作为甘肃省大规模汉简出土地,其遗址保存相对完整,遗存信息内容丰富。在“边塞人家”展厅中,以居延地区出土的简牍作为代表,反映河西走廊的边塞生活,演绎河西地区的边塞故事。展览内容别出心裁,以一封家书为发端,解开了尘封千年的河西边塞岁月记忆,再现边塞生活情境。

如果说展区呈现的是历史,那么“书于简帛”展厅则体现了简牍中书法的别样风采。展览从多维的角度全面展示甘肃出土汉简的书法艺术风格,并以全新的展示语言,让观者感受陇上简牍遗墨的书法美学。

在甘肃简牍博物馆里,用简牍打开历史,讲述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故事。

走近它们,感受到的是厚重的自豪与认同。

走进它们,触摸到的是满满的历史和骄傲。

(作者系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